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發言必自稱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帶、廣袂之衣謂之儒邪?執簡伏冊、呻吟不息謂之儒邪?又況點墨濡翰、織制綺組之文以稱儒,亦遠矣。
舍此勿言,至於西漢之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之歐陽歙、張酺、胡廣,世之所謂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憤其然。
讀先王之書,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誦之,以誇誑於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與鄉黨無餘,於其外則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猶翳如也,乃求天下國家政理風俗之得失,爲詩歌洎文以宣暢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蕩爲事,慕嵇康、阮籍之爲人,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風。
太初惡其爲大亂風俗之本,作《東州逸黨》詩以刺之。
詩遂上聞,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鄆州牧怒屬令之清直與己異者誣以罪,榜掠死獄中。
妻子弱不能自訴,太初素與令善,憐其冤死,作《哭友人》詩,牧亦坐是廢。
於時或薦太初博學有文,詔用爲國子監直講。
會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學官。
詔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臨晉主簿。
太初爲人,實寬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臨晉改應天府戶曹,掌南京學,卒於睢陽。
舊制,判、司、簿、尉四考,無殿負,例爲令錄。
雖愚懦昏耄無所取者,積以年數,必得之。
而太初才識如此,舉進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脫判、司、簿、尉之列以終身,死時蓋年四十餘。
噫,天喪儒者,使必至於大壞乎?將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見鋤也?何其仕與壽兩窮如此?
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餘止得其兩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爲《題名記》,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顯於時,而言立於後世者多矣。
太初雖賤而夭,其文豈必不傳?異日有見之者,觀其《後車》詩,則不忘鑑戒矣;觀其《逸黨》詩,則禮義不壞矣;觀其《哭友人》詩,則酷吏愧心矣;觀其《同州題名記》,則守長知弊政矣;觀其《望仙驛記》,則守長不事廚傳矣。
由是言之,爲益豈不厚哉!
今世之士大夫,發言必自稱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帶、廣袂之衣謂之儒邪?執簡伏冊、呻吟不息謂之儒邪?又況點墨濡翰、織制綺組之文以稱儒,亦遠矣。
舍此勿言,至於西漢之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之歐陽歙、張酺、胡廣,世之所謂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憤其然。
讀先王之書,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誦之,以誇誑於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與鄉黨無餘,於其外則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猶翳如也,乃求天下國家政理風俗之得失,爲詩歌洎文以宣暢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蕩爲事,慕嵇康、阮籍之爲人,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風。
太初惡其爲大亂風俗之本,作《東州逸黨》詩以刺之。
詩遂上聞,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鄆州牧怒屬令之清直與己異者誣以罪,榜掠死獄中。
妻子弱不能自訴,太初素與令善,憐其冤死,作《哭友人》詩,牧亦坐是廢。
於時或薦太初博學有文,詔用爲國子監直講。
會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學官。
詔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臨晉主簿。
太初爲人,實寬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臨晉改應天府戶曹,掌南京學,卒於睢陽。
舊制,判、司、簿、尉四考,無殿負,例爲令錄。
雖愚懦昏耄無所取者,積以年數,必得之。
而太初才識如此,舉進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脫判、司、簿、尉之列以終身,死時蓋年四十餘。
噫,天喪儒者,使必至於大壞乎?將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見鋤也?何其仕與壽兩窮如此?
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餘止得其兩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爲《題名記》,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顯於時,而言立於後世者多矣。
太初雖賤而夭,其文豈必不傳?異日有見之者,觀其《後車》詩,則不忘鑑戒矣;觀其《逸黨》詩,則禮義不壞矣;觀其《哭友人》詩,則酷吏愧心矣;觀其《同州題名記》,則守長知弊政矣;觀其《望仙驛記》,則守長不事廚傳矣。
由是言之,爲益豈不厚哉!
呜呼我公,一世之师。
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明肃之,身危志殖。
瑶华失位③,又随以斥。
治功亟闻,尹帝之都。
闭奸兴良,稚子歌呼。
赫赫之家,万首俯趋。
独绳其私,以走江湖。
士争留公,蹈祸不栗⑥。
有危其辞,谒与俱出。
风俗之衰,骇正怡邪。
蹇蹇我初,人以疑嗟。
力行不回,慕者兴起。
儒先酋酋,以节相侈。
公之在贬,愈勇为忠。
稽前引古,谊不营躬。
外更三州⑩,施有余泽。
如洒河江,以灌寻尺。
宿赃自解,不以刑加。
猾盗涵仁,终老无邪。
讲艺弦歌,慕来千里。
沟川障泽,田桑有喜。
戎孽猘狂,敢我疆。
铸印刻符,公屏一方。
取将于伍,后常名显。
收士至佐,维邦之彦。
声之所加,虏不敢濒。
以其余威,走敌完邻。
昔也始至,疮痍满道。
药之养之,内外完好。
既其无为,饮酒笑歌。
百城晏眠,吏士委蛇。
上嘉曰材,以副枢密。
稽首辞让,至于六七。
遂参宰相⑯,釐我典常。
扶贤赞杰,乱冗除荒。
官更于朝,士变于乡。
百治具修,偷堕勉强。
彼阏不遂,归侍帝侧。
卒屏于外,身屯道塞。
谓宜耇老,尚有以为。
神乎孰忍,使至于斯。
盖公之才,犹不尽试。
肆其经纶,功孰与计?
