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
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
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
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爲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
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
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
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
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
’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
髡辭而行,至趙。
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
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說,置酒後宮,召髡賜之酒。
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
若親有嚴客,髡韝鞠鯱,待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
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鬥徑醉矣。
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爲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
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
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以諷諫焉。
齊王曰:“善。
”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爲諸侯主客。
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其後百餘年,楚有優孟。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
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
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牀,啗以棗脯。
馬病肥死,使羣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
左右爭之,以爲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
”優孟聞之,入殿門。
仰天大哭。
王驚而問其故。
優孟
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
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
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爲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
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
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
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
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
’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
髡辭而行,至趙。
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
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說,置酒後宮,召髡賜之酒。
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
若親有嚴客,髡韝鞠鯱,待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
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鬥徑醉矣。
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爲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
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
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以諷諫焉。
齊王曰:“善。
”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爲諸侯主客。
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其後百餘年,楚有優孟。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
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
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牀,啗以棗脯。
馬病肥死,使羣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
左右爭之,以爲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
”優孟聞之,入殿門。
仰天大哭。
王驚而問其故。
優孟
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興何嘗不以卜筮決於天命哉!其於周尤甚,及秦可見。
代王之入,任於卜者。
太卜之起,由漢興而有。
司馬季主者,楚人也。
卜於長安東市。
宋忠爲中大夫,賈誼爲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誦易先王聖人之道術,究遍人情,相視而嘆。
賈誼曰: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
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
試之卜數中以觀採。
二人即同輿而之市,遊於卜肆中。
天新雨,道少人,司馬季主間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辯天地之道,日月之運,陰陽吉凶之本。
二大夫再拜謁。
司馬季主視其狀貌,如類有知者,即禮之,使弟子延之坐。
坐定,司馬季主復理前語,分別天地之終始,日月星辰之紀,差次仁義之際,列吉凶之符,語數千言,莫不順理。
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狀,聽先生之辭,小子竊觀於世,未嘗見也。
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馬季主捧腹大笑曰:觀大夫類有道術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辭之野也!今夫子所賢者何也?所高者誰也?今何以卑污長者?
二君曰:尊官厚祿,世之所高也,賢才處之。
今所處非其地,故謂之卑。
言不信,行不驗,取不當,故謂之污。
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賤簡也。
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虛高人祿命以說人志,擅言禍災以傷人心,矯言鬼神以盡人財,厚求拜謝以私於己。
此吾之所恥,故謂之卑污也。
司馬季主曰:「公且安坐。
公見夫被髮童子乎?日月照之則行,不照則止,問之日月疵瑕吉凶,則不能理。
由是觀之,能知別賢與不肖者寡矣。
賢之行也,直道以正諫,三諫不聽則退。
其譽人也不望其報,惡人也不顧其怨,以便國家利衆爲務。
故官非其任不處也,祿非其功不受也;見人不正,雖貴不敬也;見人有污,雖尊不下也;得不爲喜,去不爲恨;非其罪也,雖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謂賢者,皆可爲羞矣。
卑疵而前,?韱趨而言;相引以勢,相導以利;比周賓正,以求尊譽,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獵農民;以官爲威,以法爲機,求利逆暴:譬無異於操白刃劫人者也。
初試官時,倍力爲巧詐,飾虛功執空文以?主上,用居上爲右;試官不讓賢陳功,見僞增實,以無爲有,以少爲多,以求便勢尊位;食飲驅馳,從姬歌兒,不顧於親,犯法害民,虛公家:此夫爲盜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弒君未伐者也。
何以爲高賢才乎?
