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尧夫非是爱吟诗,为见圣贤兴有时。
日月星辰尧则了,江河淮济禹平之。
皇王帝伯经褒贬,雪月风花未品题。
岂谓古人无阙典,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二】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坐看时。
一气旋回无少息,两仪覆焘未尝私。
四时更革互为主,百物新陈争效奇。
享了许多家乐事,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三】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得意时。
志快不须求事显,书成当自有人知。
林泉且作酬心物,风月聊充藉手资。
多少宽平好田地,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四】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半醉时。
因月因花因兴咏,代书代简代行移。
池中既有双鱼跃,天际宁无一雁飞。
无限交亲在南北,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五】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可爱时。
宝鉴造形难著发,鸾刀迎刃岂容丝。
风埃若不来侵路,尘土何由得上衣。
欲论诚明是难事,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六】
尧夫非是爱吟诗,为见兴衰各有时。
天地全功须发露,朝廷盛美在施为。
便都默默奈何见,若不云云那得知。
事在目前人不虑,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七】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不寐时。
咀茹兰薰宜有主,恢张风雅更为谁。
三千来首收清月,二十馀年撚白髭。
了却许多闲职分,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八】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到忘言是尽时。
虽则借言通要妙,又须从物见几微。
羹因不和方知淡,乐为无声始识希。
多少风花待除改,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九】
尧夫非是爱吟诗,虽老精神未耗时。
水竹清闲先据了,莺花富贵又兼之。
梧桐月向怀中照,杨柳风来面上吹。
被有许多闲捧拥,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十】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天津伫立时。
有意水声千古在,无情山色四边围。
孤鸿远入晴烟去,双鹭斜穿禁柳飞。
景物不妨闲自适,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十一】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天津再住时。
积翠莺花供秀润,上阳风月助新奇。
凤凰楼观云中看,道德园林枕上窥。
不负太平吟笑事,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十二】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渐老时。
每用风骚观物体,却因言语漏天机。
林间车马自稀到,尘外杯觞不浪飞。
六十一年无事客,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十三】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忠恕时。
无限物情闲处见,诸般药性病来知。
暗于成事事必败,失在知人人必欺。
家
尧夫非是爱吟诗,为见圣贤兴有时。
日月星辰尧则了,江河淮济禹平之。
皇王帝伯经褒贬,雪月风花未品题。
岂谓古人无阙典,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二】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坐看时。
一气旋回无少息,两仪覆焘未尝私。
四时更革互为主,百物新陈争效奇。
享了许多家乐事,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三】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得意时。
志快不须求事显,书成当自有人知。
林泉且作酬心物,风月聊充藉手资。
多少宽平好田地,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四】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半醉时。
因月因花因兴咏,代书代简代行移。
池中既有双鱼跃,天际宁无一雁飞。
无限交亲在南北,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五】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可爱时。
宝鉴造形难著发,鸾刀迎刃岂容丝。
