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澤之水,蜿蜒東流爲吳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
嘉靖壬寅。
予始攜吾兒來居江上,二百六十里水道之中也。
江至此欲涸,蕭然曠野,無輞川之景物,陽羨之山水;獨自有屋數十楹,中頗弘邃,山池亦勝,足以避世。
予性懶出,雙扉晝閉,綠草滿庭,最愛吾兒與諸弟遊戲穿走長廊之間。
兒來時九歲,今十六矣。
諸弟少者三歲、六歲、九歲。
此余平生之樂事也。
十二月己酉,攜家西去。
予歲不過三四月居城中,兒從行絶少,至是去而不返。
每念初八之日,相隨出門,不意足迹隨履而沒,悲痛之極,以爲大怪無此事也。
蓋吾兒居此七閲寒暑,山池草木,門階戶席之間,無處不見吾兒也。
葬在縣之東南門,守冢人兪老,薄暮見兒衣綠衣,在享堂中,吾兒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
徘徊四望,長天寥廓,極目於雲煙杳靄之間,當必有一日見吾兒翩然來歸者。
於是刻石亭中,其詞曰:
天地運化,與世而遷。
生氣日灕,曷如古先。
渾敦檮杌,天以爲賢。
矬陋亂躄,天以爲姸。
跖年必永,回壽必慳。
噫嘻吾兒,敢覬其全!
今世有之,玩固宜焉。
開昔郗超,歿於賊間。
遺書在笥,其父捨旃。
胡爲吾兒,愈思愈姸?
爰有貧士,居海之邊。
重趼來哭,涕淚潺湲。
王公大人,死則無傳。
吾兒孱弱,何以致然?
人自胞胎,至於百年。
何時不死,死者萬千。
如彼死者,亦奚足言!有如吾兒,眞爲可憐。
我庭我廬。
我簡我編。
髧彼兩髦,翠眉朱顔。
宛其綠衣,在我之前。
朝朝暮暮,歲歲年年。
似耶非耶?悠悠蒼天!臘月之初,兒坐合子。
我倚欄杆,池水彌彌。
日出山亭,萬鴉來止。
竹樹交滿,枝垂葉披。
如是三日,予以爲祉。
豈知斯祥,兆兒之死?兒果爲神,信不死矣。
是時亭前,有兩山茶。
影在石池,綠葉朱花。
兒行山徑,循水之涯。
從容笑言,手擷雙葩。
花容照映,爛然雲霞。
山花尙開,兒已辭家。
一朝化去,果不死耶?
漢有太子,死後八日,周行萬里,蘇而自述。
倚尼渠餘,白壁可質。
大風疾雷,兪老戰慄。
奔走來告,人棺已失。
兒今起矣,宛其在室。
吾朝以望,及日之昳。
吾夕以望,及日之出。
西望五湖之清泌,東望大海之蕩潏。
寥寥長天,陰雲四密。
兪老不來,悲風蕭瑟。
宇宙之變,日新日茁。
豈曰無之,吾匪怪譎。
父子重歡,茲生已畢。
於乎天乎,鑑此誠壹!
嘉靖壬寅。
予始攜吾兒來居江上,二百六十里水道之中也。
江至此欲涸,蕭然曠野,無輞川之景物,陽羨之山水;獨自有屋數十楹,中頗弘邃,山池亦勝,足以避世。
予性懶出,雙扉晝閉,綠草滿庭,最愛吾兒與諸弟遊戲穿走長廊之間。
兒來時九歲,今十六矣。
諸弟少者三歲、六歲、九歲。
此余平生之樂事也。
十二月己酉,攜家西去。
予歲不過三四月居城中,兒從行絶少,至是去而不返。
每念初八之日,相隨出門,不意足迹隨履而沒,悲痛之極,以爲大怪無此事也。
蓋吾兒居此七閲寒暑,山池草木,門階戶席之間,無處不見吾兒也。
葬在縣之東南門,守冢人兪老,薄暮見兒衣綠衣,在享堂中,吾兒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
徘徊四望,長天寥廓,極目於雲煙杳靄之間,當必有一日見吾兒翩然來歸者。
於是刻石亭中,其詞曰:
天地運化,與世而遷。
生氣日灕,曷如古先。
渾敦檮杌,天以爲賢。
矬陋亂躄,天以爲姸。
跖年必永,回壽必慳。
噫嘻吾兒,敢覬其全!
