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不王不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於其君,幹祫,及其高祖。
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
既事而退,柴於上帝,祈於社,設奠於牧室。
遂率天下諸侯,執豆籩,逡奔走;追王大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不以卑臨尊也。
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與焉。
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
五者一得於天下,民無不足、無不贍者。
五者,一物紕繆,民莫得其死。
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
名著,而男女有別。
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
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
六世,親屬竭矣。
其庶姓別於上,而戚單于下,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服術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
從服有六:有屬從,有徒從,有從有服而無服,有從無服而有服,有從重而輕,有從輕而重。
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於祖,名曰輕。
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於禰,名曰重。
一輕一重,其義然也。
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慼慼君,位也。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
庶子不得爲長子三年,不繼祖也。
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繼禰者爲小宗。
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
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後也;宗其繼別子者,百世不遷者也。
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
尊祖故敬宗。
敬宗,尊祖之義也。
有小宗而無大宗者,有大宗而無小宗者,有無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
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爲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適者,公子之宗道也。
絕族無移服,親者屬也。
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於祖;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於禰。
是故,人道親親也。
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後樂。
《詩》雲:「不顯不承,無斁於人斯」,此之謂也。
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羣,別親疏貴踐之節,而不可損益也。
故曰:無易之道也。
創鉅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爲至痛極也。
斬衰苴杖,居倚廬,食粥,寢苫枕塊,所以爲至痛飾也。
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斷之者,豈不送死者有已,復生有節哉?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知愛其類;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羣匹,越月逾時焉,則必反巡,過其故鄉,翔回焉,鳴號焉,蹢躅焉,踟躕焉,然後乃能去之;小者至於燕雀,猶有啁之頃焉,然後乃能去之;故有血氣之屬者,莫知於人,故人於其親也,至死不窮。
將由夫患邪淫之人與,則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從之,則是曾鳥獸之不若也,夫焉能相與羣居而不亂乎?將由夫修飾之君子與,則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若駟之過隙,然而遂之,則是無窮也。
故先王焉爲之立中制節,壹使足以成文理,則釋之矣。
然則何以至期也?曰:至親以期斷。
是何也?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
然則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
故三年以爲隆,緦小功以爲殺,期九月以爲間。
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則於人,人之所以羣居和壹之理盡矣。
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
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
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
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
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用騂犢。
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
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時也。
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
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
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
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餘不變也。
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爲親疏多少之數。
是故:王立七廟,一罈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
遠廟爲祧,有二祧,享嘗乃止。
去祧爲壇,去壇爲墠。
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去墠曰鬼。
諸侯立五廟,一罈一墠。
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
去祖爲壇,去壇爲墠。
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去墠爲鬼。
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
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爲壇祭之。
去壇爲鬼。
適士二廟一罈,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
皇考無廟,有禱焉,爲壇祭之。
去壇爲鬼。
官師一廟,曰考廟。
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曰鬼。
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王爲羣姓立社,曰大社。
王自爲立社,曰王社。
諸侯爲百姓立社,曰國社。
諸侯自立社,曰侯社。
大夫以下,成羣立社曰置社。
王爲羣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竈。
王自爲立七祀。
諸侯爲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
諸侯自爲立五祀。
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
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竈。
王下祭殤五:適子、適孫、適曾孫、適玄孫、適來孫。
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爲稷。
共工氏之霸九州島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島,故祀以爲社。
帝嚳能序星辰以着衆;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衆事而野死。
鯀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
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
契爲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
湯以