风埃若不来侵路,尘土何由得上衣。
欲论诚明是难事,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六】
尧夫非是爱吟诗,为见兴衰各有时。
天地全功须发露,朝廷盛美在施为。
便都默默奈何见,若不云云那得知。
事在目前人不虑,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七】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不寐时。
咀茹兰薰宜有主,恢张风雅更为谁。
三千来首收清月,二十馀年撚白髭。
了却许多闲职分,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八】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到忘言是尽时。
虽则借言通要妙,又须从物见几微。
羹因不和方知淡,乐为无声始识希。
多少风花待除改,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九】
尧夫非是爱吟诗,虽老精神未耗时。
水竹清闲先据了,莺花富贵又兼之。
梧桐月向怀中照,杨柳风来面上吹。
被有许多闲捧拥,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十】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天津伫立时。
有意水声千古在,无情山色四边围。
孤鸿远入晴烟去,双鹭斜穿禁柳飞。
景物不妨闲自适,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十一】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天津再住时。
积翠莺花供秀润,上阳风月助新奇。
凤凰楼观云中看,道德园林枕上窥。
不负太平吟笑事,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十二】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渐老时。
每用风骚观物体,却因言语漏天机。
林间车马自稀到,尘外杯觞不浪飞。
六十一年无事客,尧夫非是爱吟诗。
【其十三】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忠恕时。
无限物情闲处见,诸般药性病来知。
暗于成事事必败,失在知人人必欺。
家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
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
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
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
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
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
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沈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
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
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
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
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
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
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
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
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
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
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沈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
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
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
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
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
汉初,因秦官置丞相、太尉。
武帝罢太尉,不置。
久之,置大司马而以为大将军之冠。
成帝复罢丞相、御史大夫,而取周官六卿、司徒、司空之名,配大司马以备三公,而咸加「大」称。
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复改大司马为太尉,而司徒、司空并去「大」字,自后历代因之。
