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哉,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喪母,外大母每見不肖,輒淚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兒飢否?將無寒乎?」輒取衣食衣食之。
故不肖即煢然弱子乎,無殊乎在母膝下也。
今壯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
因痛吾大母,並痛吾母。
楸柏雖拱,宛然新沒,腹爲裂而淚盡血矣。
不肖孟夏入都門,與駕部舅相見。
舅把臂勞苦,歡甚,訊外大母安否,曰安。
愈益歡。
自是每晤,輒歡譚竟夕,寧知有此也!月隔而幽明頓異,夕隔而悲歡倏變。
生人之趣,何無常乃爾!悲哉,悲哉!
舅氏既徒步奔歸,以書來曰,以予骨肉,且習太夫人行矣,其爲太夫人狀。
嗟夫!微舅言,忍不狀吾外大母,然奈嗚咽不成語,何也!
太夫人姓趙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間徙公安,遂佔籍。
四傳爲盧士文深,贈中憲東谷公與處士同里閈,雅相歡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狀,曰:「是真我家婦。」遂命方伯公委禽焉。
笄四年而歸。
贈中憲公性嗜飲,日偕諸酒人遊,顧以生計蕭疎,不無阻酣暢也。
自有婦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幾,取辦咄嗟。
諸故酒人驚相語:「前從夫夫飲,且少鮭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視其囷篋而索然若故,然後乃知太夫人嗇腹龜手適舅姑,心力竭矣。
無何,姑錢恭人嬰疾且亟,則盡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醫,醫無問遐近。
夜則露香搏頰乞代。
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絕噉。
大母勞之曰:「新婦即自苦,忍不爲吾子若孫強一匕?」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
即逮今五十餘年,而語及輒涕。
居嘗語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貧而好施也。
若所以有茲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孫無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領鄉書,丙辰成進士,己未官比部郎。
太夫人相從京師,爲置側室高,禮訓慈育,閨內穆如。
居四年,不置一鮮麗服。
外大父秩滿,封安人。
癸亥,中憲公歿,太夫人佐方伯公襄事如禮。
丙寅,方伯公僉憲江西,時畏憲者喜敲撲,公庭號楚聲不絕。
太夫人聞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難續,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已一快也?」方伯公爲之改容曰:「請佩此言當韋。」
是時鴻臚及孝廉駕部公併爲諸生,學稍怠,輒督責之曰:「汝輩若是而望踵父躅耶!夫豈有不蔍蓘而饔飧者!」稍精進,輒沾沾喜,亟爲酒脯佐勞。
未幾,高亦舉子,太夫人子之不啻出也。
庚午,方伯公意不忍捨去,太夫人從傍促曰:「君忘平生語耶,奈何當盤錯而不力?夫酬主恩、策勳名,在此行也。
吾爲君養母,幸無深念。」公乃行。
已而捷聞,穆皇帝嘉邊臣勞,晉秩賜金。
今上改元,亦以邊臣故,例得
故不肖即煢然弱子乎,無殊乎在母膝下也。
今壯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
因痛吾大母,並痛吾母。
楸柏雖拱,宛然新沒,腹爲裂而淚盡血矣。
不肖孟夏入都門,與駕部舅相見。
舅把臂勞苦,歡甚,訊外大母安否,曰安。
愈益歡。
自是每晤,輒歡譚竟夕,寧知有此也!月隔而幽明頓異,夕隔而悲歡倏變。
生人之趣,何無常乃爾!悲哉,悲哉!
舅氏既徒步奔歸,以書來曰,以予骨肉,且習太夫人行矣,其爲太夫人狀。
嗟夫!微舅言,忍不狀吾外大母,然奈嗚咽不成語,何也!