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
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其節:天子以《騶虞》爲節;諸侯以《狸首》爲節;卿大夫以《採蘋》爲節;士以《採繁》爲節。
《騶虞》者,樂官備也,《狸首》者,樂會時也;《採蘋》者,樂循法也;《採繁》者,樂不失職也。
是故天子以備官爲節;諸侯以時會天子爲節;卿大夫以循法爲節;士以不失職爲節。
故明乎其節之志,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
功成則國安。
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
故事之盡禮樂,而可數爲,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聖王務焉。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宮。
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而中多者,得與於祭。
其容體不比於禮,其節不比於樂,而中少者,不得與於祭。
數與於祭而君有慶;數不與於祭而君有讓。
數有慶而益地;數有讓而削地。
故曰:射者,射爲諸侯也。
是以諸侯君臣盡志於射,以習禮樂。
夫君臣習禮樂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故《詩》曰:「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御於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言君臣相與盡志於射,以習禮樂,則安則譽也。
是以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
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而兵不用,諸侯自爲正之具也。
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
射至於司馬,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曰:「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爲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蓋去者半,入者半。
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觶而語,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
序點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蓋僅有存者。
射之爲言者繹也,或曰舍也。
繹者,各繹己之志也。
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則射中矣。
故曰:爲人父者,以爲父鵠;爲人子者,以爲子鵠;爲人君者,以爲君鵠;爲人臣者,以爲臣鵠。
故射者各射己之鵠。
故天子之大射謂之射侯;射侯者,射爲諸侯也。
射中則得爲諸侯;射不中則不得爲諸侯。
天子將祭,必先習射於澤。
澤者,所以擇士也。
已射於澤,而後射於射宮。
射中者得與於祭;不中者不得與於祭。
不得與於祭者有讓,削以地;得與
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
訾之者,是不知禮之所由生也。
夫禮,吉凶異道,不得相干,取之陰陽也。
喪有四制,變而從宜,取之四時也。
有恩有理,有節有權,取之人情也。
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知也。
仁義禮知,人道具矣。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爲父斬衰三年,以恩制者也。
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
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
故爲君亦斬衰三年,以義制者也。
三日而食,三日而沐,期而練,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也。
喪不過三年,苴衰不補,墳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
告民有終也,以節制者也。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
天無二日,土無二主,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地。
故父在,爲母齊衰期者,見無二尊也。
杖者何也?爵也。
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
或曰擔主,或曰輔病,婦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
百官備,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後事行者,杖而起;身自執事而後行者,面垢而已。
禿者不ヮ,傴者不袒,跛者不踊,老病不止酒肉。
凡此八者,以權制者也。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
期悲哀,三年憂,恩之殺也。
聖人因殺以制節,此喪之所以三年,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此喪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
《書》曰:“高宗諒ウ,三年不言”,善之也。
王者莫不行此禮。
何以獨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
武丁者,殷之賢王也。
繼世即位而慈良於喪,當此之時,殷衰而復興,禮廢而復起,故善之。
善之,故載之書中而高之,故謂之高宗。
三年之喪,君不言,《書》雲:“高宗諒ウ,三年不言”,此之謂也。
然而曰“言不文”者,謂臣下也。
禮斬衰之喪,唯而不對;齊衰之喪,對而不言;大功之喪,言而不議;緦小功之喪,議而不及樂。
父母之喪,衰冠繩纓菅屨,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練冠,三年而祥。
比終茲三節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志焉。
禮以治之,義以正之,孝子弟弟貞婦,皆可得而察焉。
君之適長殤,車三乘;公之庶長殤,車一乘;大夫之適長殤,車一乘。
公之喪,諸達官之長,杖。
君于大夫,將葬,吊于宮;及出,命引之,三步則止。
如是者三,君退;朝亦如之,哀次亦如之。
五十無車者,不越疆而吊人。
季武子寢疾,蟜固不說齊衰而入見,曰:「斯道也,將亡矣;士唯公門說齊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喪也,曾點倚其門而歌。
大夫吊,當事而至,則辭焉。
吊於人,是日不樂。
婦人不越疆而吊人。
行吊之日不飲酒食肉焉。
吊於葬者必執引,若從柩及壙,皆執紼。
喪,公吊之,必有拜者,雖朋友州裡舍人可也。
吊曰:「寡君承事。」主人曰:「臨。」君遇柩于路,必使人吊之。
大夫之喪,庶子不受吊。
妻之昆弟為父後者死,哭之適室,子為主,袒免哭踴,夫入門右,使人立於門外告來者,狎則入哭;父在,哭于妻之室;非為父後者。
哭諸異室。
有殯,聞遠兄弟之喪,哭於側室;無側室,哭於門內之右;同國,則往哭之。
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
或曰:「齊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與哉?」有若之喪,悼公吊焉,子遊擯,由左。
齊谷王姬之喪,魯莊公為之大功。
或曰:「由魯嫁,故為之服姊妹之服。」或曰:「外祖母也,故為之服。」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恒于斯,得國恒於斯。
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
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
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
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顯以致命於穆公。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帷殯,非古也,自敬姜之哭穆伯始也。
喪禮,哀戚之至也。
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複,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北面,求諸幽之義也。
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
飯用米貝,弗忍虛也;不以食道,用美焉爾。
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別已,故以其旗識之。
愛之,斯錄之矣;敬之,斯盡其道焉耳。
重,主道也,殷主綴重焉;周主重徹焉。
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唯祭祀之禮,主人自盡焉爾;豈知神之所饗,亦以主人有齊敬之心也。
辟踴,哀之至也,有算,為之節文也。
袒、括發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臺。
