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所難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説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於是有辨説書畫、涉獵古董以爲清,寄意玄虛、脫迹塵紛以爲遠,又其下則有如蘇州之燒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關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
當其爲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
面無端容,目無定睛,口喃喃而欲語,足跳躍而不定,人生之至樂,眞無逾於此時者。
孟子所謂不失赤子,老子所謂能嬰兒,蓋指此也。
趣之正等正覺最上乘也。
山林之人,無拘無縛,得自在度日,故雖不求趣而趣近之。
愚不肖之近趣也,以無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
或爲酒肉,或爲聲伎,率心而行,無所忌憚,自以爲絶望於世,故舉世非笑之不顧也,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漸長,官漸高,品漸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節俱爲聞見知識所縛,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遠矣。
余友陳正甫,深於趣者也,故所述《會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
不然,雖介若伯夷,高若嚴光,不錄也。
噫,孰謂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壯如君,而能知如此者哉!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説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於是有辨説書畫、涉獵古董以爲清,寄意玄虛、脫迹塵紛以爲遠,又其下則有如蘇州之燒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關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
當其爲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
面無端容,目無定睛,口喃喃而欲語,足跳躍而不定,人生之至樂,眞無逾於此時者。
孟子所謂不失赤子,老子所謂能嬰兒,蓋指此也。
趣之正等正覺最上乘也。
山林之人,無拘無縛,得自在度日,故雖不求趣而趣近之。
愚不肖之近趣也,以無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
或爲酒肉,或爲聲伎,率心而行,無所忌憚,自以爲絶望於世,故舉世非笑之不顧也,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漸長,官漸高,品漸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節俱爲聞見知識所縛,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遠矣。
余友陳正甫,深於趣者也,故所述《會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
不然,雖介若伯夷,高若嚴光,不錄也。
噫,孰謂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壯如君,而能知如此者哉!
南城獨當陽,城下多栽桃花。
花得陽氣及水色,太是穠化。
居民以細楡軟柳編籬緝墻,花間菜畦,綰結相錯如繡。
余以花朝後一日,呼陳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同胡安甫、宋賓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東,有桃花蓊然。
推戶闖入,見一老翁,具雞黍餉客。
余輩衝筵前索酒,請移酒花下。
老翁愕視,恭謹如命。
余亦不通姓字,便從花板灑杯,纔饕一番。
復攀桃枝,坐花叢中,以藏鈎輸贏爲上下,五六人從紅雨中作活轆轤,又如孤猿狂鳥,探葉窺果,惟愁枝脆耳。
日暮乃若用。
是日也,老翁以花朝爲生辰,余於酒後作歌贈之,謂翁明日請坐巵脯爲壽。
十四日,余與希周、直夫、叔意挈酒榼,甫出關路,途得伯靈、子猶,拉同往。
又遇袁長史披鶴氅入城中,長史得我輩看花消息,遂相與返至桃花溪。
至則田先生方握鋤理草根,見余輩,便更衣冠出肅客。
客方散踞石上,而安甫、賓之、箕仲父子俱挈酒榼佐之。
董、徐、何三君從城上窺見,色爲動,復踉蹌下城,又以酒及鮮笋、蛤蜊佐之。
是時,不速而會凡十八人,田先生之子歸駢爲十九。
榼十一,酒七八壺觴。
酒屈興信,花醉客醒,方苦甁罍相恥,忽城頭以長綆縋酒一樽送城下,客則文卿、直卿兄弟是也。
余輩大喜,賞爲韻士。
時人各爲隊,隊各爲戲。
長史、伯靈角智局上。
紛紛諸子,飽毒空拳,主人髮短耳長,龍鐘言笑。
時酒瀝尙餘,乃從花籬外要路客,不問生熟姸醜,以一杯酒澆入口中,以一枝桃花簪入髮角:人人得大歡喜吉祥而去。
日暮鳥倦,余亦言旋,皆以月影中抱持,而顧視和紗巾縹袖,大都酒花、花瓣而已。
昔陶徵君以避秦數語,輸寫心事,藉桃源爲寓言,非有眞桃源也。
今桃花近在城齒,無一人爲花作津梁,傳之好事者。
自余問津後,花下數日間,便爾成蹊。
第賞花護花者,捨吾黨後,能復幾人?幾人摧折如怒風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闌珊狼藉?則小人於桃花一公案,可謂功罪半之矣。
花得陽氣及水色,太是穠化。
居民以細楡軟柳編籬緝墻,花間菜畦,綰結相錯如繡。
余以花朝後一日,呼陳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同胡安甫、宋賓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東,有桃花蓊然。
推戶闖入,見一老翁,具雞黍餉客。
余輩衝筵前索酒,請移酒花下。
老翁愕視,恭謹如命。
余亦不通姓字,便從花板灑杯,纔饕一番。
復攀桃枝,坐花叢中,以藏鈎輸贏爲上下,五六人從紅雨中作活轆轤,又如孤猿狂鳥,探葉窺果,惟愁枝脆耳。
日暮乃若用。
是日也,老翁以花朝爲生辰,余於酒後作歌贈之,謂翁明日請坐巵脯爲壽。
十四日,余與希周、直夫、叔意挈酒榼,甫出關路,途得伯靈、子猶,拉同往。
又遇袁長史披鶴氅入城中,長史得我輩看花消息,遂相與返至桃花溪。
至則田先生方握鋤理草根,見余輩,便更衣冠出肅客。
客方散踞石上,而安甫、賓之、箕仲父子俱挈酒榼佐之。
董、徐、何三君從城上窺見,色爲動,復踉蹌下城,又以酒及鮮笋、蛤蜊佐之。
是時,不速而會凡十八人,田先生之子歸駢爲十九。
榼十一,酒七八壺觴。
酒屈興信,花醉客醒,方苦甁罍相恥,忽城頭以長綆縋酒一樽送城下,客則文卿、直卿兄弟是也。
余輩大喜,賞爲韻士。
時人各爲隊,隊各爲戲。
長史、伯靈角智局上。
紛紛諸子,飽毒空拳,主人髮短耳長,龍鐘言笑。
時酒瀝尙餘,乃從花籬外要路客,不問生熟姸醜,以一杯酒澆入口中,以一枝桃花簪入髮角:人人得大歡喜吉祥而去。
日暮鳥倦,余亦言旋,皆以月影中抱持,而顧視和紗巾縹袖,大都酒花、花瓣而已。
昔陶徵君以避秦數語,輸寫心事,藉桃源爲寓言,非有眞桃源也。
今桃花近在城齒,無一人爲花作津梁,傳之好事者。
自余問津後,花下數日間,便爾成蹊。
第賞花護花者,捨吾黨後,能復幾人?幾人摧折如怒風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闌珊狼藉?則小人於桃花一公案,可謂功罪半之矣。
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
城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