今世有之,玩固宜焉。
開昔郗超,歿於賊間。
遺書在笥,其父捨旃。
胡爲吾兒,愈思愈姸?
爰有貧士,居海之邊。
重趼來哭,涕淚潺湲。
王公大人,死則無傳。
吾兒孱弱,何以致然?
人自胞胎,至於百年。
何時不死,死者萬千。
如彼死者,亦奚足言!有如吾兒,眞爲可憐。
我庭我廬。
我簡我編。
髧彼兩髦,翠眉朱顔。
宛其綠衣,在我之前。
朝朝暮暮,歲歲年年。
似耶非耶?悠悠蒼天!臘月之初,兒坐合子。
我倚欄杆,池水彌彌。
日出山亭,萬鴉來止。
竹樹交滿,枝垂葉披。
如是三日,予以爲祉。
豈知斯祥,兆兒之死?兒果爲神,信不死矣。
是時亭前,有兩山茶。
影在石池,綠葉朱花。
兒行山徑,循水之涯。
從容笑言,手擷雙葩。
花容照映,爛然雲霞。
山花尙開,兒已辭家。
一朝化去,果不死耶?
漢有太子,死後八日,周行萬里,蘇而自述。
倚尼渠餘,白壁可質。
大風疾雷,兪老戰慄。
奔走來告,人棺已失。
兒今起矣,宛其在室。
吾朝以望,及日之昳。
吾夕以望,及日之出。
西望五湖之清泌,東望大海之蕩潏。
寥寥長天,陰雲四密。
兪老不來,悲風蕭瑟。
宇宙之變,日新日茁。
豈曰無之,吾匪怪譎。
父子重歡,茲生已畢。
於乎天乎,鑑此誠壹!
萬曆甲寅,武陵楊公,以御史奉命理兩浙鹽筴,下車武林,首揭於忠肅公墓下,嘆曰:“浙中伍大夫、岳武穆,與公鼎立而三,而公祠宇如陋巷矮屋。
無論謁者傴僂几筵,有如公肅儀擁從出入廟中,詎此一丸土,能容數百萬風車雲馬乎?”於是捐俸,命仁和令喬君,鳩聚工料,式增廓之,而此祠巋然,遂成湖上偉觀。
公屬陳子碑而記之。
大抵忠臣爲國,不惜死,亦不惜名。
不惜死,然後有豪傑不敢;不惜名,然後有聖賢之悶。
黃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既能伏流地中萬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悶也。
昔土木之變,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遷之議,召勤王之師。
虜擁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謝曰:“賴天地宗社之靈,國有君矣。
”此一見《左傳》,楚人仗兵車,執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應之曰:“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已有君矣。
”楚人知雖執宋公,猶不得宋國,於是釋宋公。
又一見《廉頗傳》,秦王逼趙王會澠池,廉頗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爲王,以絕秦望。
”又再見《王旦傳》,契丹犯邊,帝幸澶州,旦曰:“十日之內,未有捷報,當如何?”帝默默良久,曰:“立皇太子。
”三者公讀書得力處也。
由前言之,公爲宋之目夷;由後言之,公爲廉頗、王旦,何也?