政和中,始尽遵周官,置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而以太尉为武官,礼秩同二府,大略如昔之宣徽使,而不以授文臣,而必以冠节度使为异耳。
唐开元中,始聚书集贤院,置学士、直学士、直院总之。
又置大学士,以宠宰相,自是不废。
其后又置弘文官,亦以宰相为大学士。
本朝避宣祖讳,易为昭文,然必次相迁首相始得之。
其后惟王章惠随、庞庄敏籍、韩献肃绦旨初拜直除昭文,故王岐公行献肃制词,有曰「度越往制,何爱隆名之私」者,盖谓是也。
文臣签书枢密院,始于右元懿,初称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竟以本院学士而签书院事而已。
至张公齐贤、王公沔皆直以谏议大夫为之,不复带学士,自是不复除。
至熙宁八年,曾公孝宽始复自龙图阁直学士起居舍人、枢密都承旨,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而不迁官、不赐球文带。
未几,以忧去位,至服阕,乃以端明殿学士判司农寺。
元右三年,赵公瞻自中散大夫户部侍郎;六年,王公岩叟自左朝奉郎、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七年,刘公奉世自左朝请大夫、宝文阁待制、权户部尚书,皆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迁官。
赵公明年乃迁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王、刘二公至罢皆除端明殿学士。
是四公于从班中资品尚浅,而躐迁执政,故有是命,盖不尽以执政之礼畀之。
而必带枢密直学士者,正用石元懿故事也。
绍圣以还,又复除。
渊圣受禅之初,亟擢宫僚耿南仲为执政,而西府适无阙员,故复自徽猷阁直学士、太子詹事拜签书。
未几,复欲命一执政使虏,而在位者皆不可遣,遽以兵部尚书路公允迪为签书而行。
先是枢密直学士已废不置,改为述古殿直学士,故二公皆超拜资政殿学士。
虽签书带职犹用故事,而非本意矣。
自是遂相踵成例,凡签书者必带端明资政之职。
至六曹尚书、翰林学士皆执政之亚,径迁同知可也。
然初拜亦必为签书而带学士职,疑非是。
武臣签书枢密院,始于杨守一。
端拱元年,自内客省使、宣徽北院使为之;二年,张逊自盐铁使,亦以宣徽北院使为之;景德三年,韩崇训自枢密都承旨、四方馆使,以检校太傅为之;同时,马正惠公知节自枢密都承旨、东上阁门使,以检校太保为之;天喜三年,曹武穆公玮自华州观察使鄜延副总管,以
武帝罢太尉,不置。
久之,置大司马而以为大将军之冠。
成帝复罢丞相、御史大夫,而取周官六卿、司徒、司空之名,配大司马以备三公,而咸加「大」称。
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复改大司马为太尉,而司徒、司空并去「大」字,自后历代因之。
政和中,始尽遵周官,置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而以太尉为武官,礼秩同二府,大略如昔之宣徽使,而不以授文臣,而必以冠节度使为异耳。
唐开元中,始聚书集贤院,置学士、直学士、直院总之。
又置大学士,以宠宰相,自是不废。
其后又置弘文官,亦以宰相为大学士。
本朝避宣祖讳,易为昭文,然必次相迁首相始得之。
其后惟王章惠随、庞庄敏籍、韩献肃绦旨初拜直除昭文,故王岐公行献肃制词,有曰「度越往制,何爱隆名之私」者,盖谓是也。
文臣签书枢密院,始于右元懿,初称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竟以本院学士而签书院事而已。
至张公齐贤、王公沔皆直以谏议大夫为之,不复带学士,自是不复除。
至熙宁八年,曾公孝宽始复自龙图阁直学士起居舍人、枢密都承旨,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而不迁官、不赐球文带。
未几,以忧去位,至服阕,乃以端明殿学士判司农寺。
元右三年,赵公瞻自中散大夫户部侍郎;六年,王公岩叟自左朝奉郎、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七年,刘公奉世自左朝请大夫、宝文阁待制、权户部尚书,皆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迁官。
赵公明年乃迁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王、刘二公至罢皆除端明殿学士。
是四公于从班中资品尚浅,而躐迁执政,故有是命,盖不尽以执政之礼畀之。
而必带枢密直学士者,正用石元懿故事也。
绍圣以还,又复除。
渊圣受禅之初,亟擢宫僚耿南仲为执政,而西府适无阙员,故复自徽猷阁直学士、太子詹事拜签书。
未几,复欲命一执政使虏,而在位者皆不可遣,遽以兵部尚书路公允迪为签书而行。
先是枢密直学士已废不置,改为述古殿直学士,故二公皆超拜资政殿学士。
虽签书带职犹用故事,而非本意矣。
自是遂相踵成例,凡签书者必带端明资政之职。
至六曹尚书、翰林学士皆执政之亚,径迁同知可也。
然初拜亦必为签书而带学士职,疑非是。
武臣签书枢密院,始于杨守一。
端拱元年,自内客省使、宣徽北院使为之;二年,张逊自盐铁使,亦以宣徽北院使为之;景德三年,韩崇训自枢密都承旨、四方馆使,以检校太傅为之;同时,马正惠公知节自枢密都承旨、东上阁门使,以检校太保为之;天喜三年,曹武穆公玮自华州观察使鄜延副总管,以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及司马温公为相,欲增损贡举之法,复将使百官议,因自建经明、行修使朝官保任之法,欲并议之。
