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樑成安人也,後徙睢陽。
嘗受《韓子》、雜家說。
事樑孝王爲中大夫。
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爲將,捍吳兵於東界。
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樑。
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樑孝王,景帝母弟,竇太后愛之,令得自請置相、二千石,出入遊戲,僭於天子。
天子聞之,心弗善也。
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樑使者,弗見,案責王所爲。
韓安國爲樑使,見大長公主而泣曰:“何樑王爲人子之孝,爲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吳、楚、齊、趙七國反時,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鄉,惟樑最親爲艱難。
樑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諸侯擾亂,一言泣數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將兵擊卻吳楚,吳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樑王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節苛禮責望樑王。
樑王父兄皆帝王,所見者大,故出稱蹕,入言警,車旗皆帝所賜也,即欲以侘鄙縣,驅馳國中,以誇諸侯,令天下盡知太后、帝愛之也。
今樑使來,輒案責之。
樑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爲。
何樑王之爲子孝,爲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長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爲言之帝。
”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爲太后遺憂。
”悉見樑使,厚賜之。
其後樑王益親驩。
太后、長公主更賜安國可直千餘金。
名由此顯,結於漢。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居無何,樑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爲樑內史,起徒中爲二千石。
田甲亡走。
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
”甲因肉袒謝。
安國笑曰:“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
樑內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齊人公孫詭,說之,欲請以爲內史。
竇太后聞,乃詔王以安國爲內史。
公孫詭、羊勝說孝王求爲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漢大臣不聽,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
及殺故吳相袁盎,景帝遂聞詭、勝等計畫,乃遣使捕詭、勝,必得。
漢使十輩至樑,相以下舉國大索,月餘不得。
內史安國聞詭、勝匿孝王所,安國入見王而泣曰:“主辱臣死。
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
今詭、勝不得,請辭賜死。
”王曰:“何至此?”安國泣數行下,曰:“大王自度於皇帝,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孝王曰:“弗如也。
”安國曰:“夫太上、臨江親父子之間,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終不得制事,居於櫟陽。
臨江王,適長太子也,以一言過,廢王臨江;用宮垣事,卒自殺中尉府。
何者?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
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爲虎?雖有親兄,安知其
嘗受《韓子》、雜家說。
事樑孝王爲中大夫。
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爲將,捍吳兵於東界。
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樑。
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樑孝王,景帝母弟,竇太后愛之,令得自請置相、二千石,出入遊戲,僭於天子。
天子聞之,心弗善也。
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樑使者,弗見,案責王所爲。
韓安國爲樑使,見大長公主而泣曰:“何樑王爲人子之孝,爲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吳、楚、齊、趙七國反時,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鄉,惟樑最親爲艱難。
樑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諸侯擾亂,一言泣數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將兵擊卻吳楚,吳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樑王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節苛禮責望樑王。
樑王父兄皆帝王,所見者大,故出稱蹕,入言警,車旗皆帝所賜也,即欲以侘鄙縣,驅馳國中,以誇諸侯,令天下盡知太后、帝愛之也。
今樑使來,輒案責之。
樑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爲。
何樑王之爲子孝,爲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長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爲言之帝。
”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爲太后遺憂。
”悉見樑使,厚賜之。
其後樑王益親驩。
太后、長公主更賜安國可直千餘金。
名由此顯,結於漢。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居無何,樑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爲樑內史,起徒中爲二千石。
田甲亡走。
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
”甲因肉袒謝。
安國笑曰:“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
樑內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齊人公孫詭,說之,欲請以爲內史。
竇太后聞,乃詔王以安國爲內史。
公孫詭、羊勝說孝王求爲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漢大臣不聽,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
及殺故吳相袁盎,景帝遂聞詭、勝等計畫,乃遣使捕詭、勝,必得。
漢使十輩至樑,相以下舉國大索,月餘不得。
內史安國聞詭、勝匿孝王所,安國入見王而泣曰:“主辱臣死。
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
今詭、勝不得,請辭賜死。
”王曰:“何至此?”安國泣數行下,曰:“大王自度於皇帝,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孝王曰:“弗如也。
”安國曰:“夫太上、臨江親父子之間,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終不得制事,居於櫟陽。
臨江王,適長太子也,以一言過,廢王臨江;用宮垣事,卒自殺中尉府。
何者?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
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爲虎?雖有親兄,安知其
田儋者,狄人也,故齊王田氏族也。
儋從弟田榮,榮弟田橫,皆豪,宗彊,能得人。
陳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
田儋詳爲縛其奴,從少年之廷,欲謁殺奴。
見狄令,因擊殺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諸侯皆反秦自立,齊,古之建國,儋,田氏,當王。
遂自立爲齊王,發兵以擊周市。
周市軍還去,田儋因率兵東略定齊地。
秦將章邯圍魏王咎於臨濟,急。
魏王請救於齊,齊王田儋將兵救魏。
章邯夜銜枚擊,大破齊、魏軍,殺田儋於臨濟下。
儋弟田榮收儋餘兵東走東阿。
齊人聞王田儋死,乃立故齊王建之弟田假爲齊王,田角爲相,田間爲將,以距諸侯。
田榮之走東阿,章邯追圍之。
項梁聞田榮之急,乃引兵擊破章邯軍東阿下。
章邯走而西,項梁因追之。
而田榮怒齊之立假,乃引兵歸,擊逐齊王假。
假亡走楚。
齊相角亡走趙;角弟田間前求救趙,因留不敢歸。
田榮乃立田儋子市爲齊王。
榮相之,田橫爲將,平齊地。
項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項梁使使告趙、齊,發兵共擊章邯。
田榮曰:使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肯出兵。
楚懷王曰:田假與國之王,窮而歸我,殺之不義。
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
齊曰: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
何者?爲害於身也。
今田假、田角、田間於楚、趙,非直手足戚也,何故不殺?且秦復得志於天下,則齮齕用事者墳墓矣。
楚、趙不聽,齊亦怒,終不肯出兵。