嗚呼!茂陵之立而復廢,廢而復立,誰不知之?公之識,豈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豈出鍾同、章綸下?蓋公相時度勢,有不當言,有不必言者。
當裕陵在虜,茂陵在儲,拒父則衛輒,迎父則宋高,戰不可,和不可,無一而可爲制虜地也:此不當言也。
此不當言也。
裕陵既返,見濟薨,郕王病,天人攸歸,非裕陵而誰?又非茂陵而誰?明率百官朝請復辟,直以遵晦待耳:此不必言耳。
若徐有貞、曹、石奪門之舉,乃變局,非正局,乃劫局,非遲局,乃縱橫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
或曰:“盍去諸?”嗚呼!公何可去也!公在則裕陵安,而茂陵亦安。
若公諍之而公去之,則南宮之錮,後不將燭影斧聲乎?東宮之廢,後不將宋之德昭乎?公雖欲調郕王之兄弟,而實密護吾君之父子;乃知迴鑾,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復辟,公功也;復儲,亦公功也。
人能見所見,而不能見所不見。
能見者,豪傑之敢;不見者,聖賢之悶。
敢於任死,而悶於暴名,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竊嘗謂裕陵之返國,高皇帝不殺元順帝之報也。
天生於忠肅以一社稷,高皇帝廟祀余闕之報也。
忠肅以讒死,報何居?夫使公功成身退,老死故鄉,亦郭汾陽、李西平等耳。
鐲鏤之劍揚,而胥濤泣;風波之獄構,而岳廟
無論謁者傴僂几筵,有如公肅儀擁從出入廟中,詎此一丸土,能容數百萬風車雲馬乎?”於是捐俸,命仁和令喬君,鳩聚工料,式增廓之,而此祠巋然,遂成湖上偉觀。
公屬陳子碑而記之。
大抵忠臣爲國,不惜死,亦不惜名。
不惜死,然後有豪傑不敢;不惜名,然後有聖賢之悶。
黃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既能伏流地中萬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悶也。
昔土木之變,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遷之議,召勤王之師。
虜擁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謝曰:“賴天地宗社之靈,國有君矣。
”此一見《左傳》,楚人仗兵車,執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應之曰:“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已有君矣。
”楚人知雖執宋公,猶不得宋國,於是釋宋公。
又一見《廉頗傳》,秦王逼趙王會澠池,廉頗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爲王,以絕秦望。
”又再見《王旦傳》,契丹犯邊,帝幸澶州,旦曰:“十日之內,未有捷報,當如何?”帝默默良久,曰:“立皇太子。
”三者公讀書得力處也。
由前言之,公爲宋之目夷;由後言之,公爲廉頗、王旦,何也?
嗚呼!茂陵之立而復廢,廢而復立,誰不知之?公之識,豈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豈出鍾同、章綸下?蓋公相時度勢,有不當言,有不必言者。
當裕陵在虜,茂陵在儲,拒父則衛輒,迎父則宋高,戰不可,和不可,無一而可爲制虜地也:此不當言也。
此不當言也。
裕陵既返,見濟薨,郕王病,天人攸歸,非裕陵而誰?又非茂陵而誰?明率百官朝請復辟,直以遵晦待耳:此不必言耳。
若徐有貞、曹、石奪門之舉,乃變局,非正局,乃劫局,非遲局,乃縱橫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
或曰:“盍去諸?”嗚呼!公何可去也!公在則裕陵安,而茂陵亦安。
若公諍之而公去之,則南宮之錮,後不將燭影斧聲乎?東宮之廢,後不將宋之德昭乎?公雖欲調郕王之兄弟,而實密護吾君之父子;乃知迴鑾,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復辟,公功也;復儲,亦公功也。
人能見所見,而不能見所不見。
能見者,豪傑之敢;不見者,聖賢之悶。
敢於任死,而悶於暴名,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竊嘗謂裕陵之返國,高皇帝不殺元順帝之報也。
天生於忠肅以一社稷,高皇帝廟祀余闕之報也。
忠肅以讒死,報何居?夫使公功成身退,老死故鄉,亦郭汾陽、李西平等耳。
鐲鏤之劍揚,而胥濤泣;風波之獄構,而岳廟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婁江,然婁江已湮,以隍爲江,未必然也。
吳淞江自太湖西來,北向,若將趨入縣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東南入於海。
江之將南折也,背折而爲新洋江。
新洋江東數里,有地名羅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於此,因自號爲羅村云。
中丞遊宦二十餘年,幼子延實,産於江右南昌之官廨。
其後,每遷官輒隨,歷東兗、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廬、衡山、瀟湘、洞庭之渚,延實無不識也。
獨於羅巷村者,生平猶昧之。
中丞旣謝世,延實卜居縣城之東南門內金潼港。
有樓翼然出於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遙望三面,皆吳淞江之野,塘浦縱橫,田堘如畫,而村墟遠近映帶,延實日焚香灑掃讀書其中,而名其樓日見村。
余間過之,延實爲具飯。
念昔與中丞遊,時時至其故宅所謂南樓者,相與飲酒論文,忽忽二紀,不意遂已隔世。
今獨對其幼子飯,悲愴者久之。
城外有橋,余常與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時其不在,相與憑檻,常至暮,悵然而返。
今兩人者皆亡,而延實之樓,即方氏之故廬,余能無感乎!中丞自幼攜策入城,往來省墓及歲時出郊嬉遊,經行術徑,皆可指也。
孔子少不知父葬處,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爲挽父之母乎?
