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乾宁四年,岁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史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镠,朕闻铭邓骘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
则知襃德策勋,古今一致。
顷者董昌僣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
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
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
拯於粤於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馀杭成金汤之固,政有经矣。
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
虽锺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显功,抑有异数。
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辞,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则知襃德策勋,古今一致。
顷者董昌僣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
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
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
拯於粤於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馀杭成金汤之固,政有经矣。
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
虽锺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显功,抑有异数。
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辞,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臣某言:贼泚逋诛,尚穴宫禁。
陛下思念宗庙,痛伤黎元,仁孝交感,至於愤激,猥以急务,下询微臣。
臣虽鄙懦,尊慕仁义,荷陛下知巳之遇,感陛下思理之诚,愚衷所怀,承问辄发。
不以浅深自揆,不以喜怒上虞,诚缺於周防承顺之规,是亦忠於陛下一至之分也。
前奉诏问,寻具上陈,请延群臣,稍与亲接,广谘访之路,开谏诤之门,通壅郁之情,宏采拔之道。
自献答奏,迨兹弥旬,不闻施行,不赐酬诘,未审宸旨,以为何如?昧於忖量,但务竭尽,恐由辞理蹇拙,不能畅达事情,慺慺血诚,敢愿披沥,频烦黩冒,岂不惭惶,盖犬马感恩思效之心,卷卷而不能自止者也,
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
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
是则时之否泰,事之损益,万化所系,必因人情。
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损益生。
通天下之情者,莫智於圣人,尽圣人之心者,莫深於《易》象。
其别卦也,乾下坤上则曰泰,坤下乾上则曰否;其取象也,损上益下则曰益,损下益上则为损。
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臣。
天在下而地处上,於位乖矣,而反谓之泰者,上下交故也。
君在上而臣处下,於义顺矣,而反谓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
气不交则庶物不育,情不交则万邦不和。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然後岁功成;君泽下流,臣诚上达,然後理道立。
损益之义,亦犹是焉。
上约巳而裕於人,人必悦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诸巳,人必怨而叛上矣,岂不谓之损乎!然则上下交而泰,不交而否,自损者人益,自益者人损,情之得失,岂容易哉。
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舟即君道,水即人情。
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
是以古先圣王之居人上也,必以其心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
乃至”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夫几者,事之微也,以圣人之德,天子之尊,且犹慎事之微,乃至一日万虑,岂不以居上接下,惧失其情欤!《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微则万几之虑,不得不精也;危则覆舟之戒,不得不畏也。
夫揆物以意,宣意以言,言或是非,莫若考於有迹,迹或成败,莫若验於已行。
自昔王业盛衰君道得失,史册尽在,粲然可徵。
与众同欲靡不兴,违众自用靡不废,从善纳谏靡不固,远贤耻过靡不危。
故《诗》、《书》称尧德,则曰:”稽於众,舍巳从人。
”数舜之功,则曰:”明四目,达四聪。
”言务同欲也。
序禹之所由兴,则曰:”益赞於禹”,”禹拜昌言”。
述汤之所以王,则曰:”用人惟已,改过不吝。
”言
陛下思念宗庙,痛伤黎元,仁孝交感,至於愤激,猥以急务,下询微臣。
臣虽鄙懦,尊慕仁义,荷陛下知巳之遇,感陛下思理之诚,愚衷所怀,承问辄发。
不以浅深自揆,不以喜怒上虞,诚缺於周防承顺之规,是亦忠於陛下一至之分也。
前奉诏问,寻具上陈,请延群臣,稍与亲接,广谘访之路,开谏诤之门,通壅郁之情,宏采拔之道。
自献答奏,迨兹弥旬,不闻施行,不赐酬诘,未审宸旨,以为何如?昧於忖量,但务竭尽,恐由辞理蹇拙,不能畅达事情,慺慺血诚,敢愿披沥,频烦黩冒,岂不惭惶,盖犬马感恩思效之心,卷卷而不能自止者也,
