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海宁董萝石者,年六十有八矣,以能诗闻江湖间。
与其乡之业诗者十数辈为诗社,旦夕操纸吟鸣,相与求句字之工,至废寝食,遗生业。
时俗共非笑之,不顾,以为是天下之至乐矣。
嘉靖甲申春,萝石来游会稽,闻阳明子方与其徒讲学山中,以杖肩其瓢笠诗卷来访。
入门,长揖上坐。
阳明子异其气貌,且年老矣,礼敬之。
又询知其为董萝石也,与之语连日夜。
萝石辞弥谦,礼弥下,不觉其席之弥侧也。
退,谓阳明子之徒何生秦曰:“吾见世之儒者支离琐屑,修饰边幅,为偶人之状;其下者贪饕争夺于富贵利欲之场;而尝不屑其所为,以为世岂真有所谓圣贤之学乎,直假道于是以求济其私耳!故遂笃志于诗,而放浪于山水。
今吾闻夫子良知之说,而忽若大寐之得醒,然后知吾向之所为,日夜弊精劳力者,其与世之营营利禄之徒,特清浊之分,而其间不能以寸也。
幸哉!吾非至于夫子之门,则几于虚此生矣。
吾将北面夫子而终身焉,得无既老而有所不可乎?”秦起拜贺曰:“先生之年则老矣,先生之志何壮哉!”入以请于阳明子。
阳明子喟然叹曰:“有是哉?吾未或见此翁也!虽然,齿长于我矣。
师友一也,苟吾言之见信,奚必北面而后为礼乎?”萝石闻之,曰:“夫子殆以予诚之未积欤?”辞归两月,弃其瓢笠,持一缣而来。
谓秦曰:“此吾老妻之所织也。
吾之诚积,若此缕矣。
夫子其许我乎?”秦入以请。
阳明子曰:“有是哉?吾未或见此翁也!今之后生晚进,苟知执笔为文辞,稍记习训诂,则已侈然自大,不复知有纵师学问之事。
见有或纵师问学者,则哄然共非笑,指斥若怪物。
翁以能诗训后进,从之游者遍于江湖,盖居然先辈矣。
一旦闻予言,而弃去其数十年之成业如敝屣,遂求北面而屈礼焉,岂独今之时而未见,若人将古之记传所载,亦未多数也。
夫君子之学,求以变化其气质焉尔。
气质之难变者,以客气之为患,而不能以屈下于人,遂至自是自欺,饰非长敖,卒归于凶顽鄙倍。
故凡世之为子而不能孝,为弟而不能敬,为臣而不能忠者,其始皆起于不能屈下,而客气之为患耳。
敬惟理是从,而不难于屈下,则客气消而天理行。
非天下之大勇,不足以与于此!则如萝石,固吾之师也,而吾岂足以师萝石乎?”萝石曰:“甚哉!夫子之拒我也。
吾不能以俟请矣。
”入而强纳拜焉。
阳明子固辞不获,则许之以师友之间。
与之探禹穴,登炉峰,陟秦望,寻兰亭之遗迹,倘徉于云门、若耶、鉴湖、剡曲。
萝石日有所闻,益充然有得,欣然乐而忘归也。
其乡党之子弟亲友与其平日之为社者,或笑而非,或为诗而招之返,且曰:“翁

余少从四方名贤游,有闻輙掌录之,已复死心。
茅茨之下,霜降水落时,弋一二言拈题纸屏上,语不敢文,庶使异日,子孙躬耕之暇,若粗识数行字者,读之了了也。
如云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则吾岂敢[疑缺]
吾本薄福,人宜行厚德事;吾本薄德,人宜行惜福事。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闲,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偶与诸友登塔,绝顶谓云:大抵做向上人,决要士君子鼓舞。
只如此塔甚高,非与诸君乘兴览眺,必无独登之理。
既上四五级,若有倦意又须赖诸君怂恿,此去绝顶不远。
既到绝顶,眼界大,地位高,又须赖诸君提撕警惺,跬步少差,易至倾跌。
只此便是做向上一等人榜样也。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士君子尽心利济,使海内人少他不得,则天亦自然少他不得。
即此便是立命。
吴芾云:与其得罪于百姓,不如得罪于上官。
李衡云:与其进而负于君,不若退而合于道。
二公南宋人也,合之可作出处铭。
名利坏人,三尺童子皆知之。
但好利之弊使人不复顾名,而好名之过又使人不复顾君父,世有妨亲命。
以洁身讪朝庭以卖直者。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宦情太浓,归时过不得;生趣太浓,死时过不得。
甚矣!有味于淡也。
贤人君子专要扶公论正易之。
所谓扶阳也。
清苦是佳事,虽然天下岂有薄于自待而能厚于待人者乎?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
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黄帝云:行及乘马不用回顾,则神去令人回顾。
功名富贵而去其神者岂少哉?