太夫人姓趙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間徙公安,遂佔籍。
四傳爲盧士文深,贈中憲東谷公與處士同里閈,雅相歡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狀,曰:「是真我家婦。」遂命方伯公委禽焉。
笄四年而歸。
贈中憲公性嗜飲,日偕諸酒人遊,顧以生計蕭疎,不無阻酣暢也。
自有婦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幾,取辦咄嗟。
諸故酒人驚相語:「前從夫夫飲,且少鮭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視其囷篋而索然若故,然後乃知太夫人嗇腹龜手適舅姑,心力竭矣。
無何,姑錢恭人嬰疾且亟,則盡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醫,醫無問遐近。
夜則露香搏頰乞代。
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絕噉。
大母勞之曰:「新婦即自苦,忍不爲吾子若孫強一匕?」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
即逮今五十餘年,而語及輒涕。
居嘗語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貧而好施也。
若所以有茲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孫無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領鄉書,丙辰成進士,己未官比部郎。
太夫人相從京師,爲置側室高,禮訓慈育,閨內穆如。
居四年,不置一鮮麗服。
外大父秩滿,封安人。
癸亥,中憲公歿,太夫人佐方伯公襄事如禮。
丙寅,方伯公僉憲江西,時畏憲者喜敲撲,公庭號楚聲不絕。
太夫人聞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難續,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已一快也?」方伯公爲之改容曰:「請佩此言當韋。」
是時鴻臚及孝廉駕部公併爲諸生,學稍怠,輒督責之曰:「汝輩若是而望踵父躅耶!夫豈有不蔍蓘而饔飧者!」稍精進,輒沾沾喜,亟爲酒脯佐勞。
未幾,高亦舉子,太夫人子之不啻出也。
庚午,方伯公意不忍捨去,太夫人從傍促曰:「君忘平生語耶,奈何當盤錯而不力?夫酬主恩、策勳名,在此行也。
吾爲君養母,幸無深念。」公乃行。
已而捷聞,穆皇帝嘉邊臣勞,晉秩賜金。
今上改元,亦以邊臣故,例得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爲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衆之形,快何能爲?
立如枰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爲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爲懂勁。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爲論。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爲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衆之形,快何能爲?
立如枰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爲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爲懂勁。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爲論。
海寧董蘿石者,年六十有八矣,以能詩聞江湖間。
與其鄉之業詩者十數輩爲詩社,旦夕操紙吟鳴,相與求句字之工,至廢寢食,遺生業。
時俗共非笑之,不顧,以爲是天下之至樂矣。
嘉靖甲申春,蘿石來遊會稽,聞陽明子方與其徒講學山中,以杖肩其瓢笠詩卷來訪。
入門,長揖上坐。
陽明子異其氣貌,且年老矣,禮敬之。
又詢知其爲董蘿石也,與之語連日夜。
蘿石辭彌謙,禮彌下,不覺其席之彌側也。
