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
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轼寓居粗遣。
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
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
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
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
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
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
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
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
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轼寓居粗遣。
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
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
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
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
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
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
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
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
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某学未成而仕,仕又不能俯仰以赴时事之会;居非其好,任非其事,又不能远引以避小人之谤谗。
此其所以为不肖而得罪于君子者,而足下之所知也。
往者,足下遽不弃绝,手书勤勤,尚告以其所不及,幸甚,幸甚。
顾私心尚有欲言,未知可否,试尝言之。
某尝以谓古者至治之世,然后备礼而致刑。
不备礼之世,非无礼也,有所不备耳;不致刑之世,非无刑也,有所不致耳。
故某于江东,得吏之大罪有所不治,而治其小罪。
不知者以谓好伺人之小过以为明,知者又以为不果于除恶,而使恶者反资此以为言。
某乃异于此,以为方今之理势,未可以致刑。
致刑则刑重矣,而所治者少,不致刑则刑轻矣,而所治者多,理势固然也。
一路数千里之间,吏方苟简自然,狃于养交取容之俗,而吾之治者五人,小者罚金,大者才绌一官,而岂足以为多乎?工尹商阳非嗜杀人者,犹杀三人而止,以为不如是不足以反命。
某之事,不幸而类此。
若夫为此纷纷,而无与于道之废兴,则既亦知之矣。
抑所谓君子之仕行其义者,窃有意焉。
足下以为如何?
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顾吾心未尝为之变,则吾之所存,固无以媚斯世,而不能合乎流俗也。
及吾朋友亦以为言,然后怵然自疑,且有自悔之心。
徐自反念,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
今家异道,人殊德,又以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则吾友庸讵非得于人之异论、变事实之传,而后疑我之言乎?况足下知我深,爱我厚,吾之所以日夜向往而不忘者,安得不尝试言吾之所自为,以冀足下之察我乎?使吾自为如此,而可以无罪,固大善,即足下尚有以告我,使释然知其所以为罪,虽吾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
幸留意以报我,无忽。
此其所以为不肖而得罪于君子者,而足下之所知也。
往者,足下遽不弃绝,手书勤勤,尚告以其所不及,幸甚,幸甚。
顾私心尚有欲言,未知可否,试尝言之。
某尝以谓古者至治之世,然后备礼而致刑。
不备礼之世,非无礼也,有所不备耳;不致刑之世,非无刑也,有所不致耳。
故某于江东,得吏之大罪有所不治,而治其小罪。
不知者以谓好伺人之小过以为明,知者又以为不果于除恶,而使恶者反资此以为言。
某乃异于此,以为方今之理势,未可以致刑。
致刑则刑重矣,而所治者少,不致刑则刑轻矣,而所治者多,理势固然也。
一路数千里之间,吏方苟简自然,狃于养交取容之俗,而吾之治者五人,小者罚金,大者才绌一官,而岂足以为多乎?工尹商阳非嗜杀人者,犹杀三人而止,以为不如是不足以反命。
某之事,不幸而类此。
若夫为此纷纷,而无与于道之废兴,则既亦知之矣。
抑所谓君子之仕行其义者,窃有意焉。
足下以为如何?
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顾吾心未尝为之变,则吾之所存,固无以媚斯世,而不能合乎流俗也。
及吾朋友亦以为言,然后怵然自疑,且有自悔之心。
徐自反念,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
今家异道,人殊德,又以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则吾友庸讵非得于人之异论、变事实之传,而后疑我之言乎?况足下知我深,爱我厚,吾之所以日夜向往而不忘者,安得不尝试言吾之所自为,以冀足下之察我乎?使吾自为如此,而可以无罪,固大善,即足下尚有以告我,使释然知其所以为罪,虽吾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
幸留意以报我,无忽。
某拘于此,郁郁不乐,日夜望深甫之来,以豁吾心。
而得书,乃不知所冀,况自京师去颍良不远,深甫家事,会当有暇时,岂宜爱数日之劳而不一顾我乎?朋友道丧久矣,此吾于深甫不能无望也。
向说天民与深甫不同。
虽蒙丁宁相教,意尚未能与深甫相合也。
深甫曰:“事君者,以容于吾君为悦;安社稷者,以安吾之社稷为悦;天民者,以行之天下而泽被于民为达。
三者,皆执其志之所殖而成善者也,而未及乎知命,大人则知命矣。
”
某则以谓善者,所以继道而行之可善者也。
孔子曰:“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又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之所谓善者如此,则以容于吾君为悦者,未可谓能成善者也,亦曰容而已矣。
以容于吾君为悦者,则以不容为戚;安吾社稷为悦,则以不安为戚。
吾身之不容,与社稷之不安,亦有命也,而以为吾戚,此乃所谓不知命也。
夫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彼非以达可行于天下为悦者也,则其穷而不行也,岂以为戚哉?视吾之穷达而无悦戚于吾心,不知命者,其何能如此?且深甫谓以民系天者,明其性命莫不禀于天也。
有匹夫求达其志于天下,以养全其类,是能顺天者,敢取其号亦曰天民,安有能顺天而不知命者乎?
