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蘭,名冶,以字行,峽中人,女道士也。
美姿容,神情蕭散。
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
當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豔之態。
始年六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
"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爲失行婦人。
"後以交遊文士,微泄風聲,皆出乎輕薄之口。
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
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雄,詩意亦蕩。
自鮑昭以下,罕有其倫。
時往來剡中,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皎然嘗有詩云:"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其謔浪至此。
又嘗會諸賢於烏程開元寺,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誚曰:"山氣日夕佳。
"劉應聲曰:"衆鳥欣有託。
"舉坐大笑,論者兩美之。
天寶間,玄宗聞其詩才,詔赴闕,留宮中月餘,優賜甚厚,遣歸故山。
評者謂上比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媼。
有集,今傳於世。
論曰:《詩》雲:"《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
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苦之心焉。
"故古詩之道,各存六義,然終歸於正,不離乎雅。
是以昔賢婦人,散情文墨,斑斑簡牘。
概而論之,後來班姬傷秋扇以暫恩,謝娥詠絮雪而同素;大家《七誡》,執者修者;蔡琰《胡笳》,聞而心折。
率以明白之操,徽美之誠,欲見於悠遠,寓文以宣情,含毫而見志,豈氾濫之故,使人擊節沾灑,彈指追念,良有謂焉。
噫!筆墨固非女子之事,亦在用之如何耳。
苟天之可逃,禮不必備,則詞爲自獻之具,詩有妒情之作,衣服飲食,無閒淨之容,鉛華膏澤,多鮮飾之態,故不相宜矣。
是播惡於衆,何《關雎》之義哉歷觀唐以雅道獎士類,而閨閣英秀,亦能薰染,錦心繡口,蕙情蘭性,足可尚矣。
中間如李季蘭、魚玄機,皆躍出方外,修清淨之教,陶寫幽懷,留連光景,逍遙閒暇之功,無非雲水之念,與名儒比隆,珠往瓊復。
然浮豔委託之心,終不能盡,白璧微瑕,惟在此耳。
薛濤流落歌舞,以靈慧獲名當時,此亦難矣。
三者既不可略,如劉媛、劉雲、鮑君徽、崔仲容、道士元淳、薛縕、崔公達、張窈窕、程長文、樑瓊、廉氏、姚月華、裴羽仙、劉瑤、常浩、葛鴉兒、崔鶯鶯、譚意哥、戶部侍郎吉中孚妻張夫人、鮑參軍妻文姬、杜羔妻趙氏、張建封妾盼盼、南楚材妻薛媛等,皆能華藻,才色雙美者也。
或望幸離宮,傷寵後掖;或以從軍萬里,斷絕音耗;或祗役連年,迢遙風水;或爲宕子妻,或爲商人婦。
花雨春夜,月露秋天,玄鳥將謝,賓鴻來屆;搗錦石之流黃,織迴文於緗綺,魂夢飛遠,關山到難。
當此時也,濡毫命素,寫怨
美姿容,神情蕭散。
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
當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豔之態。
始年六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
"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爲失行婦人。
"後以交遊文士,微泄風聲,皆出乎輕薄之口。
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
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雄,詩意亦蕩。
自鮑昭以下,罕有其倫。
時往來剡中,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皎然嘗有詩云:"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其謔浪至此。
又嘗會諸賢於烏程開元寺,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誚曰:"山氣日夕佳。
"劉應聲曰:"衆鳥欣有託。
"舉坐大笑,論者兩美之。
天寶間,玄宗聞其詩才,詔赴闕,留宮中月餘,優賜甚厚,遣歸故山。
評者謂上比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媼。
有集,今傳於世。
論曰:《詩》雲:"《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
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苦之心焉。
"故古詩之道,各存六義,然終歸於正,不離乎雅。
是以昔賢婦人,散情文墨,斑斑簡牘。
概而論之,後來班姬傷秋扇以暫恩,謝娥詠絮雪而同素;大家《七誡》,執者修者;蔡琰《胡笳》,聞而心折。
率以明白之操,徽美之誠,欲見於悠遠,寓文以宣情,含毫而見志,豈氾濫之故,使人擊節沾灑,彈指追念,良有謂焉。
噫!筆墨固非女子之事,亦在用之如何耳。
苟天之可逃,禮不必備,則詞爲自獻之具,詩有妒情之作,衣服飲食,無閒淨之容,鉛華膏澤,多鮮飾之態,故不相宜矣。
是播惡於衆,何《關雎》之義哉歷觀唐以雅道獎士類,而閨閣英秀,亦能薰染,錦心繡口,蕙情蘭性,足可尚矣。
中間如李季蘭、魚玄機,皆躍出方外,修清淨之教,陶寫幽懷,留連光景,逍遙閒暇之功,無非雲水之念,與名儒比隆,珠往瓊復。
然浮豔委託之心,終不能盡,白璧微瑕,惟在此耳。
薛濤流落歌舞,以靈慧獲名當時,此亦難矣。
三者既不可略,如劉媛、劉雲、鮑君徽、崔仲容、道士元淳、薛縕、崔公達、張窈窕、程長文、樑瓊、廉氏、姚月華、裴羽仙、劉瑤、常浩、葛鴉兒、崔鶯鶯、譚意哥、戶部侍郎吉中孚妻張夫人、鮑參軍妻文姬、杜羔妻趙氏、張建封妾盼盼、南楚材妻薛媛等,皆能華藻,才色雙美者也。