退,謂陽明子之徒何生秦曰:“吾見世之儒者支離瑣屑,修飾邊幅,爲偶人之狀;其下者貪饕爭奪於富貴利慾之場;而嘗不屑其所爲,以爲世豈真有所謂聖賢之學乎,直假道於是以求濟其私耳!故遂篤志於詩,而放浪于山水。
今吾聞夫子良知之說,而忽若大寐之得醒,然後知吾向之所爲,日夜弊精勞力者,其與世之營營利祿之徒,特清濁之分,而其間不能以寸也。
幸哉!吾非至於夫子之門,則幾於虛此生矣。
吾將北面夫子而終身焉,得無既老而有所不可乎?”秦起拜賀曰:“先生之年則老矣,先生之志何壯哉!”入以請於陽明子。
陽明子喟然嘆曰:“有是哉?吾未或見此翁也!雖然,齒長於我矣。
師友一也,苟吾言之見信,奚必北面而後爲禮乎?”蘿石聞之,曰:“夫子殆以予誠之未積歟?”辭歸兩月,棄其瓢笠,持一縑而來。
謂秦曰:“此吾老妻之所織也。
吾之誠積,若此縷矣。
夫子其許我乎?”秦入以請。
陽明子曰:“有是哉?吾未或見此翁也!今之後生晚進,苟知執筆爲文辭,稍記習訓詁,則已侈然自大,不復知有縱師學問之事。
見有或縱師問學者,則鬨然共非笑,指斥若怪物。
翁以能詩訓後進,從之遊者遍於江湖,蓋居然先輩矣。
一旦聞予言,而棄去其數十年之成業如敝屣,遂求北面而屈禮焉,豈獨今之時而未見,若人將古之記傳所載,亦未多數也。
夫君子之學,求以變化其氣質焉爾。
氣質之難變者,以客氣之爲患,而不能以屈下於人,遂至自是自欺,飾非長敖,卒歸於兇頑鄙倍。
故凡世之爲子而不能孝,爲弟而不能敬,爲臣而不能忠者,其始皆起於不能屈下,而客氣之爲患耳。
敬惟理是從,而不難於屈下,則客氣消而天理行。
非天下之大勇,不足以與於此!則如蘿石,固吾之師也,而吾豈足以師蘿石乎?”蘿石曰:“甚哉!夫子之拒我也。
吾不能以俟請矣。
”入而強納拜焉。
陽明子固辭不獲,則許之以師友之間。
與之探禹穴,登爐峯,陟秦望,尋蘭亭之遺蹟,倘徉於雲門、若耶、鑑湖、剡曲。
蘿石日有所聞,益充然有得,欣然樂而忘歸也。
其鄉黨之子弟親友與其平日之爲社者,或笑而非,或爲詩而招之返,且曰:“翁
與其鄉之業詩者十數輩爲詩社,旦夕操紙吟鳴,相與求句字之工,至廢寢食,遺生業。
時俗共非笑之,不顧,以爲是天下之至樂矣。
嘉靖甲申春,蘿石來遊會稽,聞陽明子方與其徒講學山中,以杖肩其瓢笠詩卷來訪。
入門,長揖上坐。
陽明子異其氣貌,且年老矣,禮敬之。
又詢知其爲董蘿石也,與之語連日夜。
蘿石辭彌謙,禮彌下,不覺其席之彌側也。
退,謂陽明子之徒何生秦曰:“吾見世之儒者支離瑣屑,修飾邊幅,爲偶人之狀;其下者貪饕爭奪於富貴利慾之場;而嘗不屑其所爲,以爲世豈真有所謂聖賢之學乎,直假道於是以求濟其私耳!故遂篤志於詩,而放浪于山水。
今吾聞夫子良知之說,而忽若大寐之得醒,然後知吾向之所爲,日夜弊精勞力者,其與世之營營利祿之徒,特清濁之分,而其間不能以寸也。
幸哉!吾非至於夫子之門,則幾於虛此生矣。
吾將北面夫子而終身焉,得無既老而有所不可乎?”秦起拜賀曰:“先生之年則老矣,先生之志何壯哉!”入以請於陽明子。
陽明子喟然嘆曰:“有是哉?吾未或見此翁也!雖然,齒長於我矣。
師友一也,苟吾言之見信,奚必北面而後爲禮乎?”蘿石聞之,曰:“夫子殆以予誠之未積歟?”辭歸兩月,棄其瓢笠,持一縑而來。
謂秦曰:“此吾老妻之所織也。
吾之誠積,若此縷矣。
夫子其許我乎?”秦入以請。
陽明子曰:“有是哉?吾未或見此翁也!今之後生晚進,苟知執筆爲文辭,稍記習訓詁,則已侈然自大,不復知有縱師學問之事。
見有或縱師問學者,則鬨然共非笑,指斥若怪物。
翁以能詩訓後進,從之遊者遍於江湖,蓋居然先輩矣。
一旦聞予言,而棄去其數十年之成業如敝屣,遂求北面而屈禮焉,豈獨今之時而未見,若人將古之記傳所載,亦未多數也。
夫君子之學,求以變化其氣質焉爾。
氣質之難變者,以客氣之爲患,而不能以屈下於人,遂至自是自欺,飾非長敖,卒歸於兇頑鄙倍。
故凡世之爲子而不能孝,爲弟而不能敬,爲臣而不能忠者,其始皆起於不能屈下,而客氣之爲患耳。
敬惟理是從,而不難於屈下,則客氣消而天理行。
非天下之大勇,不足以與於此!則如蘿石,固吾之師也,而吾豈足以師蘿石乎?”蘿石曰:“甚哉!夫子之拒我也。
吾不能以俟請矣。
”入而強納拜焉。
陽明子固辭不獲,則許之以師友之間。
與之探禹穴,登爐峯,陟秦望,尋蘭亭之遺蹟,倘徉於雲門、若耶、鑑湖、剡曲。
蘿石日有所聞,益充然有得,欣然樂而忘歸也。
其鄉黨之子弟親友與其平日之爲社者,或笑而非,或爲詩而招之返,且曰:“翁
序
餘少從四方名賢遊,有聞輙掌錄之,已復死心。
茅茨之下,霜降水落時,弋一二言拈題紙屏上,語不敢文,庶使異日,子孫躬耕之暇,若粗識數行字者,讀之了了也。
如雲安得長者之言而稱之,則吾豈敢[疑缺]
吾本薄福,人宜行厚德事;吾本薄德,人宜行惜福事。