草具将上,先与范丞相谋,范公曰:「朝廷欲求众人之长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莅众之义,若已陈此书而众人不随,则虚劳思虑而失宰相体;若众人皆随,则相君自谓莫已若矣,然后谄子得志于其间而众人默而退。
媚者既多,使人或自信如莫已若矣,前车可鉴也。
不若清心以俟众论,可者从不可者更,俟众贤议之如此,则逸而易成,有害亦可改而责议者矣。
若先漏此书之意,则谄者更能增饰利害迎于公之前矣。」温公不听卒白而行之。
范氏家集载此书甚详。
故事,宰辅领州而中使以事经繇,必传宣抚问。
宣和间,先公守南都,地当东南水陆之冲,使传络绎不绝,一岁中抚问者至十数。
故尝有《谢表》曰:「天阙梦回,必有感恩之泪;日边人至,常闻念旧之言。」后因生日,府掾张矩臣献诗曰:「几回天阙梦,十走日边人。」盖用表语也。
矩臣退傅家,好学,喜为诗。
先公为相时,欲稍荐用之,已卒矣。
旧制:凡掌外制必试而后命,非有盛名如杨文公、欧阳文忠、苏端明未尝辄免,故世尤以不试为重。
然故事:苟尝兼摄,虽仅草一制亦复免试。
渡江后,从班多不备官,故外制多兼摄者,及后为真,皆循例得免。
近岁有偶未兼摄而径除者,又特降旨免试焉。
国朝宰相执政既罢政事,虽居藩府,恩典皆杀。
政和中,始置宣和殿大学士,以蔡攸为之,俸赐礼秩悉视见任二府。
其后踵之者其弟修、其子行,而孟昌龄、王革、高伸亦继为之,然皆领宫观使或开封府殿中省职事,未尝居外。
及革出镇大名,仍旧职以行,而恩典悉如在京师。
其后蔡靖以资政殿学士知燕山府,久之亦进是职,再任恩数加之,虽前宰相亦莫及矣。
先友崔陟字浚明,年未二十举进士。
待试京师,一夕梦人告曰:「汝父攘羊,恐不复见汝登科矣。」及寤,意大恶之。
既果被黜还家,见有羊毛积后垣下,问何自得之,其父曰:「昨有羊突入吾舍者,吾既烹而食之矣。」陟因大惊而不敢言所梦。
未几,其父卒。
后数年乃登第,后坐元符末上书论时事编入党籍,仕宦连蹇不进。
先公领裕民局,辟为检讨官。
未几局罢,后以宿州通判终。
宗室士暕字明发,少好学,喜为文,多技艺。
尝画韩退之、皇甫持正访李长吉事为《高轩过图》,极萧洒,一时名士皆为赋之。
又尝学书于米元章,予尝见所藏元章一帖曰:「草不
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及司马温公为相,欲增损贡举之法,复将使百官议,因自建经明、行修使朝官保任之法,欲并议之。
草具将上,先与范丞相谋,范公曰:「朝廷欲求众人之长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莅众之义,若已陈此书而众人不随,则虚劳思虑而失宰相体;若众人皆随,则相君自谓莫已若矣,然后谄子得志于其间而众人默而退。
媚者既多,使人或自信如莫已若矣,前车可鉴也。
不若清心以俟众论,可者从不可者更,俟众贤议之如此,则逸而易成,有害亦可改而责议者矣。
若先漏此书之意,则谄者更能增饰利害迎于公之前矣。」温公不听卒白而行之。
范氏家集载此书甚详。
故事,宰辅领州而中使以事经繇,必传宣抚问。
宣和间,先公守南都,地当东南水陆之冲,使传络绎不绝,一岁中抚问者至十数。
故尝有《谢表》曰:「天阙梦回,必有感恩之泪;日边人至,常闻念旧之言。」后因生日,府掾张矩臣献诗曰:「几回天阙梦,十走日边人。」盖用表语也。
矩臣退傅家,好学,喜为诗。
先公为相时,欲稍荐用之,已卒矣。
旧制:凡掌外制必试而后命,非有盛名如杨文公、欧阳文忠、苏端明未尝辄免,故世尤以不试为重。
然故事:苟尝兼摄,虽仅草一制亦复免试。
渡江后,从班多不备官,故外制多兼摄者,及后为真,皆循例得免。
近岁有偶未兼摄而径除者,又特降旨免试焉。
国朝宰相执政既罢政事,虽居藩府,恩典皆杀。
政和中,始置宣和殿大学士,以蔡攸为之,俸赐礼秩悉视见任二府。
其后踵之者其弟修、其子行,而孟昌龄、王革、高伸亦继为之,然皆领宫观使或开封府殿中省职事,未尝居外。
及革出镇大名,仍旧职以行,而恩典悉如在京师。
其后蔡靖以资政殿学士知燕山府,久之亦进是职,再任恩数加之,虽前宰相亦莫及矣。
先友崔陟字浚明,年未二十举进士。
待试京师,一夕梦人告曰:「汝父攘羊,恐不复见汝登科矣。」及寤,意大恶之。
既果被黜还家,见有羊毛积后垣下,问何自得之,其父曰:「昨有羊突入吾舍者,吾既烹而食之矣。」陟因大惊而不敢言所梦。
未几,其父卒。
后数年乃登第,后坐元符末上书论时事编入党籍,仕宦连蹇不进。
先公领裕民局,辟为检讨官。
未几局罢,后以宿州通判终。
宗室士暕字明发,少好学,喜为文,多技艺。
尝画韩退之、皇甫持正访李长吉事为《高轩过图》,极萧洒,一时名士皆为赋之。
又尝学书于米元章,予尝见所藏元章一帖曰:「草不
【其一】
普韵连天风月和,大千沙界一音闻,妙契非声能几个。
【其二】
君不见,日面金仙如月面。
见非是见见无能,霜天月映琉璃殿。
【其三】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曾礼拜不看经。
不动遍周尘刹海,卓尔孤身混白云。
【其四】
不除妄想不求真,大开宝藏施珠珍。
穷士未谙门外立,黄金窟里作贫人。
【其五】
无明实性即佛性,心净还同佛土净。
水鸟树林声色中,殊无毫发来争竞。
【其六】
幻化空身即法身,且无分别与缘情。
青青翠竹无非相,郁郁黄花搭地灵。
【其七】
法身觉了无一物,入灭降生非出没。
观身实相亦如然,究竟何曾离兜率。
【其八】
本元自性天真佛,一体无边含万物。
迷时只道有西天,悟来当甚乾萝卜。
【其九】
五阴浮云空去来,自是凡夫眼不开。
烂煮坚冰充午膳,熟煎雪块作油䭔。
【其十】
三毒水泡虚出没,将无作有埋深窟。
洛浦曾将喻色身,谁人解语依灵物。
【其十一】
证实相,无人法,不用尺刀并寸甲。
魔军尽总证菩提,大地须弥一芥纳。
【其十二】
刹那灭却阿鼻业,阎罗共我休分别。
洋铜铁汁即醍醐,火轮便是禅心月。
【其十三】
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劫不来世上行。
无缝塔中非相貌,劈头坐却老卢能。
【其十四】
自招拔舌尘沙劫,沙界弥纶唯我舌。