深甫曰:“安有能视天以去就,而德顾贬于大人者乎?”
某则以谓古之能视天以去就,其德贬于大人者有矣,即深甫所谓管仲是也。
管仲,不能正己者也,然而至于不死子纠而从小白,其去就可谓知天矣。
天之意故常甚重其民,故孔子善其去就,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此乃吾所谓德不如大人,而尚能视天以去就者。
深甫曰:“正己以事君者,其道足以致容而已。
不容,则命也,何悦于吾心哉?正己而安社稷者,其道足以致安而已。
不安,则命也,何悦于吾心哉?正己以正天下者,其道足以行天下而已。
不行,则命也,何穷达于吾心哉?”
某则以谓大人之穷达,能无悦戚于吾心,不能毋欲达。
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
”又曰:“何为不豫哉?然而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
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夫孟子可谓大人矣,而其言如此,然则所谓无穷达于吾心者,殆非也,亦曰无悦戚而已矣。
深甫曰:“惟其正己而不期于正物,是以使万物之正焉。
”
某以谓期于正己而不期于正物,而使万物自正焉,是无治人之道也。
无治人之道者,是老、庄之为也。
所谓大人者,岂老、庄之为哉?正己不期于正物者,非也;正己而期于正物者,亦非也。
正己
而得书,乃不知所冀,况自京师去颍良不远,深甫家事,会当有暇时,岂宜爱数日之劳而不一顾我乎?朋友道丧久矣,此吾于深甫不能无望也。
向说天民与深甫不同。
虽蒙丁宁相教,意尚未能与深甫相合也。
深甫曰:“事君者,以容于吾君为悦;安社稷者,以安吾之社稷为悦;天民者,以行之天下而泽被于民为达。
三者,皆执其志之所殖而成善者也,而未及乎知命,大人则知命矣。
”
某则以谓善者,所以继道而行之可善者也。
孔子曰:“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又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之所谓善者如此,则以容于吾君为悦者,未可谓能成善者也,亦曰容而已矣。
以容于吾君为悦者,则以不容为戚;安吾社稷为悦,则以不安为戚。
吾身之不容,与社稷之不安,亦有命也,而以为吾戚,此乃所谓不知命也。
夫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彼非以达可行于天下为悦者也,则其穷而不行也,岂以为戚哉?视吾之穷达而无悦戚于吾心,不知命者,其何能如此?且深甫谓以民系天者,明其性命莫不禀于天也。
有匹夫求达其志于天下,以养全其类,是能顺天者,敢取其号亦曰天民,安有能顺天而不知命者乎?
深甫曰:“安有能视天以去就,而德顾贬于大人者乎?”
某则以谓古之能视天以去就,其德贬于大人者有矣,即深甫所谓管仲是也。
管仲,不能正己者也,然而至于不死子纠而从小白,其去就可谓知天矣。
天之意故常甚重其民,故孔子善其去就,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此乃吾所谓德不如大人,而尚能视天以去就者。
深甫曰:“正己以事君者,其道足以致容而已。
不容,则命也,何悦于吾心哉?正己而安社稷者,其道足以致安而已。
不安,则命也,何悦于吾心哉?正己以正天下者,其道足以行天下而已。
不行,则命也,何穷达于吾心哉?”