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守默然後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後知平日之費閒,閉戶然後知平日之交濫;寡慾然後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後知平日之念刻。
偶與諸友登塔,絕頂謂雲:大抵做向上人,決要士君子鼓舞。
只如此塔甚高,非與諸君乘興覽眺,必無獨登之理。
既上四五級,若有倦意又須賴諸君慫恿,此去絕頂不遠。
既到絕頂,眼界大,地位高,又須賴諸君提撕警惺,跬步少差,易至傾跌。
只此便是做向上一等人榜樣也。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士君子盡心利濟,使海內人少他不得,則天亦自然少他不得。
即此便是立命。
吳芾雲:與其得罪於百姓,不如得罪於上官。
李衡雲:與其進而負於君,不若退而合於道。
二公南宋人也,合之可作出處銘。
名利壞人,三尺童子皆知之。
但好利之弊使人不復顧名,而好名之過又使人不復顧君父,世有妨親命。
以潔身訕朝庭以賣直者。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宦情太濃,歸時過不得;生趣太濃,死時過不得。
甚矣!有味於淡也。
賢人君子專要扶公論正易之。
所謂扶陽也。
清苦是佳事,雖然天下豈有薄於自待而能厚於待人者乎?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
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黃帝雲:行及乘馬不用回顧,則神去令人回顧。
功名富貴而去其神者豈少哉?
士大夫當有憂國之心不當有憂國之語。
屬官論劾上司時論以爲快。
但此端一開,其始則以廉論貪,其究必以貪論貪矣。
又其究必以貪論廉矣。
使主上得以賤視大臣,而憲長與郡縣和同爲政可畏也。
責備賢者畢竟非長者言。
做秀才,如處子,耍怕人;既入仕,如媳婦,要養人;歸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廣志遠願,規造巧異,積傷至盡,盡則早亡。
豈惟刀錢田宅,若乃組織文字,以冀不朽至於鏤肺鐫肝,其爲廣遠巧異,心滋甚,禍滋速。
大約評論古今人物不可,便輕責人以死。
治國家有二言,曰:忙時閒做,閒時忙做。
變氣質有二言,曰:生處漸熟,熟處漸生。
看中人看其大處不走作,看豪傑看其小處不滲漏。
火麗於木麗於石者也。
方其藏於木石之時,取木石而投之水,水不能克火也一付於物即童子得而撲滅之矣。
故君子貴翕聚而不貴發散。
甔甔子每教人養喜
餘少從四方名賢遊,有聞輙掌錄之,已復死心。
茅茨之下,霜降水落時,弋一二言拈題紙屏上,語不敢文,庶使異日,子孫躬耕之暇,若粗識數行字者,讀之了了也。
如雲安得長者之言而稱之,則吾豈敢[疑缺]
吾本薄福,人宜行厚德事;吾本薄德,人宜行惜福事。
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守默然後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後知平日之費閒,閉戶然後知平日之交濫;寡慾然後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後知平日之念刻。
偶與諸友登塔,絕頂謂雲:大抵做向上人,決要士君子鼓舞。
只如此塔甚高,非與諸君乘興覽眺,必無獨登之理。
既上四五級,若有倦意又須賴諸君慫恿,此去絕頂不遠。
既到絕頂,眼界大,地位高,又須賴諸君提撕警惺,跬步少差,易至傾跌。
只此便是做向上一等人榜樣也。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士君子盡心利濟,使海內人少他不得,則天亦自然少他不得。
即此便是立命。
吳芾雲:與其得罪於百姓,不如得罪於上官。
李衡雲:與其進而負於君,不若退而合於道。
二公南宋人也,合之可作出處銘。
名利壞人,三尺童子皆知之。
但好利之弊使人不復顧名,而好名之過又使人不復顧君父,世有妨親命。
以潔身訕朝庭以賣直者。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宦情太濃,歸時過不得;生趣太濃,死時過不得。
甚矣!有味於淡也。
賢人君子專要扶公論正易之。
所謂扶陽也。
清苦是佳事,雖然天下豈有薄於自待而能厚於待人者乎?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
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黃帝雲:行及乘馬不用回顧,則神去令人回顧。
功名富貴而去其神者豈少哉?