或望幸離宮,傷寵後掖;或以從軍萬里,斷絕音耗;或祗役連年,迢遙風水;或爲宕子妻,或爲商人婦。
花雨春夜,月露秋天,玄鳥將謝,賓鴻來屆;搗錦石之流黃,織迴文於緗綺,魂夢飛遠,關山到難。
當此時也,濡毫命素,寫怨
長卿,字文房,河間人。
少居嵩山讀書,後移家來鄱陽最久。
開元二十一年徐徵榜及第。
至德中,歷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爲轉運使判官,知淮西嶽鄂轉運留後。
觀察使吳仲孺誣奏,非罪系姑蘇獄,久之,貶潘州南巴尉。
會有爲辯之者,量移睦州司馬。
終隨州刺史。
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
詩調雅暢,甚能煉飾。
其自賦,傷而不怨,足以發揮風雅。
權德輿稱爲"五言長城"。
長卿嘗謂:"今人稱前有沈、宋、王、杜,後有錢、郎、劉、李。
李嘉佑、郎士元何得與餘並驅"每題詩不言姓,但書"長卿",以天下無不知其名者雲。
灞陵碧澗有別業。
今集詩賦文等傳世。
淮南李穆,有清才,公之婿也。
少居嵩山讀書,後移家來鄱陽最久。
開元二十一年徐徵榜及第。
至德中,歷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爲轉運使判官,知淮西嶽鄂轉運留後。
觀察使吳仲孺誣奏,非罪系姑蘇獄,久之,貶潘州南巴尉。
會有爲辯之者,量移睦州司馬。
終隨州刺史。
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
詩調雅暢,甚能煉飾。
其自賦,傷而不怨,足以發揮風雅。
權德輿稱爲"五言長城"。
長卿嘗謂:"今人稱前有沈、宋、王、杜,後有錢、郎、劉、李。
李嘉佑、郎士元何得與餘並驅"每題詩不言姓,但書"長卿",以天下無不知其名者雲。
灞陵碧澗有別業。
今集詩賦文等傳世。
淮南李穆,有清才,公之婿也。
浩然,襄陽人。
少好節義,詩工五言。
隱鹿門山,即漢龐公棲隱處也。
四十遊京師,諸名士間嘗集祕省聯句,浩然曰:"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衆欽服。
張九齡、王維極稱道之。
維待詔金鑾,一旦私邀入,商較風雅,俄報玄宗臨幸,浩然錯愕,伏匿牀下,維不敢隱,因奏聞。
帝喜曰:"朕素聞其人,而未見也。
"詔出,再拜。
帝問曰:"卿將詩來耶。
"對曰:"偶不齎。
"即命吟近作,誦至"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嘗棄卿,奈何誣我!"因命放還南山。
後張九齡署爲從事。
開元末,王昌齡遊襄陽,時新病起,相見甚歡,浪情宴謔,食鮮疾動而終。
古稱禰衡不遇,趙壹無祿。
觀浩然磬拆謙退,才名日高,竟淪明代,終身白衣,良可悲夫!其詩文采丰茸,經緯綿密,半遵雅調,全削凡近。
所著三卷,今傳。
王維畫浩然像於郢州,爲浩然亭。
鹹通中,鄭諴謂賢者名不可斥,更名曰"孟亭",今存焉。
少好節義,詩工五言。
隱鹿門山,即漢龐公棲隱處也。
四十遊京師,諸名士間嘗集祕省聯句,浩然曰:"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衆欽服。
張九齡、王維極稱道之。
維待詔金鑾,一旦私邀入,商較風雅,俄報玄宗臨幸,浩然錯愕,伏匿牀下,維不敢隱,因奏聞。
帝喜曰:"朕素聞其人,而未見也。
"詔出,再拜。
帝問曰:"卿將詩來耶。
"對曰:"偶不齎。
"即命吟近作,誦至"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嘗棄卿,奈何誣我!"因命放還南山。
後張九齡署爲從事。
開元末,王昌齡遊襄陽,時新病起,相見甚歡,浪情宴謔,食鮮疾動而終。
古稱禰衡不遇,趙壹無祿。
觀浩然磬拆謙退,才名日高,竟淪明代,終身白衣,良可悲夫!其詩文采丰茸,經緯綿密,半遵雅調,全削凡近。
所著三卷,今傳。
王維畫浩然像於郢州,爲浩然亭。
鹹通中,鄭諴謂賢者名不可斥,更名曰"孟亭",今存焉。
甫,字子美,京兆人。
審言生閒,閒生甫。
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
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
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詔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
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數上賦頌,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
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
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沉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爲賊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
與房管爲布衣交,管時敗兵,又以琴客董廷蘭之故罷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
"帝怒,詔三司雜問。
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
"帝解,不復問。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
從還京師,出爲華州司功參軍。
關輔飢,輒棄官去。
客秦州,負薪拾橡慄自給。
流落劍南,營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
會嚴武節度劍南西川,往依焉。
武再帥劍南,表爲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詣其家。
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常醉登武牀,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中銜之。