章邯果敗殺項梁,破楚兵,楚兵東走,而章邯渡河圍趙於鉅鹿。
項羽往救趙,由此怨田榮。
項羽既存趙,降章邯等,西屠咸陽,滅秦而立侯王也,乃徙齊王田市更王膠東,治即墨。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入關,故立都爲齊王,治臨淄。
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兵降項羽,項羽立田安爲濟北王,治博陽。
田榮以負項梁不肯出兵助楚、趙攻秦,故不得王;趙將陳餘亦失職,不得王:二人俱怨項王。
頊王既歸,諸侯各就國,田榮使人將兵助陳餘,令反趙地,而榮亦發兵以距擊田都,田都亡走楚。
田榮留齊王市,無令之膠東。
市之左右曰:項王彊暴,而王當之膠東,不就國,必危,市懼,乃亡就國。
田榮怒,追擊殺齊王市於即墨,還攻殺濟北王安。
於是田榮乃自立爲齊王,盡並三齊之地。
項王聞之,大怒,乃北伐齊。
齊王田榮兵敗,走平原,平原人殺榮。
項王遂燒夷齊城郭,所過者盡屠之。
齊人相聚畔之。
榮弟橫,收齊散兵,得數萬人,反擊項羽於城陽。
而漢王率諸侯敗楚,入彭城。
項羽聞之,乃醳齊而歸,擊漢於彭城,因連與漢戰,相距滎陽。
以故田橫復得
儋從弟田榮,榮弟田橫,皆豪,宗彊,能得人。
陳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
田儋詳爲縛其奴,從少年之廷,欲謁殺奴。
見狄令,因擊殺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諸侯皆反秦自立,齊,古之建國,儋,田氏,當王。
遂自立爲齊王,發兵以擊周市。
周市軍還去,田儋因率兵東略定齊地。
秦將章邯圍魏王咎於臨濟,急。
魏王請救於齊,齊王田儋將兵救魏。
章邯夜銜枚擊,大破齊、魏軍,殺田儋於臨濟下。
儋弟田榮收儋餘兵東走東阿。
齊人聞王田儋死,乃立故齊王建之弟田假爲齊王,田角爲相,田間爲將,以距諸侯。
田榮之走東阿,章邯追圍之。
項梁聞田榮之急,乃引兵擊破章邯軍東阿下。
章邯走而西,項梁因追之。
而田榮怒齊之立假,乃引兵歸,擊逐齊王假。
假亡走楚。
齊相角亡走趙;角弟田間前求救趙,因留不敢歸。
田榮乃立田儋子市爲齊王。
榮相之,田橫爲將,平齊地。
項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項梁使使告趙、齊,發兵共擊章邯。
田榮曰:使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肯出兵。
楚懷王曰:田假與國之王,窮而歸我,殺之不義。
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
齊曰: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
何者?爲害於身也。
今田假、田角、田間於楚、趙,非直手足戚也,何故不殺?且秦復得志於天下,則齮齕用事者墳墓矣。
楚、趙不聽,齊亦怒,終不肯出兵。
章邯果敗殺項梁,破楚兵,楚兵東走,而章邯渡河圍趙於鉅鹿。
項羽往救趙,由此怨田榮。
項羽既存趙,降章邯等,西屠咸陽,滅秦而立侯王也,乃徙齊王田市更王膠東,治即墨。
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入關,故立都爲齊王,治臨淄。
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兵降項羽,項羽立田安爲濟北王,治博陽。
田榮以負項梁不肯出兵助楚、趙攻秦,故不得王;趙將陳餘亦失職,不得王:二人俱怨項王。
頊王既歸,諸侯各就國,田榮使人將兵助陳餘,令反趙地,而榮亦發兵以距擊田都,田都亡走楚。
田榮留齊王市,無令之膠東。
市之左右曰:項王彊暴,而王當之膠東,不就國,必危,市懼,乃亡就國。
田榮怒,追擊殺齊王市於即墨,還攻殺濟北王安。
於是田榮乃自立爲齊王,盡並三齊之地。
項王聞之,大怒,乃北伐齊。
齊王田榮兵敗,走平原,平原人殺榮。
項王遂燒夷齊城郭,所過者盡屠之。
齊人相聚畔之。
榮弟橫,收齊散兵,得數萬人,反擊項羽於城陽。
而漢王率諸侯敗楚,入彭城。
項羽聞之,乃醳齊而歸,擊漢於彭城,因連與漢戰,相距滎陽。
以故田橫復得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時爲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裏,徙成紀。
廣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爲漢中郎。
廣從弟李蔡亦爲郎,皆爲武騎常侍,秩八百石。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戸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爲隴西都尉,徙爲騎郎將。
呉楚軍時,廣爲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呉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徙爲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爲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爲上郡太守。
後廣轉爲邊郡太守,徙上郡。
嘗爲隴西、北地、鴈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爲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
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
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
中貴人走廣。
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
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
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爲誘騎,皆驚,上山陳。
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
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之),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廣曰:「彼虜以我爲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
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
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
夜半時,胡兵亦以爲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爲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爲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爲長樂衛尉。
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
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鬬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鬬,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
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爲之死。
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爲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程
其先曰李信,秦時爲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裏,徙成紀。
廣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爲漢中郎。
廣從弟李蔡亦爲郎,皆爲武騎常侍,秩八百石。
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戸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爲隴西都尉,徙爲騎郎將。
呉楚軍時,廣爲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呉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徙爲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爲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爲上郡太守。
後廣轉爲邊郡太守,徙上郡。
嘗爲隴西、北地、鴈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爲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
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
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
中貴人走廣。
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
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
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爲誘騎,皆驚,上山陳。
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
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之),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廣曰:「彼虜以我爲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
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
