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乾寧四年,歲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諮爾鎮海鎮東等軍節度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等使兼兩浙鹽鐵製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使持節潤越等州諸軍事兼潤越等州刺史上柱國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一百戶錢鏐,朕聞銘鄧騭之勳,言垂漢典;載孔悝之德,事美魯經。
則知襃德策勳,古今一致。
頃者董昌僣僞,爲昏鏡水,狂謀惡貫,渫染齊人。
而爾披攘兇渠,蕩定江表,忠以衛社稷,惠以福生靈。
其機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
拯於粵於塗炭之上,師無私焉;保餘杭成金湯之固,政有經矣。
志獎王室,績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
雖鍾繇刊五熟之釜,竇憲勒燕然之山,未足顯功,抑有異數。
是用錫其金版,申以誓辭,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克保富貴。
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承我信誓,往惟欽哉!宜付史館,頒示天下。
則知襃德策勳,古今一致。
頃者董昌僣僞,爲昏鏡水,狂謀惡貫,渫染齊人。
而爾披攘兇渠,蕩定江表,忠以衛社稷,惠以福生靈。
其機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
拯於粵於塗炭之上,師無私焉;保餘杭成金湯之固,政有經矣。
志獎王室,績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
雖鍾繇刊五熟之釜,竇憲勒燕然之山,未足顯功,抑有異數。
是用錫其金版,申以誓辭,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克保富貴。
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承我信誓,往惟欽哉!宜付史館,頒示天下。
臣某言:賊泚逋誅,尚穴宮禁。
陛下思念宗廟,痛傷黎元,仁孝交感,至於憤激,猥以急務,下詢微臣。
臣雖鄙懦,尊慕仁義,荷陛下知巳之遇,感陛下思理之誠,愚衷所懷,承問輒發。
不以淺深自揆,不以喜怒上虞,誠缺於周防承順之規,是亦忠於陛下一至之分也。
前奉詔問,尋具上陳,請延羣臣,稍與親接,廣諮訪之路,開諫諍之門,通壅鬱之情,宏採拔之道。
自獻答奏,迨茲彌旬,不聞施行,不賜酬詰,未審宸旨,以爲何如?昧於忖量,但務竭盡,恐由辭理蹇拙,不能暢達事情,慺慺血誠,敢願披瀝,頻煩黷冒,豈不慚惶,蓋犬馬感恩思效之心,卷卷而不能自止者也,
臣聞立國之本,在乎得衆,得衆之要,在乎見情。
故仲尼以謂人情者聖王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
是則時之否泰,事之損益,萬化所繫,必因人情。
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損益生。
通天下之情者,莫智於聖人,盡聖人之心者,莫深於《易》象。
其別卦也,乾下坤上則曰泰,坤下乾上則曰否;其取象也,損上益下則曰益,損下益上則爲損。
乾爲天爲君,坤爲地爲臣。
天在下而地處上,於位乖矣,而反謂之泰者,上下交故也。
君在上而臣處下,於義順矣,而反謂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
氣不交則庶物不育,情不交則萬邦不和。
天氣下降,地氣上騰,然後歲功成;君澤下流,臣誠上達,然後理道立。
損益之義,亦猶是焉。
上約巳而裕於人,人必悅而奉上矣,豈不謂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諸巳,人必怨而叛上矣,豈不謂之損乎!然則上下交而泰,不交而否,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情之得失,豈容易哉。
故喻君爲舟,喻人爲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舟即君道,水即人情。
舟順水之道乃浮,違則沒;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
是以古先聖王之居人上也,必以其心從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從其欲。