士大夫當有憂國之心不當有憂國之語。
屬官論劾上司時論以爲快。
但此端一開,其始則以廉論貪,其究必以貪論貪矣。
又其究必以貪論廉矣。
使主上得以賤視大臣,而憲長與郡縣和同爲政可畏也。
責備賢者畢竟非長者言。
做秀才,如處子,耍怕人;既入仕,如媳婦,要養人;歸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廣志遠願,規造巧異,積傷至盡,盡則早亡。
豈惟刀錢田宅,若乃組織文字,以冀不朽至於鏤肺鐫肝,其爲廣遠巧異,心滋甚,禍滋速。
大約評論古今人物不可,便輕責人以死。
治國家有二言,曰:忙時閒做,閒時忙做。
變氣質有二言,曰:生處漸熟,熟處漸生。
看中人看其大處不走作,看豪傑看其小處不滲漏。
火麗於木麗於石者也。
方其藏於木石之時,取木石而投之水,水不能克火也一付於物即童子得而撲滅之矣。
故君子貴翕聚而不貴發散。
甔甔子每教人養喜
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
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
三十里,至樑隍山。
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
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
又十里,抵鬆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
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
而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歷忘苦。
又十五里,飯於筋竹庵。
山頂隨處種麥。
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
適有國清僧雲峯同飯,言此抵石樑,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
餘然之,令擔夫隨雲峯往國清。
餘與蓮舟上人,行五里,過筋竹嶺。
嶺旁多短鬆,老幹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
又三十餘里,抵彌陀庵。
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
泉轟風動,路絕旅人。
庵在萬山坳低窪處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
初二日飯後,雨始止。
遂越潦積水攀嶺,溪石漸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臥念晨上峯頂,以朗霽爲緣,蓋連日晚霽,並無曉晴。
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燁燁,決策向頂。
上數裏,至華頂庵;又三裏,將近頂,爲太白堂,俱無可觀。
聞堂左下有黃經洞,乃從小徑。
二里,俯見一突石,頗覺秀蔚。
至則一發僧結庵於前,恐風自洞來、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門,大爲嘆惋。
覆上至太白,循路登絕頂。
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
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爲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華頂庵,過池邊小橋,越三嶺。
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所望。
二十里,過上方廣,至石樑,禮佛曇花亭,不暇細觀飛瀑。
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樑飛瀑,忽在天際。
聞斷橋、珠簾尤勝,僧言飯後行猶及往返,遂由仙筏橋向山後。
越一嶺,沿澗八九里,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曲。
上層爲斷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匯轉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爲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閾,水從坳中斜下。
三級俱高數丈,各級神奇,但循級而下,宛轉處爲曲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裏許,爲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
餘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意指攀住樹枝爬上高巖,蓮舟不能從。
暝色夜色四下,始返。