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
夜半時,胡兵亦以爲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爲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爲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爲長樂衛尉。
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
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鬬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鬬,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
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爲之死。
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爲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程
袁盎楚人也,字絲。
父故爲羣盜,徙處安陵。
高後時,盎嘗爲呂祿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噲任盎爲中郎。
絳侯爲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
上禮之恭,常自送之。
袁盎進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
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
是時絳侯爲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呂后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驕主色。
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爲陛下不取也。
”後朝,上益莊,丞相益畏。
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兒廷毀我!”盎遂不謝。
及絳侯免相之國,國人上書告以爲反,徵系清室,宗室諸公莫敢爲言,唯袁盎明絳侯無罪。
絳侯得釋,盎頗有力。
絳侯乃大與盎結交。
淮南厲王朝,殺闢陽侯,居處驕甚。
袁盎諫曰:“諸侯大驕必生患,可適削地。
”上弗用。
淮南王益橫。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治,連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遷之蜀,轞車傳送。
袁盎時爲中郎將,乃諫曰:“陛下素驕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
淮南王爲人剛,如有遇霧露行道死,陛下竟爲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殺弟之名,柰何?”上弗聽,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聞,上輟食,哭甚哀。
盎入,頓首請罪。
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
”盎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毀名。
”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
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修之,過曾參孝遠矣。
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傳馳不測之淵,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
陛下至代邸,西向讓天子位者再,南面讓天子位者三。
夫許由一讓,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
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過,有司衛不謹,故病死。
”於是上乃解,曰:“將柰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
”於是文帝立其三子皆爲王。
盎由此名重朝廷。
袁盎常引大體慨。
宦者趙同以數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種爲常侍騎,持節夾乘,說盎曰:“君與鬬,廷辱之,使其毀不用。
”孝文帝出,趙同參乘,袁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
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餘人載!”於是上笑,下趙同。
趙同泣下車。
文帝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
袁盎騎,並車攬轡。
上曰:“將軍怯邪?”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
父故爲羣盜,徙處安陵。
高後時,盎嘗爲呂祿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噲任盎爲中郎。
絳侯爲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
上禮之恭,常自送之。
袁盎進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
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
是時絳侯爲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呂后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驕主色。
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爲陛下不取也。
”後朝,上益莊,丞相益畏。
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兒廷毀我!”盎遂不謝。
及絳侯免相之國,國人上書告以爲反,徵系清室,宗室諸公莫敢爲言,唯袁盎明絳侯無罪。
絳侯得釋,盎頗有力。
絳侯乃大與盎結交。
淮南厲王朝,殺闢陽侯,居處驕甚。
袁盎諫曰:“諸侯大驕必生患,可適削地。
”上弗用。
淮南王益橫。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治,連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遷之蜀,轞車傳送。
袁盎時爲中郎將,乃諫曰:“陛下素驕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
淮南王爲人剛,如有遇霧露行道死,陛下竟爲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殺弟之名,柰何?”上弗聽,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聞,上輟食,哭甚哀。
盎入,頓首請罪。
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
”盎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毀名。
”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
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修之,過曾參孝遠矣。
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傳馳不測之淵,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
陛下至代邸,西向讓天子位者再,南面讓天子位者三。
夫許由一讓,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
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過,有司衛不謹,故病死。
”於是上乃解,曰:“將柰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
”於是文帝立其三子皆爲王。
盎由此名重朝廷。
袁盎常引大體慨。
宦者趙同以數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種爲常侍騎,持節夾乘,說盎曰:“君與鬬,廷辱之,使其毀不用。
”孝文帝出,趙同參乘,袁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
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餘人載!”於是上笑,下趙同。
趙同泣下車。
文帝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
袁盎騎,並車攬轡。
上曰:“將軍怯邪?”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
吳王濞者,高帝兄劉仲之子也。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劉仲爲代王。
而匈奴攻代,劉仲不能堅守,棄國亡,間行走雒陽,自歸天子。
天子爲骨肉故,不忍致法,廢以爲郃陽侯。
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東並荊地,劫其國兵,西度淮,擊楚,高帝自將往誅之。
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氣力,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會甀,布走。
荊王劉賈爲布所殺,無後。