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
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
是则时之否泰,事之损益,万化所系,必因人情。
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损益生。
通天下之情者,莫智於圣人,尽圣人之心者,莫深於《易》象。
其别卦也,乾下坤上则曰泰,坤下乾上则曰否;其取象也,损上益下则曰益,损下益上则为损。
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臣。
天在下而地处上,於位乖矣,而反谓之泰者,上下交故也。
君在上而臣处下,於义顺矣,而反谓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
气不交则庶物不育,情不交则万邦不和。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然後岁功成;君泽下流,臣诚上达,然後理道立。
损益之义,亦犹是焉。
上约巳而裕於人,人必悦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诸巳,人必怨而叛上矣,岂不谓之损乎!然则上下交而泰,不交而否,自损者人益,自益者人损,情之得失,岂容易哉。
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舟即君道,水即人情。
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
是以古先圣王之居人上也,必以其心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
乃至”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夫几者,事之微也,以圣人之德,天子之尊,且犹慎事之微,乃至一日万虑,岂不以居上接下,惧失其情欤!《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微则万几之虑,不得不精也;危则覆舟之戒,不得不畏也。
夫揆物以意,宣意以言,言或是非,莫若考於有迹,迹或成败,莫若验於已行。
自昔王业盛衰君道得失,史册尽在,粲然可徵。
与众同欲靡不兴,违众自用靡不废,从善纳谏靡不固,远贤耻过靡不危。
故《诗》、《书》称尧德,则曰:”稽於众,舍巳从人。
”数舜之功,则曰:”明四目,达四聪。
”言务同欲也。
序禹之所由兴,则曰:”益赞於禹”,”禹拜昌言”。
述汤之所以王,则曰:”用人惟已,改过不吝。
”言
盖闻天地作极,不能迁否泰之期;川岳荐灵,不能改穷通之数。
岂非圣贤同业,存乎我者所谓才;荣辱异流,牵乎彼者所谓命?是以龙骧凤峙,伊周成翊赞之功;含糗羹藜,颜冉困栖迟之病。
或先号而後笑,或始吉而终凶。
事不可量,功未必定。
则知洪涛未接,长鲸多陆死之忧;层风未翔,大鹏有?倾之势。
池酋井鲋,亦将鼓鳞而轻之;田鸠野,亦将骞翮而侮之,及其衡溟渤,接扶摇,吹波则江汉倒流,腾气则虹霓掩彩,摩赤岸,负苍天,然後知其力焉。
吁,韩信之无津也,昌亭之一饿夫耳;马卿之失路也。
临邛之一食客耳。
武不足以服众,文不足以动时,长剑屈於无知,洪笔沦於不用。
洎乎雄图蹑运,至尊纳背水之谋;丽藻朝,天子尝凌?之作。
威加海岳,声振廊庙。
彼淮阴之侠少,成都之遗老也,又焉能知远近哉?是以鉴物於肇不於成,赏士於穷不於达。
是知卞和之得玉也,精存於岸谷之间;张华之得剑也,气发於星辰之际。
夫岂琢磨成器,然後知其宝;断为能,然後知其用哉?
仰惟乡耆等,并玉山高族,金堤胜侣,列子弟於千城,耀衣冠於百代。
或以风?去国,公孙跃马之年;钟鼎从王,诸葛攀龙之日。
门庭相接,雕薨将绮栋连陈;机杼相和,凤镊将虬梭交响。
金浆玉馔,食客三千;绿帻青裳,家僮数百。
冲襟涉识,人多江汉之灵;丽藻华文,代有?渊之气。
北斋开敞,南馆虚闲,诗酒同归,琴书合契。
忘机得意,耻嵇阮之交疏;虚席延宾,恨原尝之客少,实烟霞之薮泽,风月之津梁者乎?刘仲文之远识,不以乾没诣梁城;闵仲叔之高风,不以口腹累安邑。
虽共已没,生气犹存,况乎属宇宙之明,当天下之泰,不能俯拾青紫,高视绅?攀北极而谒帝王,入南宫而取卿相。
胁肩侧足,求哀锺釜之间;低首俯眉,取济斗升之未。
嗟乎!诚下官所以仰天汉而郁拂,临江山而慷慨者也。
但时可以未遇,道可以未行,志愿可以未成,功业可以未就。
古之才足以辅王业,蹑迹屠钓之门;功可以济巨川,藏身版筑之下。
百里奚之负贩,陈汤之丐贷,而况於庸者哉?此仆所以骏奔於顾盼之馀,自致於恩光之末也。
且夫精诚所感,尚动神明;意气相交,岂惭车马?倘能投心季子,遥存素之恩;援手应侯,先立绨袍之赠。
岂人之情也,无报乎?方今白藏绍序,朱律谢期。
天高而林野疏,候肃而江山静。
轻蝉送夏,惊晚吹於风园;旅雁乘秋,动宵吟於露渚。
丝纩成於南亩,亢黍被於东阡。
时计有储,愿履多福。
下官薄游绵载,飘寓淹时,欢踬相仍,忧虞自积。
陟梁鸿之峻岳,何暇长谣?临阮籍之长途,惟知恸哭。
庶凭给
岂非圣贤同业,存乎我者所谓才;荣辱异流,牵乎彼者所谓命?是以龙骧凤峙,伊周成翊赞之功;含糗羹藜,颜冉困栖迟之病。
或先号而後笑,或始吉而终凶。
事不可量,功未必定。
则知洪涛未接,长鲸多陆死之忧;层风未翔,大鹏有?倾之势。
池酋井鲋,亦将鼓鳞而轻之;田鸠野,亦将骞翮而侮之,及其衡溟渤,接扶摇,吹波则江汉倒流,腾气则虹霓掩彩,摩赤岸,负苍天,然後知其力焉。
吁,韩信之无津也,昌亭之一饿夫耳;马卿之失路也。
临邛之一食客耳。
武不足以服众,文不足以动时,长剑屈於无知,洪笔沦於不用。
洎乎雄图蹑运,至尊纳背水之谋;丽藻朝,天子尝凌?之作。
威加海岳,声振廊庙。
彼淮阴之侠少,成都之遗老也,又焉能知远近哉?是以鉴物於肇不於成,赏士於穷不於达。
是知卞和之得玉也,精存於岸谷之间;张华之得剑也,气发於星辰之际。
夫岂琢磨成器,然後知其宝;断为能,然後知其用哉?
仰惟乡耆等,并玉山高族,金堤胜侣,列子弟於千城,耀衣冠於百代。
或以风?去国,公孙跃马之年;钟鼎从王,诸葛攀龙之日。
门庭相接,雕薨将绮栋连陈;机杼相和,凤镊将虬梭交响。
金浆玉馔,食客三千;绿帻青裳,家僮数百。
冲襟涉识,人多江汉之灵;丽藻华文,代有?渊之气。
北斋开敞,南馆虚闲,诗酒同归,琴书合契。
忘机得意,耻嵇阮之交疏;虚席延宾,恨原尝之客少,实烟霞之薮泽,风月之津梁者乎?刘仲文之远识,不以乾没诣梁城;闵仲叔之高风,不以口腹累安邑。
虽共已没,生气犹存,况乎属宇宙之明,当天下之泰,不能俯拾青紫,高视绅?攀北极而谒帝王,入南宫而取卿相。