後窗墻高於檻,方竹數幹,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
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恆在清凉世界。
圖書四壁,充棟連牀;鼎彝尊暴,不移而具。
余於左設石牀竹几帷之紗幕,以障蚊虹;綠暗侵紗,照面成碧。
夏日,建蘭、茉莉,薌澤浸人,沁入衣裾。
重陽前後,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顔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
冬則梧葉落,蠟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毾氍。
以昆山石種水僊,列階趾。
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檻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本。
余解衣盤礴,寒暑未嘗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城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
後窗墻高於檻,方竹數幹,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
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恆在清凉世界。
圖書四壁,充棟連牀;鼎彝尊暴,不移而具。
余於左設石牀竹几帷之紗幕,以障蚊虹;綠暗侵紗,照面成碧。
夏日,建蘭、茉莉,薌澤浸人,沁入衣裾。
重陽前後,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顔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
冬則梧葉落,蠟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毾氍。
以昆山石種水僊,列階趾。
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檻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本。
余解衣盤礴,寒暑未嘗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當薛侯之初令也,璫而虎者,張甚。
郡邑之良,泣而就逮。
侯少年甫任事,人皆爲侯危。
侯笑曰:“不然。
此蒙莊氏所謂養虎者也。
猝飢則噬人,而猝飽必且負嵎。
吾飢之使不至怒;而飽之使不至驕,政在我矣。
”已而果就約。
至他郡邑,暴橫甚,荆則招之亦不至。
而是時適有播酋之變。
部使者檄下如雨,計畝而誅,計丁而夫。
耕者哭於田,驛者哭於郵。
而荆之去川也邇。
沮水之餘,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處。
侯諭父老曰:“是釜中魚,何能爲?”戒一切勿囂。
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諸徵調皆緩其議,未幾果平。
余時方使還,聞之嘆曰:“今天下爲大小吏者皆若此,無憂太平矣。
”小民無識,見一二官吏與璫相持而擊,則群然譽。
故激之名張,而調之功隱。
吾務其張而不顧其害,此猶借鋒以割耳。
自古國家之禍,造於小人,而成於貪功幸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
故自楚、蜀造禍以來,識者之憂,有深於璫與夷者。
辟如病人,冀病之速去也,而純用攻伐之劑,其人不死於病而死於攻。
今觀侯之治荆,激之耶,抑調之耶?吏侯一日而秉政,其不以貪功幸名之藥毒天下也審矣。
侯爲人豐頤廣額,一見知其巨材。
今年秋以試事分校省闈,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
元善才識卓絶,其爲文骨勝其肌,根極幽徹,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賞識其俊者。
余弟質直温文,其文如其人,能不爲師門之辱者。
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謂神於相士者也。
侯之徽政,不可枚舉。
略述其大者如此。
漢庭第治行,詎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嗚呼。
使逆璫時不爲激而爲調,寧至決裂乎?誰謂文人無奇識,不能燭幾於先也。
郡邑之良,泣而就逮。
侯少年甫任事,人皆爲侯危。
侯笑曰:“不然。
此蒙莊氏所謂養虎者也。
猝飢則噬人,而猝飽必且負嵎。
吾飢之使不至怒;而飽之使不至驕,政在我矣。
”已而果就約。
至他郡邑,暴橫甚,荆則招之亦不至。
而是時適有播酋之變。
部使者檄下如雨,計畝而誅,計丁而夫。
耕者哭於田,驛者哭於郵。
而荆之去川也邇。
沮水之餘,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處。
侯諭父老曰:“是釜中魚,何能爲?”戒一切勿囂。
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諸徵調皆緩其議,未幾果平。
余時方使還,聞之嘆曰:“今天下爲大小吏者皆若此,無憂太平矣。
”小民無識,見一二官吏與璫相持而擊,則群然譽。
故激之名張,而調之功隱。
吾務其張而不顧其害,此猶借鋒以割耳。
自古國家之禍,造於小人,而成於貪功幸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
故自楚、蜀造禍以來,識者之憂,有深於璫與夷者。
辟如病人,冀病之速去也,而純用攻伐之劑,其人不死於病而死於攻。
今觀侯之治荆,激之耶,抑調之耶?吏侯一日而秉政,其不以貪功幸名之藥毒天下也審矣。
侯爲人豐頤廣額,一見知其巨材。
今年秋以試事分校省闈,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
元善才識卓絶,其爲文骨勝其肌,根極幽徹,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賞識其俊者。
余弟質直温文,其文如其人,能不爲師門之辱者。
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謂神於相士者也。
侯之徽政,不可枚舉。
略述其大者如此。
漢庭第治行,詎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嗚呼。
使逆璫時不爲激而爲調,寧至決裂乎?誰謂文人無奇識,不能燭幾於先也。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
由莊至顛,可二十餘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姸不足,骨大則玲瓏絶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絶也。
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絶也。
雖幽谷縣巖,庵宇皆精,三絶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絶也。
曉起看雲,在絶壑下,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絶也。
然雲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六絶也。
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笋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絶也。
余謂大江之南,修眞栖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雲,巳後登絶頂,晚宿高峰死關。