乃至”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夫幾者,事之微也,以聖人之德,天子之尊,且猶慎事之微,乃至一日萬慮,豈不以居上接下,懼失其情歟!《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微則萬幾之慮,不得不精也;危則覆舟之戒,不得不畏也。
夫揆物以意,宣意以言,言或是非,莫若考於有跡,跡或成敗,莫若驗於已行。
自昔王業盛衰君道得失,史冊盡在,粲然可徵。
與衆同欲靡不興,違衆自用靡不廢,從善納諫靡不固,遠賢恥過靡不危。
故《詩》、《書》稱堯德,則曰:”稽於衆,舍巳從人。
”數舜之功,則曰:”明四目,達四聰。
”言務同欲也。
序禹之所由興,則曰:”益贊於禹”,”禹拜昌言”。
述湯之所以王,則曰:”用人惟已,改過不吝。
”言
陛下思念宗廟,痛傷黎元,仁孝交感,至於憤激,猥以急務,下詢微臣。
臣雖鄙懦,尊慕仁義,荷陛下知巳之遇,感陛下思理之誠,愚衷所懷,承問輒發。
不以淺深自揆,不以喜怒上虞,誠缺於周防承順之規,是亦忠於陛下一至之分也。
前奉詔問,尋具上陳,請延羣臣,稍與親接,廣諮訪之路,開諫諍之門,通壅鬱之情,宏採拔之道。
自獻答奏,迨茲彌旬,不聞施行,不賜酬詰,未審宸旨,以爲何如?昧於忖量,但務竭盡,恐由辭理蹇拙,不能暢達事情,慺慺血誠,敢願披瀝,頻煩黷冒,豈不慚惶,蓋犬馬感恩思效之心,卷卷而不能自止者也,
臣聞立國之本,在乎得衆,得衆之要,在乎見情。
故仲尼以謂人情者聖王之田,言理道所由生也。
是則時之否泰,事之損益,萬化所繫,必因人情。
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損益生。
通天下之情者,莫智於聖人,盡聖人之心者,莫深於《易》象。
其別卦也,乾下坤上則曰泰,坤下乾上則曰否;其取象也,損上益下則曰益,損下益上則爲損。
乾爲天爲君,坤爲地爲臣。
天在下而地處上,於位乖矣,而反謂之泰者,上下交故也。
君在上而臣處下,於義順矣,而反謂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
氣不交則庶物不育,情不交則萬邦不和。
天氣下降,地氣上騰,然後歲功成;君澤下流,臣誠上達,然後理道立。
損益之義,亦猶是焉。
上約巳而裕於人,人必悅而奉上矣,豈不謂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諸巳,人必怨而叛上矣,豈不謂之損乎!然則上下交而泰,不交而否,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情之得失,豈容易哉。
故喻君爲舟,喻人爲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舟即君道,水即人情。
舟順水之道乃浮,違則沒;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
是以古先聖王之居人上也,必以其心從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從其欲。
乃至”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夫幾者,事之微也,以聖人之德,天子之尊,且猶慎事之微,乃至一日萬慮,豈不以居上接下,懼失其情歟!《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微則萬幾之慮,不得不精也;危則覆舟之戒,不得不畏也。
夫揆物以意,宣意以言,言或是非,莫若考於有跡,跡或成敗,莫若驗於已行。
自昔王業盛衰君道得失,史冊盡在,粲然可徵。
與衆同欲靡不興,違衆自用靡不廢,從善納諫靡不固,遠賢恥過靡不危。
故《詩》、《書》稱堯德,則曰:”稽於衆,舍巳從人。
”數舜之功,則曰:”明四目,達四聰。
”言務同欲也。
序禹之所由興,則曰:”益贊於禹”,”禹拜昌言”。
述湯之所以王,則曰:”用人惟已,改過不吝。
”言
蓋聞天地作極,不能遷否泰之期;川嶽薦靈,不能改窮通之數。
豈非聖賢同業,存乎我者所謂才;榮辱異流,牽乎彼者所謂命?是以龍驤鳳峙,伊周成翊贊之功;含糗羹藜,顏冉困棲遲之病。
或先號而後笑,或始吉而終兇。
事不可量,功未必定。
則知洪濤未接,長鯨多陸死之憂;層風未翔,大鵬有?傾之勢。
池酋井鮒,亦將鼓鱗而輕之;田鳩野,亦將騫翮而侮之,及其衡溟渤,接扶搖,吹波則江漢倒流,騰氣則虹霓掩彩,摩赤岸,負蒼天,然後知其力焉。
籲,韓信之無津也,昌亭之一餓夫耳;馬卿之失路也。
臨邛之一食客耳。
武不足以服衆,文不足以動時,長劍屈於無知,洪筆淪於不用。
洎乎雄圖躡運,至尊納背水之謀;麗藻朝,天子嘗凌?之作。
威加海嶽,聲振廊廟。
彼淮陰之俠少,成都之遺老也,又焉能知遠近哉?是以鑑物於肇不於成,賞士於窮不於達。
是知卞和之得玉也,精存於岸谷之間;張華之得劍也,氣發於星辰之際。
夫豈琢磨成器,然後知其寶;斷爲能,然後知其用哉?