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爲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
”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爲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
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
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爲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
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
於是遣其喪歸葬。
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爲!”復遣喪之長安葬。
吳王由此稍失籓臣之禮,稱病不朝。
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諸吳使來,輒系責治之。
吳王恐,爲謀滋甚。
及後使人爲秋請,上覆責問吳使者,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以故遂稱病。
且夫‘察見淵中魚,不祥’。
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計乃無聊。
唯上棄之而與更始。
”於是天子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几杖,老,不朝。
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
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
卒踐更,輒與平賈。
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
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共禁弗予。
如此者四十餘年,以故能使其衆。
晁錯爲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數從容言吳過可削。
數上書說孝文帝,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
及孝景帝即位,錯爲御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几杖。
德至厚,當改過自新。
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爲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三年冬,楚王朝,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爲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
詔赦,罰削東海郡。
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
及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河間郡。
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奸,削其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劉仲爲代王。
而匈奴攻代,劉仲不能堅守,棄國亡,間行走雒陽,自歸天子。
天子爲骨肉故,不忍致法,廢以爲郃陽侯。
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東並荊地,劫其國兵,西度淮,擊楚,高帝自將往誅之。
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氣力,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會甀,布走。
荊王劉賈爲布所殺,無後。
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爲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
”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爲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
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
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爲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
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
於是遣其喪歸葬。
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爲!”復遣喪之長安葬。
吳王由此稍失籓臣之禮,稱病不朝。
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諸吳使來,輒系責治之。
吳王恐,爲謀滋甚。
及後使人爲秋請,上覆責問吳使者,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以故遂稱病。
且夫‘察見淵中魚,不祥’。
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計乃無聊。
唯上棄之而與更始。
”於是天子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几杖,老,不朝。
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
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
卒踐更,輒與平賈。
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
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共禁弗予。
如此者四十餘年,以故能使其衆。
晁錯爲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數從容言吳過可削。
數上書說孝文帝,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
及孝景帝即位,錯爲御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几杖。
德至厚,當改過自新。
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爲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三年冬,楚王朝,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爲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
詔赦,罰削東海郡。
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
及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河間郡。
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奸,削其
季布者,楚人也。
爲氣任俠,有名於楚。
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
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陽周氏。
周氏曰:“漢購將軍急,跡且至臣家,將軍能聽臣,臣敢獻計;即不能,原先自剄。
”季布許之。
乃髡鉗季布,衣褐衣,置廣柳車中,並與其家僮數十人,之魯朱家所賣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買而置之田。
誡其子曰:“田事聽此奴,必與同食。
”朱家乃乘軺車之洛陽,見汝陰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飲數日。
因謂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數爲項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朱家曰:“君視季布何如人也?”曰:“賢者也。
”朱家曰:“臣各爲其主用,季布爲項籍用,職耳。
項氏臣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而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王之墓也。
君何不從容爲上言邪?”汝陰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俠,意季布匿其所,乃許曰:“諾。
”待間,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
當是時,諸公皆多季布能摧剛爲柔,朱家亦以此名聞當世。
季布召見,謝,上拜爲郎中。
孝惠時,爲中郎將。
單于嘗爲書嫚呂后,不遜,呂后大怒,召諸將議之。
上將軍樊噲曰:“臣願得十萬衆,橫行匈奴中。
”諸將皆阿呂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餘萬衆,困於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衆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陳勝等起。
於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
”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季布爲河東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爲御史大夫。
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