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
數日睛霽甚,山僧以爲異,下山率相賀。
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
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
”因大笑而別。
由莊至顛,可二十餘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姸不足,骨大則玲瓏絶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絶也。
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絶也。
雖幽谷縣巖,庵宇皆精,三絶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絶也。
曉起看雲,在絶壑下,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絶也。
然雲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六絶也。
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笋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絶也。
余謂大江之南,修眞栖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雲,巳後登絶頂,晚宿高峰死關。
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
數日睛霽甚,山僧以爲異,下山率相賀。
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
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
”因大笑而別。
南京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
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
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爲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眞不可解也。
仲謙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輒騰貴。
三山街潤澤於仲謙之手者數十人焉,而仲謙赤貧自如也。
於友人座間見有佳竹、佳犀,輒自爲之。
意偶不屬,雖勢劫之、利啖之,終不可得。
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
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爲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眞不可解也。
仲謙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輒騰貴。
三山街潤澤於仲謙之手者數十人焉,而仲謙赤貧自如也。
於友人座間見有佳竹、佳犀,輒自爲之。
意偶不屬,雖勢劫之、利啖之,終不可得。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
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爲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環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閒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囂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輕幌,淨几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裏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遊湖,巳出酉歸,避月如讎。
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
轎伕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
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
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皁隸喝道去。
轎伕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
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
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靧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
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
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
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
吾輩縱舟,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
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爲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環坐露臺,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閒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囂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輕幌,淨几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裏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遊湖,巳出酉歸,避月如讎。
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
轎伕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
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
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皁隸喝道去。
轎伕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
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
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靧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
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