自公之贵,厩库逾空。
和其色辞,傲讦以容。
化于妇妾,不靡珠玉。
翼翼公子,弊绨恶粟。
闵死怜穷,惟是之奢。
孤女以嫁,男成厥家。
敦堙于深,孰锲乎厚?其传其详,以法永久。
硕人今亡,邦国之忧。
矧鄙不肖,辱公知尤。
承凶万里,不往而留。
涕哭驰辞,以赞醪羞!
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明肃之,身危志殖。
瑶华失位③,又随以斥。
治功亟闻,尹帝之都。
闭奸兴良,稚子歌呼。
赫赫之家,万首俯趋。
独绳其私,以走江湖。
士争留公,蹈祸不栗⑥。
有危其辞,谒与俱出。
风俗之衰,骇正怡邪。
蹇蹇我初,人以疑嗟。
力行不回,慕者兴起。
儒先酋酋,以节相侈。
公之在贬,愈勇为忠。
稽前引古,谊不营躬。
外更三州⑩,施有余泽。
如洒河江,以灌寻尺。
宿赃自解,不以刑加。
猾盗涵仁,终老无邪。
讲艺弦歌,慕来千里。
沟川障泽,田桑有喜。
戎孽猘狂,敢我疆。
铸印刻符,公屏一方。
取将于伍,后常名显。
收士至佐,维邦之彦。
声之所加,虏不敢濒。
以其余威,走敌完邻。
昔也始至,疮痍满道。
药之养之,内外完好。
既其无为,饮酒笑歌。
百城晏眠,吏士委蛇。
上嘉曰材,以副枢密。
稽首辞让,至于六七。
遂参宰相⑯,釐我典常。
扶贤赞杰,乱冗除荒。
官更于朝,士变于乡。
百治具修,偷堕勉强。
彼阏不遂,归侍帝侧。
卒屏于外,身屯道塞。
谓宜耇老,尚有以为。
神乎孰忍,使至于斯。
盖公之才,犹不尽试。
肆其经纶,功孰与计?
自公之贵,厩库逾空。
和其色辞,傲讦以容。
化于妇妾,不靡珠玉。
翼翼公子,弊绨恶粟。
闵死怜穷,惟是之奢。
孤女以嫁,男成厥家。
敦堙于深,孰锲乎厚?其传其详,以法永久。
硕人今亡,邦国之忧。
矧鄙不肖,辱公知尤。
承凶万里,不往而留。
涕哭驰辞,以赞醪羞!
某啓:久以疾病不爲問,豈勝嚮往。
前書疑子固於讀經有所不暇,故語及之。
連得書,疑某所謂經者佛經也,而教之以佛經之亂俗。
某但言讀經,則何以別於中國聖人之經?子固讀吾書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於讀經有所不暇也。
然世之不見全經久矣,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
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②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爲能知其大體而無疑。
蓋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
揚雄④雖爲不好非聖人之書,然於《墨》、《晏》、《鄒》、《莊》、《申》、《韓》,亦何所不讀。
彼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
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
子固視吾所知,爲尚可以異學亂之者乎?非知我也。
方今亂俗不在於佛,乃在於學士大夫沉沒利慾,以言相尚,不知自治而已。
子固以爲如何?
苦寒,比日侍奉萬福,自愛。
前書疑子固於讀經有所不暇,故語及之。
連得書,疑某所謂經者佛經也,而教之以佛經之亂俗。
某但言讀經,則何以別於中國聖人之經?子固讀吾書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於讀經有所不暇也。
然世之不見全經久矣,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
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②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爲能知其大體而無疑。
蓋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
揚雄④雖爲不好非聖人之書,然於《墨》、《晏》、《鄒》、《莊》、《申》、《韓》,亦何所不讀。
彼致其知而後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
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
子固視吾所知,爲尚可以異學亂之者乎?非知我也。
方今亂俗不在於佛,乃在於學士大夫沉沒利慾,以言相尚,不知自治而已。
子固以爲如何?