仰惟鄉耆等,並玉山高族,金堤勝侶,列子弟於千城,耀衣冠於百代。
或以風?去國,公孫躍馬之年;鐘鼎從王,諸葛攀龍之日。
門庭相接,雕薨將綺棟連陳;機杼相和,鳳鑷將虯梭交響。
金漿玉饌,食客三千;綠幘青裳,家僮數百。
沖襟涉識,人多江漢之靈;麗藻華文,代有?淵之氣。
北齋開敞,南館虛閒,詩酒同歸,琴書合契。
忘機得意,恥嵇阮之交疏;虛席延賓,恨原嘗之客少,實煙霞之藪澤,風月之津樑者乎?劉仲文之遠識,不以乾沒詣樑城;閔仲叔之高風,不以口腹累安邑。
雖共已沒,生氣猶存,況乎屬宇宙之明,當天下之泰,不能俯拾青紫,高視紳?攀北極而謁帝王,入南宮而取卿相。
脅肩側足,求哀鍾釜之間;低首俯眉,取濟斗升之未。
嗟乎!誠下官所以仰天漢而鬱拂,臨江山而慷慨者也。
但時可以未遇,道可以未行,志願可以未成,功業可以未就。
古之才足以輔王業,躡跡屠釣之門;功可以濟巨川,藏身版築之下。
百里奚之負販,陳湯之丐貸,而況於庸者哉?此僕所以駿奔於顧盼之餘,自致於恩光之末也。
且夫精誠所感,尚動神明;意氣相交,豈慚車馬?倘能投心季子,遙存素之恩;援手應侯,先立綈袍之贈。
豈人之情也,無報乎?方今白藏紹序,朱律謝期。
天高而林野疏,候肅而江山靜。
輕蟬送夏,驚晚吹於風園;旅雁乘秋,動宵吟於露渚。
絲纊成於南畝,亢黍被於東阡。
時計有儲,願履多福。
下官薄遊綿載,飄寓淹時,歡躓相仍,憂虞自積。
陟梁鴻之峻嶽,何暇長謠?臨阮籍之長途,惟知慟哭。
庶憑給
豈非聖賢同業,存乎我者所謂才;榮辱異流,牽乎彼者所謂命?是以龍驤鳳峙,伊周成翊贊之功;含糗羹藜,顏冉困棲遲之病。
或先號而後笑,或始吉而終兇。
事不可量,功未必定。
則知洪濤未接,長鯨多陸死之憂;層風未翔,大鵬有?傾之勢。
池酋井鮒,亦將鼓鱗而輕之;田鳩野,亦將騫翮而侮之,及其衡溟渤,接扶搖,吹波則江漢倒流,騰氣則虹霓掩彩,摩赤岸,負蒼天,然後知其力焉。
籲,韓信之無津也,昌亭之一餓夫耳;馬卿之失路也。
臨邛之一食客耳。
武不足以服衆,文不足以動時,長劍屈於無知,洪筆淪於不用。
洎乎雄圖躡運,至尊納背水之謀;麗藻朝,天子嘗凌?之作。
威加海嶽,聲振廊廟。
彼淮陰之俠少,成都之遺老也,又焉能知遠近哉?是以鑑物於肇不於成,賞士於窮不於達。
是知卞和之得玉也,精存於岸谷之間;張華之得劍也,氣發於星辰之際。
夫豈琢磨成器,然後知其寶;斷爲能,然後知其用哉?