延實旣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肅然桑梓之懷,愴然霜露之感矣。
自古大臣子孫蚤孤而自樹者,史傳中多其人,延實在勉之而已。
吳淞江自太湖西來,北向,若將趨入縣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東南入於海。
江之將南折也,背折而爲新洋江。
新洋江東數里,有地名羅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於此,因自號爲羅村云。
中丞遊宦二十餘年,幼子延實,産於江右南昌之官廨。
其後,每遷官輒隨,歷東兗、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廬、衡山、瀟湘、洞庭之渚,延實無不識也。
獨於羅巷村者,生平猶昧之。
中丞旣謝世,延實卜居縣城之東南門內金潼港。
有樓翼然出於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遙望三面,皆吳淞江之野,塘浦縱橫,田堘如畫,而村墟遠近映帶,延實日焚香灑掃讀書其中,而名其樓日見村。
余間過之,延實爲具飯。
念昔與中丞遊,時時至其故宅所謂南樓者,相與飲酒論文,忽忽二紀,不意遂已隔世。
今獨對其幼子飯,悲愴者久之。
城外有橋,余常與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時其不在,相與憑檻,常至暮,悵然而返。
今兩人者皆亡,而延實之樓,即方氏之故廬,余能無感乎!中丞自幼攜策入城,往來省墓及歲時出郊嬉遊,經行術徑,皆可指也。
孔子少不知父葬處,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爲挽父之母乎?
延實旣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肅然桑梓之懷,愴然霜露之感矣。
自古大臣子孫蚤孤而自樹者,史傳中多其人,延實在勉之而已。
杏花書屋,余友周孺允所構讀書之室也。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巖公爲御史,謫沅、湘時,嘗夢居一室,室旁杏花爛漫,諸子讀書其間,聲琅然出戶外。
嘉靖初,起官陟憲使,乃從故居遷縣之東門,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後隙地謂允曰:“他日當建一室,名之爲杏花書屋,以志吾夢云。
”
公後遷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歸而沒於金陵。
孺允兄弟數見侵侮,不免有風雨飄搖之患。
如是數年,始獲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於園中構屋五楹,貯書萬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間,周環藝以花果竹木。
方春時,杏花粲發,恍如公昔年夢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葉、芳洲杜若之間,可謂覺之所見者妄而夢之所爲者實矣。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進士科,士方登第時,則長安杏花盛開,故杏園之宴,以爲盛事。
今世試進士,亦當杏花時,而士之得第,多以夢見此花爲前兆。
此世俗不忘於榮名者爲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間關嶺海十餘年,所謂鐵石心腸,於富貴之念灰滅盡矣;乃復以科名望其子孫。
蓋古昔君子,愛其國家,不獨盡瘁其躬而已;至於其後,猶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於無窮也。
夫公之所以爲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歿,曾幾何時,曏之所與同進者,一時富貴翕赫,其後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雖蠖屈於時,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諸孫皆秀發,可以知《詩》《書》之澤也。
《詩》曰:“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穀,貽孫子。
於胥樂兮!”吾於周氏見之矣!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巖公爲御史,謫沅、湘時,嘗夢居一室,室旁杏花爛漫,諸子讀書其間,聲琅然出戶外。
嘉靖初,起官陟憲使,乃從故居遷縣之東門,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後隙地謂允曰:“他日當建一室,名之爲杏花書屋,以志吾夢云。
”
公後遷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歸而沒於金陵。
孺允兄弟數見侵侮,不免有風雨飄搖之患。
如是數年,始獲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於園中構屋五楹,貯書萬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間,周環藝以花果竹木。
方春時,杏花粲發,恍如公昔年夢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葉、芳洲杜若之間,可謂覺之所見者妄而夢之所爲者實矣。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進士科,士方登第時,則長安杏花盛開,故杏園之宴,以爲盛事。
今世試進士,亦當杏花時,而士之得第,多以夢見此花爲前兆。