盜賊發不能禁,夷貊不服不能攝,奸邪起不能塞,官秏亂不能治,四時不和不能調,歲谷不孰不能適。
才賢不爲,是不忠也;纔
代王之入,任於卜者。
太卜之起,由漢興而有。
司馬季主者,楚人也。
卜於長安東市。
宋忠爲中大夫,賈誼爲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誦易先王聖人之道術,究遍人情,相視而嘆。
賈誼曰: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
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
試之卜數中以觀採。
二人即同輿而之市,遊於卜肆中。
天新雨,道少人,司馬季主間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辯天地之道,日月之運,陰陽吉凶之本。
二大夫再拜謁。
司馬季主視其狀貌,如類有知者,即禮之,使弟子延之坐。
坐定,司馬季主復理前語,分別天地之終始,日月星辰之紀,差次仁義之際,列吉凶之符,語數千言,莫不順理。
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狀,聽先生之辭,小子竊觀於世,未嘗見也。
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馬季主捧腹大笑曰:觀大夫類有道術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辭之野也!今夫子所賢者何也?所高者誰也?今何以卑污長者?
二君曰:尊官厚祿,世之所高也,賢才處之。
今所處非其地,故謂之卑。
言不信,行不驗,取不當,故謂之污。
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賤簡也。
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虛高人祿命以說人志,擅言禍災以傷人心,矯言鬼神以盡人財,厚求拜謝以私於己。
此吾之所恥,故謂之卑污也。
司馬季主曰:「公且安坐。
公見夫被髮童子乎?日月照之則行,不照則止,問之日月疵瑕吉凶,則不能理。
由是觀之,能知別賢與不肖者寡矣。
賢之行也,直道以正諫,三諫不聽則退。
其譽人也不望其報,惡人也不顧其怨,以便國家利衆爲務。
故官非其任不處也,祿非其功不受也;見人不正,雖貴不敬也;見人有污,雖尊不下也;得不爲喜,去不爲恨;非其罪也,雖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謂賢者,皆可爲羞矣。
卑疵而前,?韱趨而言;相引以勢,相導以利;比周賓正,以求尊譽,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獵農民;以官爲威,以法爲機,求利逆暴:譬無異於操白刃劫人者也。
初試官時,倍力爲巧詐,飾虛功執空文以?主上,用居上爲右;試官不讓賢陳功,見僞增實,以無爲有,以少爲多,以求便勢尊位;食飲驅馳,從姬歌兒,不顧於親,犯法害民,虛公家:此夫爲盜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弒君未伐者也。
何以爲高賢才乎?
盜賊發不能禁,夷貊不服不能攝,奸邪起不能塞,官秏亂不能治,四時不和不能調,歲谷不孰不能適。
才賢不爲,是不忠也;纔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必用此爲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埶能之榮使。
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谷、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較也。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
”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則饒,原小則鮮。
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舄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
是以齊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
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
夷狄益甚。
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
計然曰:“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
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
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
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
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
”必用此爲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埶能之榮使。
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谷、纑、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較也。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
”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則饒,原小則鮮。
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舄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
是以齊富彊至於威、宣也。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
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
夷狄益甚。
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
計然曰:“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
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
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
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
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陛下即位,存撫天下,輯安中國,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
單于怖駭,交臂受事,屈膝請和。
康居西域,重譯請朝,稽首來享。
移師東指,閩越相誅;右吊番禺,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西僰(bó)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怠墮,延頸舉踵,喁喁然皆爭歸義,欲爲臣妾;道里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致。
夫不順者已誅,而爲善者未賞,故遣中郎將往賓之,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幣帛,衛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警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爲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亦非人臣之節也。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析珪之爵,位爲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
行事甚忠敬,居位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今奉幣役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諡爲至愚,恥及父母,爲天下笑。
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
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悌以不教之過。
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恐遠所溪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使鹹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陛下即位,存撫天下,輯安中國,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
單于怖駭,交臂受事,屈膝請和。
康居西域,重譯請朝,稽首來享。
移師東指,閩越相誅;右吊番禺,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西僰(bó)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怠墮,延頸舉踵,喁喁然皆爭歸義,欲爲臣妾;道里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致。
夫不順者已誅,而爲善者未賞,故遣中郎將往賓之,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幣帛,衛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警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爲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亦非人臣之節也。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析珪之爵,位爲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
行事甚忠敬,居位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今奉幣役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諡爲至愚,恥及父母,爲天下笑。
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
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悌以不教之過。
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恐遠所溪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使鹹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臣聞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高後時再入隴西,攻城屠邑,驅略畜產;其後復入隴西,殺吏卒,大寇盜。
竊聞戰勝之威,民氣百倍;敗兵之卒,沒世不復。
自高後以來,隴西三困於匈奴矣,民氣破傷,無有勝意。
今茲隴西之吏,賴社稷之神靈,奉陛下之明詔,和輯士卒,砥礪其節,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衆,殺一王、敗其衆而大有利。
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
故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
”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
臣又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日卒服習,三曰器用利。
兵法曰:
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
土山丘陵,曼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平陵相遠,川穀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當一。