仰惟鄉耆等,並玉山高族,金堤勝侶,列子弟於千城,耀衣冠於百代。
或以風?去國,公孫躍馬之年;鐘鼎從王,諸葛攀龍之日。
門庭相接,雕薨將綺棟連陳;機杼相和,鳳鑷將虯梭交響。
金漿玉饌,食客三千;綠幘青裳,家僮數百。
沖襟涉識,人多江漢之靈;麗藻華文,代有?淵之氣。
北齋開敞,南館虛閒,詩酒同歸,琴書合契。
忘機得意,恥嵇阮之交疏;虛席延賓,恨原嘗之客少,實煙霞之藪澤,風月之津樑者乎?劉仲文之遠識,不以乾沒詣樑城;閔仲叔之高風,不以口腹累安邑。
雖共已沒,生氣猶存,況乎屬宇宙之明,當天下之泰,不能俯拾青紫,高視紳?攀北極而謁帝王,入南宮而取卿相。
脅肩側足,求哀鍾釜之間;低首俯眉,取濟斗升之未。
嗟乎!誠下官所以仰天漢而鬱拂,臨江山而慷慨者也。
但時可以未遇,道可以未行,志願可以未成,功業可以未就。
古之才足以輔王業,躡跡屠釣之門;功可以濟巨川,藏身版築之下。
百里奚之負販,陳湯之丐貸,而況於庸者哉?此僕所以駿奔於顧盼之餘,自致於恩光之末也。
且夫精誠所感,尚動神明;意氣相交,豈慚車馬?倘能投心季子,遙存素之恩;援手應侯,先立綈袍之贈。
豈人之情也,無報乎?方今白藏紹序,朱律謝期。
天高而林野疏,候肅而江山靜。
輕蟬送夏,驚晚吹於風園;旅雁乘秋,動宵吟於露渚。
絲纊成於南畝,亢黍被於東阡。
時計有儲,願履多福。
下官薄遊綿載,飄寓淹時,歡躓相仍,憂虞自積。
陟梁鴻之峻嶽,何暇長謠?臨阮籍之長途,惟知慟哭。
庶憑給
愈白,進士劉君足下:
辱箋,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賜,且愧其誠然,幸甚幸甚!
凡舉進士者,於先進之門,何所不往?先進之於後輩,苟見其至,寧可以不答其意邪?來者則接之,舉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獨有接後輩名,名之所存,謗之所歸也。
有來問者,不敢不以誠答。
或問:“爲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聖人。
”曰:“古聖賢人所爲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
”又問曰:“文宜易宜難?”必謹對曰:“無難易,惟其是爾。
”如是而已,非固開其爲此,而禁其爲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見者,人皆不注視也,及睹其異者,則共觀而言之。
夫文豈異於是乎?漢朝人莫不能爲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爲之最。
然則用功深者,其收名也遠。
若皆與世沉浮,不自樹立,雖不爲當時所怪,亦必無後世之傳也。
足下家中百物,皆賴而用也,然其所珍愛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於文,豈異於是乎?今後進之爲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聖賢人爲法者,雖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之徒出,必自於此,不自於循常之徒也一若聖人之道,不用文則已.用則必尚其能者。
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來,誰不爲文,然其存於今者,必其能者也。
顧常以此爲說耳。
愈於足下,忝同道而先進者,又常從遊於賢尊給事,既辱厚賜,又安得不進其所有以爲答也:足下以爲何如?愈白。
辱箋,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賜,且愧其誠然,幸甚幸甚!