至,留邸一月,見罷。
季布因進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
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
”上默然慚,良久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辭之官。
楚人曹丘生,辯士,數招權顧金錢。
事貴人趙同等,與竇長君善。
季布聞之,寄書諫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
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
”固請書,遂行。
使人先發書,季布果大怒,待曹丘。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樑楚間哉?且僕楚人,足下亦楚人也。
僕遊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僕之深也!”季布乃大
爲氣任俠,有名於楚。
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
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陽周氏。
周氏曰:“漢購將軍急,跡且至臣家,將軍能聽臣,臣敢獻計;即不能,原先自剄。
”季布許之。
乃髡鉗季布,衣褐衣,置廣柳車中,並與其家僮數十人,之魯朱家所賣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買而置之田。
誡其子曰:“田事聽此奴,必與同食。
”朱家乃乘軺車之洛陽,見汝陰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飲數日。
因謂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數爲項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朱家曰:“君視季布何如人也?”曰:“賢者也。
”朱家曰:“臣各爲其主用,季布爲項籍用,職耳。
項氏臣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而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王之墓也。
君何不從容爲上言邪?”汝陰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俠,意季布匿其所,乃許曰:“諾。
”待間,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
當是時,諸公皆多季布能摧剛爲柔,朱家亦以此名聞當世。
季布召見,謝,上拜爲郎中。
孝惠時,爲中郎將。
單于嘗爲書嫚呂后,不遜,呂后大怒,召諸將議之。
上將軍樊噲曰:“臣願得十萬衆,橫行匈奴中。
”諸將皆阿呂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餘萬衆,困於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衆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陳勝等起。
於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
”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季布爲河東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爲御史大夫。
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
至,留邸一月,見罷。
季布因進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
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
”上默然慚,良久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辭之官。
楚人曹丘生,辯士,數招權顧金錢。
事貴人趙同等,與竇長君善。
季布聞之,寄書諫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
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
”固請書,遂行。
使人先發書,季布果大怒,待曹丘。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樑楚間哉?且僕楚人,足下亦楚人也。
僕遊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僕之深也!”季布乃大
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人是也。
其父鄭季,爲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
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爲衛氏。
字仲卿。
長子更字長君。
長君母號爲衛媼。
媼長女衛孺,次女少兒,次女即子夫。
後子夫男弟步、廣皆冒衛氏。
青爲侯家人,少時歸其父,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爲兄弟數。
青嘗從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鉗徒相青曰:“貴人也,官至封侯。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青壯,爲侯家騎,從平陽主。
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
皇后,堂邑大長公主女也,無子,妒。
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
青時給事建章,未知名。
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
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
上聞,乃召青爲建章監,侍中,及同母昆弟貴,賞賜數日間累千金。
孺爲太僕公孫賀妻。
少兒故與陳掌通,上召貴掌。
公孫敖由此益貴。
子夫爲夫人。
青爲大中大夫。
元光五年,青爲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爲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爲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爲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
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
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爲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爲庶人。
賀亦無功。
元朔元年春,衛夫人有男,立爲皇后。
其秋,青爲車騎將軍,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數千人。
明年,匈奴入殺遼西太守,虜略漁陽二千餘人,敗韓將軍軍。
漢令將軍李息擊之,出代;令車騎將軍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
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白羊、樓煩王。
遂以河南地爲朔方郡。
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爲長平侯。
青校尉蘇建有功,以千一百戶封建爲平陵侯。
使建築朔方城。
青校尉張次公有功,封爲岸頭侯。
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亂人倫,暴長虐老,以盜竊爲務,行詐諸蠻夷,造謀藉兵,數爲邊害,故興師遣將,以徵厥罪。
詩不云乎,‘薄伐玁狁,至於太原’,‘出車彭彭,城彼朔方’。
今車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獲首虜二千三百級,車輜畜產畢收爲滷,已封爲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舊塞,絕梓領,樑北河,討蒲泥,破符離,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益封青三千戶。
”
其明年,匈奴入殺代郡太守友,入略雁門千餘人。
其明年,匈奴大入代、定襄、上郡,殺略漢數千人。
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漢令車騎將軍青將三萬騎,出高闕;衛尉蘇建爲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爲彊弩
其父鄭季,爲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
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爲衛氏。
字仲卿。
長子更字長君。
長君母號爲衛媼。
媼長女衛孺,次女少兒,次女即子夫。
後子夫男弟步、廣皆冒衛氏。
青爲侯家人,少時歸其父,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爲兄弟數。
青嘗從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鉗徒相青曰:“貴人也,官至封侯。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青壯,爲侯家騎,從平陽主。
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
皇后,堂邑大長公主女也,無子,妒。
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
青時給事建章,未知名。
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