停足仙筏橋,觀石樑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
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曇花亭,石樑即在亭外。
樑闊尺餘,長三丈,架兩山坳間。
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以下墜,雷轟河隤,下
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
三十里,至樑隍山。
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
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
又十里,抵鬆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
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
而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歷忘苦。
又十五里,飯於筋竹庵。
山頂隨處種麥。
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
適有國清僧雲峯同飯,言此抵石樑,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
餘然之,令擔夫隨雲峯往國清。
餘與蓮舟上人,行五里,過筋竹嶺。
嶺旁多短鬆,老幹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
又三十餘里,抵彌陀庵。
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
泉轟風動,路絕旅人。
庵在萬山坳低窪處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
初二日飯後,雨始止。
遂越潦積水攀嶺,溪石漸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臥念晨上峯頂,以朗霽爲緣,蓋連日晚霽,並無曉晴。
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燁燁,決策向頂。
上數裏,至華頂庵;又三裏,將近頂,爲太白堂,俱無可觀。
聞堂左下有黃經洞,乃從小徑。
二里,俯見一突石,頗覺秀蔚。
至則一發僧結庵於前,恐風自洞來、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門,大爲嘆惋。
覆上至太白,循路登絕頂。
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
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爲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華頂庵,過池邊小橋,越三嶺。
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所望。
二十里,過上方廣,至石樑,禮佛曇花亭,不暇細觀飛瀑。
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樑飛瀑,忽在天際。
聞斷橋、珠簾尤勝,僧言飯後行猶及往返,遂由仙筏橋向山後。
越一嶺,沿澗八九里,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曲。
上層爲斷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匯轉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爲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閾,水從坳中斜下。
三級俱高數丈,各級神奇,但循級而下,宛轉處爲曲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裏許,爲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
餘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意指攀住樹枝爬上高巖,蓮舟不能從。
暝色夜色四下,始返。
停足仙筏橋,觀石樑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
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曇花亭,石樑即在亭外。
樑闊尺餘,長三丈,架兩山坳間。
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以下墜,雷轟河隤,下
齊侯送文姜婚魯祝聃射周王中肩
話說齊僖公生有二女,皆絕色也。