士大夫当有忧国之心不当有忧国之语。
属官论劾上司时论以为快。
但此端一开,其始则以廉论贪,其究必以贪论贪矣。
又其究必以贪论廉矣。
使主上得以贱视大臣,而宪长与郡县和同为政可畏也。
责备贤者毕竟非长者言。
做秀才,如处子,耍怕人;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广志远愿,规造巧异,积伤至尽,尽则早亡。
岂惟刀钱田宅,若乃组织文字,以冀不朽至于镂肺镌肝,其为广远巧异,心滋甚,祸滋速。
大约评论古今人物不可,便轻责人以死。
治国家有二言,曰:忙时闲做,闲时忙做。
变气质有二言,曰:生处渐熟,熟处渐生。
看中人看其大处不走作,看豪杰看其小处不渗漏。
火丽于木丽于石者也。
方其藏于木石之时,取木石而投之水,水不能克火也一付于物即童子得而扑灭之矣。
故君子贵翕聚而不贵发散。
甔甔子每教人养喜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2,吾亦以为异端。
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3;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4;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
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5。
其曰“攻乎异端”6,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7,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8。
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己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9。
至今日,虽有目10,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
既从而圣之11,亦从众而事之12,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出寓园2,由南堤达豳圃,其北堤则丰庄所从人也。
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3,得张灵墟书曰:“柳陌”。
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微飔偶过4,红雨满游人衣裾5。
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夫停桡碧阴6,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耳7。
此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8。
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横9,竟川含绿10,涛云耸忽11,烟雨霏微12,拨棹临流13,无不率尔休畅矣14。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三十里,至梁隍山。
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
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
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
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
山顶随处种麦。
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
余与莲舟上人,行五里,过筋竹岭。
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
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
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
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
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
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
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
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
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
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
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
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
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
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
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
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
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
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
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