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
上聞,乃召青爲建章監,侍中,及同母昆弟貴,賞賜數日間累千金。
孺爲太僕公孫賀妻。
少兒故與陳掌通,上召貴掌。
公孫敖由此益貴。
子夫爲夫人。
青爲大中大夫。
元光五年,青爲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爲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爲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爲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
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
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爲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爲庶人。
賀亦無功。
元朔元年春,衛夫人有男,立爲皇后。
其秋,青爲車騎將軍,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數千人。
明年,匈奴入殺遼西太守,虜略漁陽二千餘人,敗韓將軍軍。
漢令將軍李息擊之,出代;令車騎將軍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
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白羊、樓煩王。
遂以河南地爲朔方郡。
以三千八百戶封青爲長平侯。
青校尉蘇建有功,以千一百戶封建爲平陵侯。
使建築朔方城。
青校尉張次公有功,封爲岸頭侯。
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亂人倫,暴長虐老,以盜竊爲務,行詐諸蠻夷,造謀藉兵,數爲邊害,故興師遣將,以徵厥罪。
詩不云乎,‘薄伐玁狁,至於太原’,‘出車彭彭,城彼朔方’。
今車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獲首虜二千三百級,車輜畜產畢收爲滷,已封爲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舊塞,絕梓領,樑北河,討蒲泥,破符離,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益封青三千戶。
”
其明年,匈奴入殺代郡太守友,入略雁門千餘人。
其明年,匈奴大入代、定襄、上郡,殺略漢數千人。
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漢令車騎將軍青將三萬騎,出高闕;衛尉蘇建爲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爲彊弩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
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
佗,秦時用爲南海龍川令。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爲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衆,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
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
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
”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爲假守。
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爲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爲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
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爲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爲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高後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
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後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自爲功也。
”於是佗乃自尊號爲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
高後遣將軍隆慮侯竈往擊之。
會暑溼,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
歲餘,高後崩,即罷兵。
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里。
乃乘黃屋左纛,稱制,與中國侔。
及孝文帝元年,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喻盛德焉。
乃爲佗親冢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
召其從昆弟,尊官厚賜寵之。
詔丞相陳平等舉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陸賈,先帝時習使南越。
乃召賈以爲太中大夫,往使。
因讓佗自立爲帝,曾無一介之使報者。
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爲書謝,稱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前日高後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又遙聞高後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棄,犯長沙邊境。
且南方卑溼,蠻夷中間,其東閩越千人衆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乃頓首謝,原長爲籓臣,奉貢職。
於是乃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併世。
皇帝,賢天子也。
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
”陸賈還報,孝文帝大說。
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
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
至建元四年卒。
佗孫胡爲南越王。
此時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胡使人上書曰:“兩越俱爲籓臣,毋得擅興兵相攻擊。
今閩越興兵侵臣,臣不敢興兵,唯天子詔之
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
佗,秦時用爲南海龍川令。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爲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衆,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
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
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
”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
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爲假守。
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爲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爲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
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爲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爲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高後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
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後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自爲功也。
”於是佗乃自尊號爲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
高後遣將軍隆慮侯竈往擊之。
會暑溼,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
歲餘,高後崩,即罷兵。
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里。
乃乘黃屋左纛,稱制,與中國侔。
及孝文帝元年,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喻盛德焉。
乃爲佗親冢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
召其從昆弟,尊官厚賜寵之。
詔丞相陳平等舉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陸賈,先帝時習使南越。
乃召賈以爲太中大夫,往使。
因讓佗自立爲帝,曾無一介之使報者。
