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頓首。
知治行窘用不易。
僕行年五十,始知作活,大要是慳爾,而文以美名,謂之儉素。
然吾儕爲之,則不類俗人,真可謂淡而有味者。
又《詩》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口體之慾,何窮之有,每加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
此似鄙俗,且出於不得已,然自謂長策,不敢獨用,故獻之左右。
住京師,尤宜用此策也。
一笑!一笑!
——《蘇軾文集》
臨皋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問範子豐新第園池,與此孰勝?所不如者,上無兩稅及助役錢耳。
——《蘇軾文集》
某啓:僕居東坡,作陂種稻。
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
昨日一牛病幾死,牛醫不識其狀,而老妻識之,曰:“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
”用其言而效。
勿謂僕謫居之後,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猶解接黑牡丹也。
言此發公千里一笑。
——《蘇東坡全集》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蘇軾文集》
昔時與可墨竹,見精縑良紙,輒憤筆揮灑,不能自已,坐客爭奪持去,與可亦不甚惜。
後來見人設置筆硯,即逡巡避去,人就求索,至終歲不可得。
或問其故,與可曰:“吾乃者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所遣之,故一發於墨竹,是病也。
今吾病良已,可若何?”然以餘觀之,與可之病,亦未得爲已也,獨不容有不發乎?餘將伺其發而掩取之。
彼方以爲病,而吾又利其病,是吾亦病也。
熙寧庚戌七月二十一日,子瞻。
——《蘇軾文集》
與可所至,詩在口,竹在手。
來京師不及歲,請郡還鄉,而詩與竹皆西矣。
一日不見,使人思之。
其面目嚴冷,可使靜險躁,厚鄙薄。
今相去數千裏,其詩可求,其竹可乞,其所以靜、厚者不可致,此餘所以見竹而嘆也。
——《東坡題跋》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詩曰:“藍溪白石出,玉川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此摩詰之詩。
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補摩詰之遺。
——《東坡題跋》
將至曲江,船上灘欹側,撐者百指,篙聲石聲犖然。
四顧皆濤瀨,士無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變亦多矣,置筆而起,終不能一事,孰與且作字乎。
——《東坡題跋》
僕醉後輒作草書十數行,覺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也。
——《東坡題跋》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7.69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