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
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
《甫刑》曰:『苗民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
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
故长民者章志、贞教、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己以说其上矣。
《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
』」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故大人不倡游言。
可言也,不可行。
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
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诗》云:『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
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
』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
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
《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
《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
子曰:「有国者章义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
《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
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
《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
』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
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
《康诰》曰:『敬明乃罚。
』《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
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
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
君毋以小谋大,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