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爲書謝,稱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前日高後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又遙聞高後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棄,犯長沙邊境。
且南方卑溼,蠻夷中間,其東閩越千人衆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乃頓首謝,原長爲籓臣,奉貢職。
於是乃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併世。
皇帝,賢天子也。
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
”陸賈還報,孝文帝大說。
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
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
至建元四年卒。
佗孫胡爲南越王。
此時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胡使人上書曰:“兩越俱爲籓臣,毋得擅興兵相攻擊。
今閩越興兵侵臣,臣不敢興兵,唯天子詔之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
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爲巂、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裏。
自巂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駹最大。
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
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
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
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
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裏,以兵威定屬楚。
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衆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
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
十餘歲,秦滅。
及漢興,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徼。
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
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
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裏,出番禺城下”。
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
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
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
”蒙乃上書說上曰:“南越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里,名爲外臣,實一州主也。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誠以漢之彊,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爲置吏,易甚。
”上許之。
乃拜蒙爲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餘人,從巴蜀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
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爲置吏,使其子爲令。
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爲漢道險,終不能有也,乃且聽蒙約。
還報,乃以爲犍爲郡。
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
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爲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
當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饟。
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溼,死者甚衆;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秏費無功。
上患之,使公孫弘往視問焉。
還對,言其不便。
及弘爲御史大夫,是時方築朔方以據河逐胡,弘因數言西南夷害,可且罷,專力事匈奴。
上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爲自葆就。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裏,得蜀賈人市”。
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
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
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爲巂、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裏。
自巂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駹最大。
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
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
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
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
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裏,以兵威定屬楚。
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衆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
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
十餘歲,秦滅。
及漢興,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徼。
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
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
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裏,出番禺城下”。
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
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
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
”蒙乃上書說上曰:“南越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里,名爲外臣,實一州主也。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誠以漢之彊,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爲置吏,易甚。
”上許之。
乃拜蒙爲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餘人,從巴蜀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
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爲置吏,使其子爲令。
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爲漢道險,終不能有也,乃且聽蒙約。
還報,乃以爲犍爲郡。
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
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爲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
當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饟。
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溼,死者甚衆;西南夷又數反,發兵興擊,秏費無功。
上患之,使公孫弘往視問焉。
還對,言其不便。
及弘爲御史大夫,是時方築朔方以據河逐胡,弘因數言西南夷害,可且罷,專力事匈奴。
上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爲自葆就。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裏,得蜀賈人市”。
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
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