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石砚铭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
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暂无
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先君:这里指苏洵。
祥:祥:吉祥之兆。
宝:珍惜爱护
主:以……为主。
仰唇俯足:仰唇俯足:仰人鼻息,呃人脚下。
当涂:地名,今安徽省当涂县。
书笥:书箱。
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的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
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
(我)试着拿它当砚使用,(发现)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
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于是把它赏赐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
”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一旦我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不应该使其易主。
世间万物,有的以内在品德为高,有的以外在形貌为高。
在这二者之间,我会选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已经有很多了!”
元丰二年(1079)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
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
元丰七年(1084)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
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
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按砚的形状雕刻的放砚台的地方,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