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盾三不當一。
萑葦竹蕭,草木蒙蘢,支葉茂接,此矛鋌之地也,長戟二不當一。
曲道相伏,險隘相薄,此劍盾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
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懈,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
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此將不省兵之禍也,五不當一。
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
四者,兵之至要也。
臣又聞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
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
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衆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
陛下又興數十萬之衆,以誅數萬之匈奴,衆寡之計,以十擊一之術也。
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
以大爲小,以強爲弱,在俯之間耳。
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無及也。
帝王之道,出於萬
竊聞戰勝之威,民氣百倍;敗兵之卒,沒世不復。
自高後以來,隴西三困於匈奴矣,民氣破傷,無有勝意。
今茲隴西之吏,賴社稷之神靈,奉陛下之明詔,和輯士卒,砥礪其節,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衆,殺一王、敗其衆而大有利。
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
故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
”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
臣又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日卒服習,三曰器用利。
兵法曰:
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
土山丘陵,曼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平陵相遠,川穀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當一。
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盾三不當一。
萑葦竹蕭,草木蒙蘢,支葉茂接,此矛鋌之地也,長戟二不當一。
曲道相伏,險隘相薄,此劍盾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
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懈,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
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此將不省兵之禍也,五不當一。
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
四者,兵之至要也。
臣又聞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
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
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疲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衆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
陛下又興數十萬之衆,以誅數萬之匈奴,衆寡之計,以十擊一之術也。
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
以大爲小,以強爲弱,在俯之間耳。
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無及也。
帝王之道,出於萬
臣聞秦時北攻胡貉,築塞河上,南攻楊粵,置戍卒焉。
其起兵而攻胡、粵者,非以衛邊地而救民死也,貪戾而欲廣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亂。
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則爲人禽,屯則卒積死。
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
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
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
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
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
發之不順,行者深恐,有背畔之心。
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爲之也。
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滷以富家室,故能使其衆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
今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復,天下明知禍烈及已也。
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爲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其勢易以擾亂邊境。
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飲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歸居,如飛鳥走獸於廣野,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
以是觀之,往來轉徙,時至時去,此胡人之生業,而中國之所以離南畝也。
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
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纔至,則胡又已去。
聚而不罷,爲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
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
以便爲之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答,復爲一城其內,城間百五十歲。
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毋下千家,爲中周虎落。
先爲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復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慾往者。
皆賜高爵,復其家。
予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
郡縣之民得買其爵,以自增至卿。
其亡夫若妻者,縣官買與之。
人情非有匹敵,不能久安其處。
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
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予之,縣官爲贖其民。
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
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
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
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
其起兵而攻胡、粵者,非以衛邊地而救民死也,貪戾而欲廣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亂。
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則爲人禽,屯則卒積死。
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
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
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
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
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
發之不順,行者深恐,有背畔之心。
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爲之也。
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滷以富家室,故能使其衆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
今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復,天下明知禍烈及已也。
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爲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其勢易以擾亂邊境。
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飲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歸居,如飛鳥走獸於廣野,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
以是觀之,往來轉徙,時至時去,此胡人之生業,而中國之所以離南畝也。
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
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纔至,則胡又已去。
聚而不罷,爲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
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
以便爲之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答,復爲一城其內,城間百五十歲。
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毋下千家,爲中周虎落。
先爲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復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慾往者。
皆賜高爵,復其家。
予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
郡縣之民得買其爵,以自增至卿。
其亡夫若妻者,縣官買與之。
人情非有匹敵,不能久安其處。
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
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予之,縣官爲贖其民。
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
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
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
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