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
”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
若处家得罪于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恶有处家而得罪于家长而可为也?”非独处家者为然,虽处国亦然。
处国得罪于国君,犹有邻国所避逃之;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皆曰:“不可不戒矣!不可不慎矣!谁亦有处国得罪于国君而可为也?”此有所避逃之者也,相儆戒犹若此其厚,况无所逃避之者,相儆戒岂不愈厚,然后可哉?且语言有之曰:“焉而晏日焉而得罪,将恶避逃之?”曰:“无所避逃之。
”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
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
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
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
然则我何欲何恶?我欲福禄而恶祸祟。
若我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然则我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祸祟中也。
然则何以知天之欲义而恶不义?曰: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
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
曰:且夫义者,政也。
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
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士政之;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将军、大夫政之;将军、大夫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三公、诸侯政之;三公、诸侯竭力听治,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政之。
天子为政于三公、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为政于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
故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欲以天之为政于天子,明说天下之百姓,故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
我未尝闻天下之所求祈福于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为政于天子者也。
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
故于富且贵者,当天意而不可不顺。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
”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
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
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
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
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
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
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
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
君欲实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
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棞布绢,以为民衣。
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绤之中,足以为轻且凊,谨此则止。
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
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
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何则?其所道之然。
故民衣食之财,家足以待旱水凶饥者,何也?得其所以自养之情,而不感于外也,是以其民俭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也。
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
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
当今之主,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冬则轻煗,夏则轻凊,皆已具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
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煗之情也。
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以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
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
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已矣。
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
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
”既曰不可以不察义之所欲出,然则义何从出?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
”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曰:义者,善政也。
何以知义之为善政也?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
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为政乎愚且贱者。
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
然则孰为贵?孰为知?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天出矣。
今天下之人曰:“当若天子之贵诸侯,诸侯之贵大夫,傐明知之,然吾未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也。
”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贵且知于天子者,有矣。
曰: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
然吾未知天之祈福于天子也。
此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
不止此而已矣,又以先王之书驯天明不解之道也知之。
曰:‘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则此语天之贵且知于天子。
不知亦有贵、知夫天者乎?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
然则义果自天出矣。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既以天之意以为不可不慎已,然则天之将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
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
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
”上强听治,则国家治矣;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
若国家治,财用足,则内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环璧珠玉,以聘挠四邻。
诸侯之冤不兴矣,边境兵甲不作矣。
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
故唯毋明乎顺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则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且夫天子之有天下也。
辟之无以异乎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之内也。
今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之内也,夫岂欲其臣国、万民之相为不利哉!今若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攻小家,欲以此求赏誉,终不可得,诛罚必至矣。
夫天之有天下也,将无已异此。
今若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都则伐小都,欲以此求福禄于天,福禄终不得,而祸祟必至矣。
然有所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则夫天亦且不为人之所欲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
’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
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
子墨子曰:“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
汤放桀于大水,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护》,又修《九招》。
武王胜殷杀纣,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
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驺虞》。
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
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程繁曰:“子曰:‘圣王无乐。
’此亦乐已,若之何其谓圣王无乐也?”子墨子曰:“圣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
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因为无智矣。
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
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
然後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
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
可使长官者使长官。
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
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
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
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
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
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
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
是以必为置三本。
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
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
《诗》曰:“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
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
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
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
若有美善则归之上。
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
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
曰:“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
”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
”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不肖者在左右,则其所誉不当贤,而所罚不当暴。
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
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
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
今若有一诸侯于此,为政其国家也,曰:“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
”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惧。
我赏因而诱之矣,曰:“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
”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信之士惧。
今惟毋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使国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临众发政而治民,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
然则此尚贤者也,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同矣。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是何故?恐其败财也。
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
王公大人,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
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必不使。
是何故?恐其败财也。
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
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
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
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
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
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
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
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
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
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
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
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
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
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
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
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曰二子者,言则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也。
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于此乎后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
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则姑尝传而为政乎国家万民而观之。
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
仁者将兴之天下,谁贾而使民誉之,终勿废也。
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
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
仁者将求除之天下,相废而使人非之,终身勿为。
且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
故子墨子言曰:“然则姑尝稽之,今虽毋法执厚葬久丧者言,以为事乎国家。
”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
若送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处丧之法,将奈何哉?曰:哭泣不秩,声翁,缞绖垂涕,处倚庐,寝苫枕块;又相率强不食而为饥,薄衣而为寒。
使面目陷陬,颜色黧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不可用也。
又曰: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
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
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募,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
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
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
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
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
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
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巳矣。
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
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
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曰二子者,言则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也。
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于此乎后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
若苟疑惑乎之二子者言,然则姑尝传而为政乎国家万民而观之。
计厚葬久丧,奚当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此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劝也。
仁者将兴之天下,谁贾而使民誉之,终勿废也。
意亦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
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
仁者将求除之天下,相废而使人非之,终身勿为。
且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
故子墨子言曰:“然则姑尝稽之,今虽毋法执厚葬久丧者言,以为事乎国家。
”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
满意。
若送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处丧之法,将奈何哉?曰:哭泣不秩,声翁,缞绖垂涕,处倚庐,寝苫枕块,又相率强不食而为饥,薄衣而为寒。
使面目陷陬,颜色黧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不可用也。
又曰: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
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禀。
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6.30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