酒酣,請魯君舉觴。
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
’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
’楚王登強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彷徨,其樂忘死,遂盟強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
’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強臺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
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
左將軍領豫州刺史郡國相守: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
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擬也。
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專制朝權,威福由己;時人迫脅,莫敢正言;終有望夷之敗,祖宗焚滅,污辱至今,永爲世鑑。
及臻呂后季年,產祿專政,內兼二軍,外統樑、趙;擅斷萬機,決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內寒心。
於是絳侯朱虛興兵奮怒,誅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興隆,光明顯融。
此則大臣立權之明表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丐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
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犭票狡鋒協,好亂樂禍。
幕府董統鷹揚,掃除凶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
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收羅英雄,棄瑕取用,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
至乃愚佻短略,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
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領兗州刺史,被以虎文,獎蹙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
而操遂承資跋扈,肆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
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
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于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
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起徵,金鼓響振,布衆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位。
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後會鸞駕反旆,羣虜寇攻。
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勳,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翊衛幼主。
操便放志,專行脅遷,當御省禁,卑侮王室,敗法亂紀,坐領三臺,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刑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羣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百寮鉗口,道路以目;尚書記朝會,公卿充員品而已。
故太尉楊彪,典歷二司,享國極位。
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並,五毒備至;觸情任忒,不顧憲綱。
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義有可納,是以聖朝含聽,改容加飾。
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聞。
又樑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
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
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污國虐民,毒施人鬼!加其細政苛慘,科防互設。
罾繳充蹊,
公儀仲子之喪,檀弓免焉。
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趨而就子服伯子于門右,曰:「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
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孫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
子游問諸孔子,孔子曰:「否!立孫。」
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年。
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
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許之。
入宮而不敢哭。
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
吾許其大而不許其細,何居?」命之哭。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
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曰:「然」。
「子之不使白也喪之。
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無所失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
汲則安能?為汲也妻者,是為白也母;不為汲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孔子曰:「拜而後稽顙,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
三年之喪,吾從其至者。」
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門人後,雨甚;至,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也?」曰:「防墓崩。」孔子不應。
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孔子哭子路於中庭。
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
既哭,進使者而問故。
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子思曰:「喪三日而殯,凡附於身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三月而葬,凡附於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喪三年以為極,亡則弗之忘矣。
故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
故忌日不樂。」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
殯于五父之衢。
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
其慎也,蓋殯也。
問于郰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
鄰有喪,舂不相;裡有殯,不巷歌。
喪冠不緌。
有虞氏瓦棺,夏後氏墍周,殷人棺槨,周人牆置翣。
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後氏之墍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
夏後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
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
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
穆公之母卒,使人問于曾子曰:「如之何?」對曰:「申也聞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3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