長女嫁於衛,即衛宣姜,另有表白在後。
單說次女文姜,生得秋水爲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語,比玉玉生香,真乃絕世佳人,古今國色。
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號爲文姜。
世子諸兒,原是個酒色之徒,與文姜雖爲兄妹,各自一母。
諸兒長於文姜只二歲,自小在宮中同行同坐,覷耍頑皮。
及文姜漸已長成,出落得如花似玉,諸兒已通情竇,見文姜如此才貌,況且舉動輕薄,每有調戲之意。
那文姜妖淫成性,又是個不顧禮義的人,語言戲謔,時及閭巷穢褻,全不避忌。
諸兒生得長身偉幹,粉面朱脣,天生的美男子,與文姜倒是一對人品。
可惜產於一家,分爲兄妹,不得配合成雙。
如今聚於一處,男女無別,遂至並肩攜手,無所不至。
只因礙著左右宮人,單少得同衾貼肉了。
也是齊侯夫婦溺愛子女,不預爲防範,以致兒女成禽獸之行,後來諸兒身弒國危,禍皆由此。
自鄭世子忽大敗戎師,齊僖公在文姜面前,誇獎他許多英雄,今與議婚,文姜不勝之喜。
及聞世子忽堅辭不允,心中鬱悶,染成一疾,暮熱朝涼,精神恍惚,半坐半眠,寢食俱廢。
有詩爲證:
二八深閨不解羞,一樁情事鎖眉頭。
鸞凰不入情絲網,野鳥家雞總是愁。
世子諸兒以候病爲名,時時闖入閨中,挨坐牀頭,遍體撫摩,指問疾苦,但耳目之際,僅不及亂。
一日,齊僖公偶到文姜處看視,見諸兒在房,責之曰:“汝雖則兄妹,禮宜避嫌。
今後但遣宮人致候,不必自到。
”諸兒唯唯而出,自此相見遂稀。
未幾,僖公爲諸兒娶宋女,魯、莒俱有媵。
諸兒愛戀新婚,兄妹蹤跡益疏。
文姜深閨寂寞,懷念諸兒,病勢愈加,卻是胸中展轉,難以出口。
正是:“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有詩爲證:
春草醉春煙,深閨人獨眠。
積恨顏將老,相思心欲燃。
幾回明月夜,飛夢到郎邊。
卻說魯桓公即位之年,年齒已長,尚未聘有夫人。
大夫臧孫達進曰:“古者,國君年十五而生子。
今君內主尚虛,異日主器何望?非所以重宗廟也。
”公子翬曰:“臣聞齊侯有愛女文姜,欲妻鄭世子忽而不果,君盍求之?”桓公曰:“諾。
”即使公子翬求婚於齊。
齊僖公以文姜病中,請緩其期。
宮人卻將魯侯請婚的喜信,報知文姜。
文姜本是過時思想之症,得此消息,心下稍舒,病覺漸減。
及齊、魯爲宋公一事,共會於稷,魯侯當面又以姻事爲請,齊侯期以明歲。
至魯桓三年,又親至嬴地,與齊侯爲會。
齊僖公感其殷勤,許之。
魯侯遂於嬴地納幣,視常禮加倍隆重。
僖公大喜,約定秋九月,自送文姜
話說齊僖公生有二女,皆絕色也。
長女嫁於衛,即衛宣姜,另有表白在後。
單說次女文姜,生得秋水爲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語,比玉玉生香,真乃絕世佳人,古今國色。
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號爲文姜。
世子諸兒,原是個酒色之徒,與文姜雖爲兄妹,各自一母。
諸兒長於文姜只二歲,自小在宮中同行同坐,覷耍頑皮。
及文姜漸已長成,出落得如花似玉,諸兒已通情竇,見文姜如此才貌,況且舉動輕薄,每有調戲之意。
那文姜妖淫成性,又是個不顧禮義的人,語言戲謔,時及閭巷穢褻,全不避忌。
諸兒生得長身偉幹,粉面朱脣,天生的美男子,與文姜倒是一對人品。
可惜產於一家,分爲兄妹,不得配合成雙。
如今聚於一處,男女無別,遂至並肩攜手,無所不至。
只因礙著左右宮人,單少得同衾貼肉了。
也是齊侯夫婦溺愛子女,不預爲防範,以致兒女成禽獸之行,後來諸兒身弒國危,禍皆由此。
自鄭世子忽大敗戎師,齊僖公在文姜面前,誇獎他許多英雄,今與議婚,文姜不勝之喜。
及聞世子忽堅辭不允,心中鬱悶,染成一疾,暮熱朝涼,精神恍惚,半坐半眠,寢食俱廢。
有詩爲證:
二八深閨不解羞,一樁情事鎖眉頭。
鸞凰不入情絲網,野鳥家雞總是愁。
世子諸兒以候病爲名,時時闖入閨中,挨坐牀頭,遍體撫摩,指問疾苦,但耳目之際,僅不及亂。
一日,齊僖公偶到文姜處看視,見諸兒在房,責之曰:“汝雖則兄妹,禮宜避嫌。
今後但遣宮人致候,不必自到。
”諸兒唯唯而出,自此相見遂稀。
未幾,僖公爲諸兒娶宋女,魯、莒俱有媵。
諸兒愛戀新婚,兄妹蹤跡益疏。
文姜深閨寂寞,懷念諸兒,病勢愈加,卻是胸中展轉,難以出口。
正是:“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有詩爲證:
春草醉春煙,深閨人獨眠。
積恨顏將老,相思心欲燃。
幾回明月夜,飛夢到郎邊。
卻說魯桓公即位之年,年齒已長,尚未聘有夫人。
大夫臧孫達進曰:“古者,國君年十五而生子。
今君內主尚虛,異日主器何望?非所以重宗廟也。
”公子翬曰:“臣聞齊侯有愛女文姜,欲妻鄭世子忽而不果,君盍求之?”桓公曰:“諾。
”即使公子翬求婚於齊。
齊僖公以文姜病中,請緩其期。
宮人卻將魯侯請婚的喜信,報知文姜。
文姜本是過時思想之症,得此消息,心下稍舒,病覺漸減。
及齊、魯爲宋公一事,共會於稷,魯侯當面又以姻事爲請,齊侯期以明歲。
至魯桓三年,又親至嬴地,與齊侯爲會。
齊僖公感其殷勤,許之。
魯侯遂於嬴地納幣,視常禮加倍隆重。
僖公大喜,約定秋九月,自送文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