某则以谓大人之穷达,能无悦戚于吾心,不能毋欲达。
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
”又曰:“何为不豫哉?然而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
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夫孟子可谓大人矣,而其言如此,然则所谓无穷达于吾心者,殆非也,亦曰无悦戚而已矣。
深甫曰:“惟其正己而不期于正物,是以使万物之正焉。
”
某以谓期于正己而不期于正物,而使万物自正焉,是无治人之道也。
无治人之道者,是老、庄之为也。
所谓大人者,岂老、庄之为哉?正己不期于正物者,非也;正己而期于正物者,亦非也。
正己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隋乱,诡为道士。
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
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
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
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
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
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
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此其异也。
”帝曰:“善。
”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
十年,为侍中。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
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
多病,辞职,帝不肯。
征恳请,数却愈牢。
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十七年,疾甚。
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
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隋乱,诡为道士。
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
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
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
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
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
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
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此其异也。
”帝曰:“善。
”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
十年,为侍中。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
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
多病,辞职,帝不肯。
征恳请,数却愈牢。
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十七年,疾甚。
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
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
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
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
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
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
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
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
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
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
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
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
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
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
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
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
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
盖欲其思而得之也。
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
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
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
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
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
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
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
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
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
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
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
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
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
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
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
盖欲其思而得之也。
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
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
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
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
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
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
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
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矣。
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
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幸甚幸甚。
修白。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
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
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
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
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
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
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
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矣。
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
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幸甚幸甚。
修白。
洵启:昨出京仓惶,遂不得一别。
去后数日,始知悔恨。
盖一时间变出不意,遂扰乱如此,怏怅怏怅。
不审日来尊履何似?二子轼、辙竟不免丁忧。
今已到家月余,幸且存活。
洵道途奔波,老病侵陵,成一翁矣。
自思平生羁蹇不遇,年近五十,始识阁下。
倾盖晤语,便若平生。
非徒欲援之于贫贱之中,乃与切磨议论,共为不朽之计。
而事未及成,辄闻此变。
孟轲有云:“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岂信然邪?洵离家时,无壮子弟守舍,归来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
今且谢绝过従,杜门不出,亦稍稍取旧书读之。
时有所怀,辄欲就阁下评议。
忽惊相去已四千里,思欲跂首望见君子之门庭不可得也。
所示范公碑文,议及申公事节,最为深厚。
近试以语人,果无有晓者。
每念及此,郁郁不乐。
阁下虽贤俊满门,足以啸歌俯仰,终日不闷,然至于不言而心相谕者,阁下于谁取之?自蜀至秦,山行一月,自秦至京师,又沙行数千里。
非有名利之所驱与凡事之不得已者,孰为来哉?洵老矣,恐不能复东。
阁下当时赐音问,以慰孤耿。
病中无聊,深愧疏略,惟千万珍重。
去后数日,始知悔恨。
盖一时间变出不意,遂扰乱如此,怏怅怏怅。
不审日来尊履何似?二子轼、辙竟不免丁忧。
今已到家月余,幸且存活。
洵道途奔波,老病侵陵,成一翁矣。
自思平生羁蹇不遇,年近五十,始识阁下。
倾盖晤语,便若平生。
非徒欲援之于贫贱之中,乃与切磨议论,共为不朽之计。
而事未及成,辄闻此变。
孟轲有云:“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岂信然邪?洵离家时,无壮子弟守舍,归来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
今且谢绝过従,杜门不出,亦稍稍取旧书读之。
时有所怀,辄欲就阁下评议。
忽惊相去已四千里,思欲跂首望见君子之门庭不可得也。
所示范公碑文,议及申公事节,最为深厚。
近试以语人,果无有晓者。
每念及此,郁郁不乐。
阁下虽贤俊满门,足以啸歌俯仰,终日不闷,然至于不言而心相谕者,阁下于谁取之?自蜀至秦,山行一月,自秦至京师,又沙行数千里。
非有名利之所驱与凡事之不得已者,孰为来哉?洵老矣,恐不能复东。
阁下当时赐音问,以慰孤耿。
病中无聊,深愧疏略,惟千万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