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若适士大夫意,则工书人不能用;若便于工书者,则虽士大夫亦罕售矣。
屠龙不如履豨,岂独笔哉!君谟所谓“艺亦工而人益困”,非虚语也。
吴政已亡,其子说颇得家法。
——《东坡全集》
《晋·方技传》有幸灵者,父母使守稻,牛食之,灵见而不驱。
牛去,乃理其残乱者。
父母怒之,灵曰:“物各欲得食,牛方食,奈何驱之?”父母愈怒,曰:“即如此,何用理乱者为?”灵曰:“此稻又欲得生。
”此言有理,灵故有道者也。
吕猗母皇得瘘痹病十余年,灵疗之。
去皇数步,坐瞑目,寂然有顷,曰:“扶夫人起。
”猗曰:“老人得病十有余年,岂可卒令起耶?”灵曰:“但试扶起。
”令两人扶起,两人夹扶而立。
少顷去扶者,遂能行。
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
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谓之“布气”。
吾中子迨,少羸,多疾。
若之相对坐为布气,迨闻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
若之盖尝遇得道异人于华岳下云。
——《苏轼文集》
石塔来别居士。
居士云:“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
”塔起立云:“遮个是砖浮图耶?”居士云:“有缝。
”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坡首肯之。
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苏轼文集》
岭南人,当有愧于竹。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苏轼文集》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苏轼文集》
某启。
去岁僧舍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
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健。
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
襁褓泡幻,不须深留恋也。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
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
故人知之,免忧。
乍热,万万自爱。
不宣。
——《苏轼文集》
某启。
专人远来,辱手书,并示近诗,如获一笑之乐,数日慰喜忘味也。
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住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便吃,便过一生也得。
其余,瘴疠病人。
——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
但苦无医药。
——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参寥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
故人相知者,即以此语之,余人不足与道也。
未会合间,千万为道自爱。
——《苏轼文集》
某顿首。
知治行窘用不易。
仆行年五十,始知作活,大要是悭尔,而文以美名,谓之俭素。
然吾侪为之,则不类俗人,真可谓淡而有味者。
又《诗》云:“不戢不难,受福不那。
”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此似鄙俗,且出于不得已,然自谓长策,不敢独用,故献之左右。
住京师,尤宜用此策也。
一笑!一笑!
——《苏轼文集》
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问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苏轼文集》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5.07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