未曾停歇说真经,惟愿含灵皆廓彻。
【其十五】
顿觉了,如来禅,岂独东方与竺乾。
充塞虚空无空缺,一毛孔里现三千。
【其十六】
六度万行体中圆,从斯更不少油盐。
一条山杖挑心月,逢人只好哭苍天。
【其十七】
梦里明明有六趣,驴胎马腹甚滋味。
负鞍衔铁偿他钱,何以今生早歇去。
【其十八】
觉后空空无大千,今年不离旧时天。
春夏秋冬花木节,皆标实相耀心源。
【其十九】
无罪福,无损益,不消更念波罗蜜。
念来年久却成魔,返谤修行无圣力。
【其二十】
寂灭性中莫问觅,恰似他乡迷路客。
东西南北总无知,祇个无知大奇特。
【其二十一】
比来尘镜未曾磨,多口雪峰大老婆。
漏泄天机光觌面,痴猿犹自漉清波。
【其二十二】
今日分明须剖析,天临日照融光碧。
担板玄沙不许名,从古至今无影迹。
【其二十三】
谁无念,谁无生,过现未来心不停。
一念不生无我所,即是弥陀亲老兄。
【其二十四】
若实无生无不生,将无生更觅无生。
太似扬声欲止
普韵连天风月和,大千沙界一音闻,妙契非声能几个。
【其二】
君不见,日面金仙如月面。
见非是见见无能,霜天月映琉璃殿。
【其三】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曾礼拜不看经。
不动遍周尘刹海,卓尔孤身混白云。
【其四】
不除妄想不求真,大开宝藏施珠珍。
穷士未谙门外立,黄金窟里作贫人。
【其五】
无明实性即佛性,心净还同佛土净。
水鸟树林声色中,殊无毫发来争竞。
【其六】
幻化空身即法身,且无分别与缘情。
青青翠竹无非相,郁郁黄花搭地灵。
【其七】
法身觉了无一物,入灭降生非出没。
观身实相亦如然,究竟何曾离兜率。
【其八】
本元自性天真佛,一体无边含万物。
迷时只道有西天,悟来当甚乾萝卜。
【其九】
五阴浮云空去来,自是凡夫眼不开。
烂煮坚冰充午膳,熟煎雪块作油䭔。
【其十】
三毒水泡虚出没,将无作有埋深窟。
洛浦曾将喻色身,谁人解语依灵物。
【其十一】
证实相,无人法,不用尺刀并寸甲。
魔军尽总证菩提,大地须弥一芥纳。
【其十二】
刹那灭却阿鼻业,阎罗共我休分别。
洋铜铁汁即醍醐,火轮便是禅心月。
【其十三】
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劫不来世上行。
无缝塔中非相貌,劈头坐却老卢能。
【其十四】
自招拔舌尘沙劫,沙界弥纶唯我舌。
未曾停歇说真经,惟愿含灵皆廓彻。
【其十五】
顿觉了,如来禅,岂独东方与竺乾。
充塞虚空无空缺,一毛孔里现三千。
【其十六】
六度万行体中圆,从斯更不少油盐。
一条山杖挑心月,逢人只好哭苍天。
【其十七】
梦里明明有六趣,驴胎马腹甚滋味。
负鞍衔铁偿他钱,何以今生早歇去。
【其十八】
觉后空空无大千,今年不离旧时天。
春夏秋冬花木节,皆标实相耀心源。
【其十九】
无罪福,无损益,不消更念波罗蜜。
念来年久却成魔,返谤修行无圣力。
【其二十】
寂灭性中莫问觅,恰似他乡迷路客。
东西南北总无知,祇个无知大奇特。
【其二十一】
比来尘镜未曾磨,多口雪峰大老婆。
漏泄天机光觌面,痴猿犹自漉清波。
【其二十二】
今日分明须剖析,天临日照融光碧。
担板玄沙不许名,从古至今无影迹。
【其二十三】
谁无念,谁无生,过现未来心不停。
一念不生无我所,即是弥陀亲老兄。
【其二十四】
若实无生无不生,将无生更觅无生。
太似扬声欲止
起阏逢困敦,尽著雍困敦,凡二十五年。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公元前二九七年)
楚怀王亡归。
秦人觉之,遮楚道。
怀王从间道走赵。
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
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
鲁平公薨,子缗王贾立。
赧王中十九年(乙丑,公元前二九六年)
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
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诸侯由是不直秦。
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
秦与韩武遂、与魏封陵以和。
赵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韩襄王薨,子釐王咎立。
赧王中二十年(丙寅,公元前二九五年)
秦尉错伐魏襄城。
赵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
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
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
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
主父使田不礼相之。
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阴谋。
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
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而祸之所集也。
子奚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
’义再拜受命而籍之。
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
’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
虽然,吾言已在前矣,终不敢失!”李兑曰:“诺。