苦寒,比日侍奉萬福,自愛。
運判閣下:比奉書,即蒙寵答,以感以怍。
且承訪以所聞,何閣下逮下之周也!嘗以謂方今之所以窮空,不獨費出之無節,又失所以生財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資之國,富其國者資之天下,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
蓋爲家者,不爲其子生財,有父之嚴而子富焉,則何求而不得?今闔門而與其子市,而門之外莫入焉,雖盡得子之財,猶不富也。
蓋近世之言利雖善矣,皆有國者資天下之術耳,直相市於門之內而已,此其所以困與?在閣下之明,宜已盡知,當患不得爲耳。
不得爲,則尚何賴於不肖者之言耶?
今歲東南饑饉如此,汴水又絕,其經畫固勞心。
私竊度之,京師兵食宜窘,薪芻百穀之價亦必踊。
以謂宜料畿兵之駑怯者就食諸郡,可以舒漕輓之急。
古人論天下之兵,以爲猶人之血脈,不及則枯,聚則疽,分使就食,亦血脈流通之勢也。
倘可上聞行之否?
且承訪以所聞,何閣下逮下之周也!嘗以謂方今之所以窮空,不獨費出之無節,又失所以生財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資之國,富其國者資之天下,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
蓋爲家者,不爲其子生財,有父之嚴而子富焉,則何求而不得?今闔門而與其子市,而門之外莫入焉,雖盡得子之財,猶不富也。
蓋近世之言利雖善矣,皆有國者資天下之術耳,直相市於門之內而已,此其所以困與?在閣下之明,宜已盡知,當患不得爲耳。
不得爲,則尚何賴於不肖者之言耶?
今歲東南饑饉如此,汴水又絕,其經畫固勞心。
私竊度之,京師兵食宜窘,薪芻百穀之價亦必踊。
以謂宜料畿兵之駑怯者就食諸郡,可以舒漕輓之急。
古人論天下之兵,以爲猶人之血脈,不及則枯,聚則疽,分使就食,亦血脈流通之勢也。
倘可上聞行之否?
夫工人之爲業也,必先淬礪其器用,掄度其材幹,然後致力寡而用功得矣。
聖人之於國也,必先遴柬其賢能,練核其名實,然後任使逸而事以濟矣。
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務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於是哉?然其間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無焉,稱職者有之,謬舉者不能無焉。
必欲得人稱職,不失士,不謬舉,宜如漢左雄所議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爲得矣。
所謂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辭而已,必也通古今,習禮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張,然後施之職事,則以詳平政體,有大議論使以古今參之是也。
所謂諸生者,不獨取訓習句讀而已,必也習典禮,明制度,臣主威儀,時政沿襲,然後施之職事,則以緣飾治道,有大議論則以經術斷之是也。
以今準古,今之進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經學,古之儒生也。
然其策⑤進士,則但以章句聲病,苟尚文辭,類皆小能者爲之;策經學者,徒以記問爲能,不責大義,類皆蒙鄙者能之。
使通才之人或見贅於時,高世之士或見排於俗。
故屬文者至相戒曰:“涉獵可爲也,誣豔可尚也,於政事何爲哉?”守經者曰:“傳寫可爲也,誦習可勤也,於義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師長勖其門人,相爲浮豔之作,以追時好而取世資也。
何哉?其取捨好尚如此,所習不得不然也。
若此之類,而當擢之職位,歷之仕途,一旦國家有大議論,立辟雍、明堂,損益禮制,更著律令,決讞疑獄,彼惡能以詳平政體,緣飾治道,以古今參之,以經術斷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聖人之於國也,必先遴柬其賢能,練核其名實,然後任使逸而事以濟矣。
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務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於是哉?然其間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無焉,稱職者有之,謬舉者不能無焉。
必欲得人稱職,不失士,不謬舉,宜如漢左雄所議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爲得矣。
所謂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辭而已,必也通古今,習禮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張,然後施之職事,則以詳平政體,有大議論使以古今參之是也。
所謂諸生者,不獨取訓習句讀而已,必也習典禮,明制度,臣主威儀,時政沿襲,然後施之職事,則以緣飾治道,有大議論則以經術斷之是也。
以今準古,今之進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經學,古之儒生也。
然其策⑤進士,則但以章句聲病,苟尚文辭,類皆小能者爲之;策經學者,徒以記問爲能,不責大義,類皆蒙鄙者能之。
使通才之人或見贅於時,高世之士或見排於俗。
故屬文者至相戒曰:“涉獵可爲也,誣豔可尚也,於政事何爲哉?”守經者曰:“傳寫可爲也,誦習可勤也,於義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師長勖其門人,相爲浮豔之作,以追時好而取世資也。
何哉?其取捨好尚如此,所習不得不然也。
若此之類,而當擢之職位,歷之仕途,一旦國家有大議論,立辟雍、明堂,損益禮制,更著律令,決讞疑獄,彼惡能以詳平政體,緣飾治道,以古今參之,以經術斷之哉?是必唯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