此世俗不忘於榮名者爲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間關嶺海十餘年,所謂鐵石心腸,於富貴之念灰滅盡矣;乃復以科名望其子孫。
蓋古昔君子,愛其國家,不獨盡瘁其躬而已;至於其後,猶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於無窮也。
夫公之所以爲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歿,曾幾何時,曏之所與同進者,一時富貴翕赫,其後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雖蠖屈於時,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諸孫皆秀發,可以知《詩》《書》之澤也。
《詩》曰:“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穀,貽孫子。
於胥樂兮!”吾於周氏見之矣!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爲樓。
樓可方丈,窗疏四辟。
其南則湖山,北則田舍,東則九陸,西則九龍峙焉。
樓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於山有穆然之思焉,於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風之爽,可以負日之暄,可以賓月之來而餞其往,優哉遊哉,可以卒歲矣!”於是名之曰“可樓”,謂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時,慨然欲遊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託而栖焉。
北抵燕趙,南至閩粤,中逾齊魯殷周之墟,觀覽及,無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樓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於有所不足。
意所不足,生於有所不可;無所不可焉,斯無所不足矣,斯無所不樂矣。
今人極力以營其口腹,而所得止於一飽。
極力以營居處,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極力以營苑囿,而止於歲時十一之遊觀耳,將焉用之!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凡爲山水者一致也,則吾之於茲樓也,可矣。
雖然,有所可則有所不可,是猶與物爲耦也。
吾將由茲忘乎可,忘乎不可,則斯樓其贅矣。
樓可方丈,窗疏四辟。
其南則湖山,北則田舍,東則九陸,西則九龍峙焉。
樓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於山有穆然之思焉,於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風之爽,可以負日之暄,可以賓月之來而餞其往,優哉遊哉,可以卒歲矣!”於是名之曰“可樓”,謂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時,慨然欲遊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託而栖焉。
北抵燕趙,南至閩粤,中逾齊魯殷周之墟,觀覽及,無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樓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於有所不足。
意所不足,生於有所不可;無所不可焉,斯無所不足矣,斯無所不樂矣。
今人極力以營其口腹,而所得止於一飽。
極力以營居處,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極力以營苑囿,而止於歲時十一之遊觀耳,將焉用之!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凡爲山水者一致也,則吾之於茲樓也,可矣。
雖然,有所可則有所不可,是猶與物爲耦也。
吾將由茲忘乎可,忘乎不可,則斯樓其贅矣。
余外家世居吳淞江南千墩浦上。
表兄澱山公,自田野登朝,宦遊二十餘年,歸始僦居縣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於馬鞍山之陽、婁水之陰。
憶余少時嘗在外家,蓋去縣三十里,遙望山頽然如積灰,而煙雲杳靄,在有無之間。
今公於此山日親,高樓曲檻,几席戶牗常見之。
又於屋後構小園,作亭其中,取靖節“悠然見南山”之語以爲名。
靖節之詩,類非晉、宋雕繪者之所爲。
而悠然之意,每見於言外,不獨一時之所適。
而中無留滯,見天壤間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嘗以爲悠然者實與道俱。
謂靖節不知道,不可也。
公負傑特有爲之才,所至官,多著聲績,而爲妒媢者所不容。
然至今朝廷論人才有用者,必推公。
公殆未能以忘於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節世遠,吾無從而問也。
吾將從公問所以悠然者。
夫“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眞意,欲辨已忘言”,靖節不得而言之,公烏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嘗登泰山,覽鄒嶧,歷嵩、少間,涉兩海,入閩、越之隩阻,茲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顧所以悠然者,特寄於此!莊子云:“舊國舊都,望之暢然。
雖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