胁肩侧足,求哀锺釜之间;低首俯眉,取济斗升之未。
嗟乎!诚下官所以仰天汉而郁拂,临江山而慷慨者也。
但时可以未遇,道可以未行,志愿可以未成,功业可以未就。
古之才足以辅王业,蹑迹屠钓之门;功可以济巨川,藏身版筑之下。
百里奚之负贩,陈汤之丐贷,而况於庸者哉?此仆所以骏奔於顾盼之馀,自致於恩光之末也。
且夫精诚所感,尚动神明;意气相交,岂惭车马?倘能投心季子,遥存素之恩;援手应侯,先立绨袍之赠。
岂人之情也,无报乎?方今白藏绍序,朱律谢期。
天高而林野疏,候肃而江山静。
轻蝉送夏,惊晚吹於风园;旅雁乘秋,动宵吟於露渚。
丝纩成於南亩,亢黍被於东阡。
时计有储,愿履多福。
下官薄游绵载,飘寓淹时,欢踬相仍,忧虞自积。
陟梁鸿之峻岳,何暇长谣?临阮籍之长途,惟知恸哭。
庶凭给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
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
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
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一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
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
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
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一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
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
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
”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
”则退。
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
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
谚数慢,必曰“丞”。
至以相訾謷。
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千人。
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
始至,喟曰:“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
”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
”则尽枿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
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
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
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鸣。
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哦其间。
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
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
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
”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
”则退。
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
官虽尊,力势反出主簿、尉下。
谚数慢,必曰“丞”。
至以相訾謷。
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千人。
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
始至,喟曰:“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
”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
”则尽枿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
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
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
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鸣。
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哦其间。
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
论曰: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
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
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
题于竹帛,则目之曰“书”。
文也者,其道焕焉。
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城阙、朝仪,人之文也。
字之与书,理亦归一。
因文为用,相须而成。
名言诸无,宰制群有。
何幽不贯,何远不经,可谓事简而应博。
范围宇宙,分别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殖,是以八荒籍矣。