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
”涕泣而出。
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
肥义谓信期曰:“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
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出入不可不备。
自今以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以身先之。
无故而后王可入也。
”信期曰:“善。
”
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
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
肥义先入,杀之。
高信即与王战。
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
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
是时惠文王少,成、兑专政。
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
成、兑因围主父宫。
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
三月馀,饿死沙丘宫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公元前二九七年)
楚怀王亡归。
秦人觉之,遮楚道。
怀王从间道走赵。
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
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
鲁平公薨,子缗王贾立。
赧王中十九年(乙丑,公元前二九六年)
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
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诸侯由是不直秦。
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
秦与韩武遂、与魏封陵以和。
赵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韩襄王薨,子釐王咎立。
赧王中二十年(丙寅,公元前二九五年)
秦尉错伐魏襄城。
赵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
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
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
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
主父使田不礼相之。
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阴谋。
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
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而祸之所集也。
子奚不称疾毋出而传政于公子成,毋为祸梯,不亦可乎!”肥义曰:“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
’义再拜受命而籍之。
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
’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
虽然,吾言已在前矣,终不敢失!”李兑曰:“诺。
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
”涕泣而出。
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
肥义谓信期曰:“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
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出入不可不备。
自今以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以身先之。
无故而后王可入也。
”信期曰:“善。
”
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
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
肥义先入,杀之。
高信即与王战。
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
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
是时惠文王少,成、兑专政。
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
成、兑因围主父宫。
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
三月馀,饿死沙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