凡舉進士者,於先進之門,何所不往?先進之於後輩,苟見其至,寧可以不答其意邪?來者則接之,舉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獨有接後輩名,名之所存,謗之所歸也。
有來問者,不敢不以誠答。
或問:“爲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聖人。
”曰:“古聖賢人所爲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
”又問曰:“文宜易宜難?”必謹對曰:“無難易,惟其是爾。
”如是而已,非固開其爲此,而禁其爲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見者,人皆不注視也,及睹其異者,則共觀而言之。
夫文豈異於是乎?漢朝人莫不能爲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爲之最。
然則用功深者,其收名也遠。
若皆與世沉浮,不自樹立,雖不爲當時所怪,亦必無後世之傳也。
足下家中百物,皆賴而用也,然其所珍愛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於文,豈異於是乎?今後進之爲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聖賢人爲法者,雖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之徒出,必自於此,不自於循常之徒也一若聖人之道,不用文則已.用則必尚其能者。
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來,誰不爲文,然其存於今者,必其能者也。
顧常以此爲說耳。
愈於足下,忝同道而先進者,又常從遊於賢尊給事,既辱厚賜,又安得不進其所有以爲答也:足下以爲何如?愈白。
丞之職所以貳令,於一邑無所不當問。
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
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文書行,吏抱成案詣丞,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鶩行以進,平立睨丞曰:“當署。
”丞涉筆佔位,署惟謹,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
”則退。
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
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
諺數慢,必曰“丞”。
至以相訾謷。
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貞元初,挾其能戰藝於京師,再進再屈千人。
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而爲丞茲邑。
始至,喟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
”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餘不負丞,而丞負餘。
”則盡枿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爲之。
丞廳故有記,壞漏污不可讀。
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悉書前任人名氏。
庭有老槐四行,南牆巨竹千梃,儼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鳴。
斯立痛掃溉,對樹二鬆,日哦其間。
有問者,輒對曰:“餘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誥韓愈記。
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
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文書行,吏抱成案詣丞,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鶩行以進,平立睨丞曰:“當署。
”丞涉筆佔位,署惟謹,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
”則退。
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
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
諺數慢,必曰“丞”。
至以相訾謷。
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貞元初,挾其能戰藝於京師,再進再屈千人。
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而爲丞茲邑。
始至,喟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
”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丞哉,丞哉!餘不負丞,而丞負餘。
”則盡枿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爲之。
丞廳故有記,壞漏污不可讀。
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悉書前任人名氏。
庭有老槐四行,南牆巨竹千梃,儼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鳴。
斯立痛掃溉,對樹二鬆,日哦其間。
有問者,輒對曰:“餘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誥韓愈記。