纪纲人伦,显明政体。
君父尊严,而爱敬尽礼;长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
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
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世之贤达,莫不珍贵。
时有吏部苏侍郎晋、兵部王员外翰,俱朝端英秀,词场雄伯,谓仆曰:“文章虽久游心,翰墨近甚留意。
若此妙事,古来少有知者,今拟讨论之。
欲造《书赋》,兼与公作《书断》后序。
王僧虔虽有赋,王俭制其序,殊不足动人。
如陆平原《文赋》,实为名作,若不造其极境,无由伏后世人心。
若不知书之深意与文若为差别,虽未穷其精微,粗知其梗概。
公试为薄言之。
”仆答曰:“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
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王曰:“幸为言之。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可谓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
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然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草创立体,后其因循著名。
虽功用多而有声,终性情少而无象。
同乎糟粕,其味可知。
不由灵台,必乏神气。
其形悴者,其心不长。
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
有若贤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则可知,行不可见。
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
可以心契,非可言宣。
”别经旬月,后见乃有愧色。
云:“书道亦大玄妙,翰与苏侍郎初并轻忽之,以为赋不足言者,今始知其极难下语,不比于《文赋》。
书道尤广,虽沉思多日,言不尽意,竟不能成。
”仆谓之曰:“员外用心尚疏。
在万事皆有细微之理,而况乎书。
凡展臂曰寻,倍寻曰常,人间无不尽解。
若智者出乎寻常之外,入乎幽隐之间,追虚捕微,探奇掇妙,人纵思之,则尽不能解。
用心精粗之异,有过于是。
心若不有异照,口必不能异言,况有异能之事乎?请以此理推之。
”后见苏云:“近与王员外相见,知不足赋也。
说云引喻少语,不能尽会通之识,更共观张所商榷先贤书处,有见所品藻优劣,二人平章,遂能触类比兴,意且无限,言之无涯,古
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
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
题于竹帛,则目之曰“书”。
文也者,其道焕焉。
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城阙、朝仪,人之文也。
字之与书,理亦归一。
因文为用,相须而成。
名言诸无,宰制群有。
何幽不贯,何远不经,可谓事简而应博。
范围宇宙,分别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殖,是以八荒籍矣。
纪纲人伦,显明政体。
君父尊严,而爱敬尽礼;长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
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
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世之贤达,莫不珍贵。
时有吏部苏侍郎晋、兵部王员外翰,俱朝端英秀,词场雄伯,谓仆曰:“文章虽久游心,翰墨近甚留意。
若此妙事,古来少有知者,今拟讨论之。
欲造《书赋》,兼与公作《书断》后序。
王僧虔虽有赋,王俭制其序,殊不足动人。
如陆平原《文赋》,实为名作,若不造其极境,无由伏后世人心。
若不知书之深意与文若为差别,虽未穷其精微,粗知其梗概。
公试为薄言之。
”仆答曰:“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
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王曰:“幸为言之。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可谓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
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然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草创立体,后其因循著名。
虽功用多而有声,终性情少而无象。
同乎糟粕,其味可知。
不由灵台,必乏神气。
其形悴者,其心不长。
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
有若贤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则可知,行不可见。
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
可以心契,非可言宣。
”别经旬月,后见乃有愧色。
云:“书道亦大玄妙,翰与苏侍郎初并轻忽之,以为赋不足言者,今始知其极难下语,不比于《文赋》。
书道尤广,虽沉思多日,言不尽意,竟不能成。
”仆谓之曰:“员外用心尚疏。
在万事皆有细微之理,而况乎书。
凡展臂曰寻,倍寻曰常,人间无不尽解。
若智者出乎寻常之外,入乎幽隐之间,追虚捕微,探奇掇妙,人纵思之,则尽不能解。
用心精粗之异,有过于是。
心若不有异照,口必不能异言,况有异能之事乎?请以此理推之。
”后见苏云:“近与王员外相见,知不足赋也。
说云引喻少语,不能尽会通之识,更共观张所商榷先贤书处,有见所品藻优劣,二人平章,遂能触类比兴,意且无限,言之无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