暝色夜色四下,始返。
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
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
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
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隤,下
齐侯送文姜婚鲁祝聃射周王中肩
话说齐僖公生有二女,皆绝色也。
长女嫁于卫,即卫宣姜,另有表白在后。
单说次女文姜,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真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
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姜。
世子诸儿,原是个酒色之徒,与文姜虽为兄妹,各自一母。
诸儿长于文姜只二岁,自小在宫中同行同坐,觑耍顽皮。
及文姜渐已长成,出落得如花似玉,诸儿已通情窦,见文姜如此才貌,况且举动轻薄,每有调戏之意。
那文姜妖淫成性,又是个不顾礼义的人,语言戏谑,时及闾巷秽亵,全不避忌。
诸儿生得长身伟干,粉面朱唇,天生的美男子,与文姜倒是一对人品。
可惜产于一家,分为兄妹,不得配合成双。
如今聚于一处,男女无别,遂至并肩携手,无所不至。
只因碍著左右宫人,单少得同衾贴肉了。
也是齐侯夫妇溺爱子女,不预为防范,以致儿女成禽兽之行,后来诸儿身弑国危,祸皆由此。
自郑世子忽大败戎师,齐僖公在文姜面前,夸奖他许多英雄,今与议婚,文姜不胜之喜。
及闻世子忽坚辞不允,心中郁闷,染成一疾,暮热朝凉,精神恍惚,半坐半眠,寝食俱废。
有诗为证:
二八深闺不解羞,一桩情事锁眉头。
鸾凰不入情丝网,野鸟家鸡总是愁。
世子诸儿以候病为名,时时闯入闺中,挨坐床头,遍体抚摩,指问疾苦,但耳目之际,仅不及乱。
一日,齐僖公偶到文姜处看视,见诸儿在房,责之曰:“汝虽则兄妹,礼宜避嫌。
今后但遣宫人致候,不必自到。
”诸儿唯唯而出,自此相见遂稀。
未几,僖公为诸儿娶宋女,鲁、莒俱有媵。
诸儿爱恋新婚,兄妹踪迹益疏。
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愈加,却是胸中展转,难以出口。
正是:“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有诗为证:
春草醉春烟,深闺人独眠。
积恨颜将老,相思心欲燃。
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
却说鲁桓公即位之年,年齿已长,尚未聘有夫人。
大夫臧孙达进曰:“古者,国君年十五而生子。
今君内主尚虚,异日主器何望?非所以重宗庙也。
”公子翚曰:“臣闻齐侯有爱女文姜,欲妻郑世子忽而不果,君盍求之?”桓公曰:“诺。
”即使公子翚求婚于齐。
齐僖公以文姜病中,请缓其期。
宫人却将鲁侯请婚的喜信,报知文姜。
文姜本是过时思想之症,得此消息,心下稍舒,病觉渐减。
及齐、鲁为宋公一事,共会于稷,鲁侯当面又以姻事为请,齐侯期以明岁。
至鲁桓三年,又亲至嬴地,与齐侯为会。
齐僖公感其殷勤,许之。
鲁侯遂于嬴地纳币,视常礼加倍隆重。
僖公大喜,约定秋九月,自送文姜
齐侯送文姜婚鲁祝聃射周王中肩
话说齐僖公生有二女,皆绝色也。
长女嫁于卫,即卫宣姜,另有表白在后。
单说次女文姜,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真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
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姜。
世子诸儿,原是个酒色之徒,与文姜虽为兄妹,各自一母。
诸儿长于文姜只二岁,自小在宫中同行同坐,觑耍顽皮。
及文姜渐已长成,出落得如花似玉,诸儿已通情窦,见文姜如此才貌,况且举动轻薄,每有调戏之意。
那文姜妖淫成性,又是个不顾礼义的人,语言戏谑,时及闾巷秽亵,全不避忌。
诸儿生得长身伟干,粉面朱唇,天生的美男子,与文姜倒是一对人品。
可惜产于一家,分为兄妹,不得配合成双。
如今聚于一处,男女无别,遂至并肩携手,无所不至。
只因碍著左右宫人,单少得同衾贴肉了。
也是齐侯夫妇溺爱子女,不预为防范,以致儿女成禽兽之行,后来诸儿身弑国危,祸皆由此。
自郑世子忽大败戎师,齐僖公在文姜面前,夸奖他许多英雄,今与议婚,文姜不胜之喜。
及闻世子忽坚辞不允,心中郁闷,染成一疾,暮热朝凉,精神恍惚,半坐半眠,寝食俱废。
有诗为证:
二八深闺不解羞,一桩情事锁眉头。
鸾凰不入情丝网,野鸟家鸡总是愁。
世子诸儿以候病为名,时时闯入闺中,挨坐床头,遍体抚摩,指问疾苦,但耳目之际,仅不及乱。
一日,齐僖公偶到文姜处看视,见诸儿在房,责之曰:“汝虽则兄妹,礼宜避嫌。
今后但遣宫人致候,不必自到。
”诸儿唯唯而出,自此相见遂稀。
未几,僖公为诸儿娶宋女,鲁、莒俱有媵。
诸儿爱恋新婚,兄妹踪迹益疏。
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愈加,却是胸中展转,难以出口。
正是:“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有诗为证:
春草醉春烟,深闺人独眠。
积恨颜将老,相思心欲燃。
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
却说鲁桓公即位之年,年齿已长,尚未聘有夫人。
大夫臧孙达进曰:“古者,国君年十五而生子。
今君内主尚虚,异日主器何望?非所以重宗庙也。
”公子翚曰:“臣闻齐侯有爱女文姜,欲妻郑世子忽而不果,君盍求之?”桓公曰:“诺。
”即使公子翚求婚于齐。
齐僖公以文姜病中,请缓其期。
宫人却将鲁侯请婚的喜信,报知文姜。
文姜本是过时思想之症,得此消息,心下稍舒,病觉渐减。
及齐、鲁为宋公一事,共会于稷,鲁侯当面又以姻事为请,齐侯期以明岁。
至鲁桓三年,又亲至嬴地,与齐侯为会。
齐僖公感其殷勤,许之。
鲁侯遂于嬴地纳币,视常礼加倍隆重。
僖公大喜,约定秋九月,自送文姜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53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