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
〔清〕 1698 - 1779 年
清安徽桐城人,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
雍正七年副贡生。
乾隆年间先后被荐应举博学鸿词科,报罢。
晚官黟县教谕。
工文章。
方苞誉为“今之韩、欧”。
友人姚范之侄姚鼐亦推重其文。
世遂以方、刘、姚为桐城派之代表。
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进一步发展了崇古、拟古的理论。
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
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
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
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
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
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
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
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一至,犹稍有亭榭。
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
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
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
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
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樵髯”云。
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
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涉猎,然皆不肯穷竟其学,曰:“吾以自娱而已。
”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
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辄颦蹙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乃复效小儿辈,强为解事!”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
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翁方据棋局哓哓然,竟不往也。
翁季父官建宁,翁随至建宁官廨,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先大父侧室,姓章氏,明崇祯丙子十一月二十七日生。
年十八来归,逾年,生女子一人,不育。
又十馀年,而大父卒。
先大母钱氏。
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章大家。
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
大家生寒族,年少,又无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
时吾父才八岁,童然在侧,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亦吾所荷也。
”于是与大母同处四十馀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尽礼,大母亦善遇之,终身无间言。
櫆幼时,犹及事大母。
值清夜,大母倚帘帷坐,櫆侍在侧,大母念往事,忽泪落。
櫆见大母垂泪,问何故,大母叹曰:“予不幸,汝祖中道弃予,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
”回首见章大家在室,因指谓櫆曰:“汝父幼孤,以养以诲,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
汝年及长,则必无忘章大家。
”时虽稚昧,见言之哀,亦知从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表明。
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槐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
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以待。
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书若熟否?先生曾朴责否?”即应以书熟,未曾朴责,乃喜。
大家垂白,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
呜呼!其可痛也夫。
天下之物,无则无忧,而有则有患。
人之患,莫大乎有身,而有室家即次之。
今夫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无耳,何爱于天下之声?无鼻无口,何爱于天下之臭味?无心思,则任天下之理乱、是非、得失,吾无与于其间,而吾事毕矣。
横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
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
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之筑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
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则又欲长生久视,万历祀而不老。
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宝贵佚游,而欲其有之也,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苌楚楚可怜之无知为乐,其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既善矣。
余性颛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
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
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
所有者,惟此身耳。
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旅居无事,左图右史,萧然而自足。
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看碟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无」名其斋云。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8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