一日,欲殺甫,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者三,左右走報其母,力救得止。
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
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爲設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
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
爲歌詩,傷時撓弱,情不忘君,人皆憐之。
墳在岳陽。
有集六十卷,及潤州刺史樊晃纂《小集》,今傳。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觀李、杜二公,崎嶇版蕩之際,語語王霸,褒貶得失,忠孝之心,驚動千古,騷雅之妙,雙振當時,兼衆善於無今,集大成於往作,歷世之下,想見風塵。
惜乎長轡未騁,奇才並屈,竹帛少色,徒列空言,嗚呼哀哉!昔謂杜之典重,李之飄逸,神聖之際,二公造焉。
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李、杜之門者難爲詩,斯言信哉!
審言生閒,閒生甫。
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
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
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詔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
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數上賦頌,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
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
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沉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爲賊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
與房管爲布衣交,管時敗兵,又以琴客董廷蘭之故罷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
"帝怒,詔三司雜問。
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
"帝解,不復問。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
從還京師,出爲華州司功參軍。
關輔飢,輒棄官去。
客秦州,負薪拾橡慄自給。
流落劍南,營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
會嚴武節度劍南西川,往依焉。
武再帥劍南,表爲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詣其家。
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常醉登武牀,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中銜之。
一日,欲殺甫,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者三,左右走報其母,力救得止。
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
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爲設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
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
爲歌詩,傷時撓弱,情不忘君,人皆憐之。
墳在岳陽。
有集六十卷,及潤州刺史樊晃纂《小集》,今傳。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觀李、杜二公,崎嶇版蕩之際,語語王霸,褒貶得失,忠孝之心,驚動千古,騷雅之妙,雙振當時,兼衆善於無今,集大成於往作,歷世之下,想見風塵。
惜乎長轡未騁,奇才並屈,竹帛少色,徒列空言,嗚呼哀哉!昔謂杜之典重,李之飄逸,神聖之際,二公造焉。
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李、杜之門者難爲詩,斯言信哉!
國輔,山陰人。
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與儲光羲、綦毋潛同時。
舉縣令,累遷集賢直學士、禮部郎中。
天寶間,坐是王鉷近親,貶竟陵司馬。
有文及詩,婉孌清楚,深宜諷詠。
樂府短章,古人有不能過也。
初至竟陵,與處士陸鴻漸遊,三歲,交情至厚,謔笑永日。
又相與較定茶水之品。
臨別謂羽曰:"予有襄陽太守李憕所遺白驢、烏犎牛各一頭,及盧黃門所遺文槐書函一枚,此物皆己之所惜者,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贈。
"雅意高情,一時所尚。
有酬酢之歌詩,並集傳焉。
開元十四年嚴迪榜進士,與儲光羲、綦毋潛同時。
舉縣令,累遷集賢直學士、禮部郎中。
天寶間,坐是王鉷近親,貶竟陵司馬。
有文及詩,婉孌清楚,深宜諷詠。
樂府短章,古人有不能過也。
初至竟陵,與處士陸鴻漸遊,三歲,交情至厚,謔笑永日。
又相與較定茶水之品。
臨別謂羽曰:"予有襄陽太守李憕所遺白驢、烏犎牛各一頭,及盧黃門所遺文槐書函一枚,此物皆己之所惜者,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贈。
"雅意高情,一時所尚。
有酬酢之歌詩,並集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