況見見聞聞者也?”予獲侍斯亭,而僭爲之記。
表兄澱山公,自田野登朝,宦遊二十餘年,歸始僦居縣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於馬鞍山之陽、婁水之陰。
憶余少時嘗在外家,蓋去縣三十里,遙望山頽然如積灰,而煙雲杳靄,在有無之間。
今公於此山日親,高樓曲檻,几席戶牗常見之。
又於屋後構小園,作亭其中,取靖節“悠然見南山”之語以爲名。
靖節之詩,類非晉、宋雕繪者之所爲。
而悠然之意,每見於言外,不獨一時之所適。
而中無留滯,見天壤間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嘗以爲悠然者實與道俱。
謂靖節不知道,不可也。
公負傑特有爲之才,所至官,多著聲績,而爲妒媢者所不容。
然至今朝廷論人才有用者,必推公。
公殆未能以忘於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節世遠,吾無從而問也。
吾將從公問所以悠然者。
夫“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眞意,欲辨已忘言”,靖節不得而言之,公烏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嘗登泰山,覽鄒嶧,歷嵩、少間,涉兩海,入閩、越之隩阻,茲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顧所以悠然者,特寄於此!莊子云:“舊國舊都,望之暢然。
雖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
況見見聞聞者也?”予獲侍斯亭,而僭爲之記。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屬,以十數,而小者至不可計。
至於湖,則總之稱鑑湖,而支流之別出者,益不可勝計矣。
郡城隍祠,在臥龍山之臂,其西有堂,當湖山環會處。
語其似,大約繚靑縈白,髻峙帶澄。
而近俯雉堞,遠問村落。
其間林莽田隰之布錯,人禽宮室之虧蔽,稻黍蔆蒲蓮芡之産,畊漁犂楫之具,紛披於坻窪;煙雲雪月之變,倏忽於昏旦。
數十百里間,巨麗纖華,無不畢集人衿帶上。
或至遊舫冶尊,歌笑互答,若當時龜齡所稱“蓮女”“漁郎”者,時亦點綴其中。
於是登斯堂,不問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鬱無聊之事,每一流矚,煩慮頓消。
而官斯土者,每當宴集過客,亦往往寓庖於此。
獨規制無法,四蒙以辟,西面鑿牖,僅容兩軀。
客主座必東,而旣背湖山,起座一觀,還則隨失。
是爲坐斥曠明,而自取晦塞。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闢其東一面,令客座東而西嚮,倚几以臨即湖山,終席不去。
而後嚮之所云諸景,若捨塞而就曠,卻晦而即明。
工旣訖,擬其名,以爲莫“豁然”宜。
旣名矣,復思其義曰:“嗟乎,人之心一耳。
當其爲私所障時,僅僅知我有七尺軀,即同室之親,痛痒當前,而盲然若一無所見者,不猶曏之湖山,雖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旣徹,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當吾前也,而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不猶今之湖山,雖遠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觀之,其豁與不豁,一間耳。
而私一己、公萬物之幾繫焉。
此名斯堂者與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爲一湖山也哉?”旣以名於是義,將以共於人也,次而爲之記。
至於湖,則總之稱鑑湖,而支流之別出者,益不可勝計矣。
郡城隍祠,在臥龍山之臂,其西有堂,當湖山環會處。
語其似,大約繚靑縈白,髻峙帶澄。
而近俯雉堞,遠問村落。
其間林莽田隰之布錯,人禽宮室之虧蔽,稻黍蔆蒲蓮芡之産,畊漁犂楫之具,紛披於坻窪;煙雲雪月之變,倏忽於昏旦。
數十百里間,巨麗纖華,無不畢集人衿帶上。
或至遊舫冶尊,歌笑互答,若當時龜齡所稱“蓮女”“漁郎”者,時亦點綴其中。
於是登斯堂,不問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鬱無聊之事,每一流矚,煩慮頓消。
而官斯土者,每當宴集過客,亦往往寓庖於此。
獨規制無法,四蒙以辟,西面鑿牖,僅容兩軀。
客主座必東,而旣背湖山,起座一觀,還則隨失。
是爲坐斥曠明,而自取晦塞。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闢其東一面,令客座東而西嚮,倚几以臨即湖山,終席不去。
而後嚮之所云諸景,若捨塞而就曠,卻晦而即明。
工旣訖,擬其名,以爲莫“豁然”宜。
旣名矣,復思其義曰:“嗟乎,人之心一耳。
當其爲私所障時,僅僅知我有七尺軀,即同室之親,痛痒當前,而盲然若一無所見者,不猶曏之湖山,雖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旣徹,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當吾前也,而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不猶今之湖山,雖遠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觀之,其豁與不豁,一間耳。
而私一己、公萬物之幾繫焉。
此名斯堂者與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爲一湖山也哉?”旣以名於是義,將以共於人也,次而爲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