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
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
吾輩縱舟,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
年十六年來歸。
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尙,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數顰蹙顧諸婢曰:“吾爲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後妊不數矣。
”孺人舉之盡,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
然猶以爲母寢也,傷哉!於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諱桂。
外曾祖諱明。
外祖諱行,太學生。
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幷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
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敦尙簡實;與人姁姁説村中語,見子弟甥姪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入城則緝纑,燈火熒熒,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
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
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爲團,累累暴階下。
室靡棄物,家無閑人。
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
戶內灑然。
遇僮奴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後言。
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畱,有光意戀戀,不得畱也。
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
周氏家有羊狗之痾。
舅母卒,四姨歸顧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
惟外祖與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
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
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彷彿如昨,餘則茫然矣。
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年十六年來歸。
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尙,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數顰蹙顧諸婢曰:“吾爲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後妊不數矣。
”孺人舉之盡,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
然猶以爲母寢也,傷哉!於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諱桂。
外曾祖諱明。
外祖諱行,太學生。
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幷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
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敦尙簡實;與人姁姁説村中語,見子弟甥姪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入城則緝纑,燈火熒熒,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
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
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爲團,累累暴階下。
室靡棄物,家無閑人。
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
戶內灑然。
遇僮奴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後言。
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畱,有光意戀戀,不得畱也。
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
周氏家有羊狗之痾。
舅母卒,四姨歸顧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
惟外祖與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
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
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彷彿如昨,餘則茫然矣。
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窰器,則報恩塔是也。
報恩塔成於永樂初年,非成祖開國之精神,開國之物力,開國之功令,其膽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剛佛像千百億金身。
一金身,琉璃磚十數塊湊成之,其衣摺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鬚眉不爽忽,斗笋合縫,信屬鬼工。
聞燒成時,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編號識之。
今塔上損磚一塊,以字號報工部,發一磚補之,如生成焉。
夜必燈,歲費油若干斛。
天日高霽,霏霏靄靄,搖搖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繚繞,半日方散。
永樂時,海外夷蠻重譯至者百有餘國,見報恩塔必頂禮讚嘆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
報恩塔成於永樂初年,非成祖開國之精神,開國之物力,開國之功令,其膽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剛佛像千百億金身。
一金身,琉璃磚十數塊湊成之,其衣摺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鬚眉不爽忽,斗笋合縫,信屬鬼工。
聞燒成時,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編號識之。
今塔上損磚一塊,以字號報工部,發一磚補之,如生成焉。
夜必燈,歲費油若干斛。
天日高霽,霏霏靄靄,搖搖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繚繞,半日方散。
永樂時,海外夷蠻重譯至者百有餘國,見報恩塔必頂禮讚嘆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