論曰:文字者總而爲言,若分而爲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
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
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爲“字”。
題於竹帛,則目之曰“書”。
文也者,其道煥焉。
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嶽、四瀆,地之文也;城闕、朝儀,人之文也。
字之與書,理亦歸一。
因文爲用,相須而成。
名言諸無,宰制羣有。
何幽不貫,何遠不經,可謂事簡而應博。
範圍宇宙,分別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殖,是以八荒籍矣。
紀綱人倫,顯明政體。
君父尊嚴,而愛敬盡禮;長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
闡典、墳之大猷,成國家之盛業者,莫近乎書。
其後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世之賢達,莫不珍貴。
時有吏部蘇侍郎晉、兵部王員外翰,俱朝端英秀,詞場雄伯,謂僕曰:“文章雖久遊心,翰墨近甚留意。
若此妙事,古來少有知者,今擬討論之。
欲造《書賦》,兼與公作《書斷》後序。
王僧虔雖有賦,王儉制其序,殊不足動人。
如陸平原《文賦》,實爲名作,若不造其極境,無由伏後世人心。
若不知書之深意與文若爲差別,雖未窮其精微,粗知其梗概。
公試爲薄言之。
”僕答曰:“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
若精意玄鑑,則物無遺照,何有不通?”王曰:“幸爲言之。
”僕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可謂簡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
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爲妙矣。
然須考其發意所由,從心者爲上,從眼者爲下。
先其草創立體,後其因循著名。
雖功用多而有聲,終性情少而無象。
同乎糟粕,其味可知。
不由靈臺,必乏神氣。
其形悴者,其心不長。
狀貌顯而易明,風神隱而難辨。
有若賢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則可知,行不可見。
自非冥心玄照,閉目深視,則識不盡矣。
可以心契,非可言宣。
”別經旬月,後見乃有愧色。
雲:“書道亦大玄妙,翰與蘇侍郎初並輕忽之,以爲賦不足言者,今始知其極難下語,不比於《文賦》。
書道尤廣,雖沉思多日,言不盡意,竟不能成。
”僕謂之曰:“員外用心尚疏。
在萬事皆有細微之理,而況乎書。
凡展臂曰尋,倍尋曰常,人間無不盡解。
若智者出乎尋常之外,入乎幽隱之間,追虛捕微,探奇掇妙,人縱思之,則盡不能解。
用心精粗之異,有過於是。
心若不有異照,口必不能異言,況有異能之事乎?請以此理推之。
”後見蘇雲:“近與王員外相見,知不足賦也。
說雲引喻少語,不能盡會通之識,更共觀張所商榷先賢書處,有見所品藻優劣,二人平章,遂能觸類比興,意且無限,言之無涯,古
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
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爲“字”。
題於竹帛,則目之曰“書”。
文也者,其道煥焉。
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嶽、四瀆,地之文也;城闕、朝儀,人之文也。
字之與書,理亦歸一。
因文爲用,相須而成。
名言諸無,宰制羣有。
何幽不貫,何遠不經,可謂事簡而應博。
範圍宇宙,分別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殖,是以八荒籍矣。
紀綱人倫,顯明政體。
君父尊嚴,而愛敬盡禮;長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
闡典、墳之大猷,成國家之盛業者,莫近乎書。
其後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世之賢達,莫不珍貴。
時有吏部蘇侍郎晉、兵部王員外翰,俱朝端英秀,詞場雄伯,謂僕曰:“文章雖久遊心,翰墨近甚留意。
若此妙事,古來少有知者,今擬討論之。
欲造《書賦》,兼與公作《書斷》後序。
王僧虔雖有賦,王儉制其序,殊不足動人。
如陸平原《文賦》,實爲名作,若不造其極境,無由伏後世人心。
若不知書之深意與文若爲差別,雖未窮其精微,粗知其梗概。
公試爲薄言之。
”僕答曰:“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
若精意玄鑑,則物無遺照,何有不通?”王曰:“幸爲言之。
”僕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可謂簡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
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爲妙矣。
然須考其發意所由,從心者爲上,從眼者爲下。
先其草創立體,後其因循著名。
雖功用多而有聲,終性情少而無象。
同乎糟粕,其味可知。
不由靈臺,必乏神氣。
其形悴者,其心不長。
狀貌顯而易明,風神隱而難辨。
有若賢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則可知,行不可見。
自非冥心玄照,閉目深視,則識不盡矣。
可以心契,非可言宣。
”別經旬月,後見乃有愧色。
雲:“書道亦大玄妙,翰與蘇侍郎初並輕忽之,以爲賦不足言者,今始知其極難下語,不比於《文賦》。
書道尤廣,雖沉思多日,言不盡意,竟不能成。
”僕謂之曰:“員外用心尚疏。
在萬事皆有細微之理,而況乎書。
凡展臂曰尋,倍尋曰常,人間無不盡解。
若智者出乎尋常之外,入乎幽隱之間,追虛捕微,探奇掇妙,人縱思之,則盡不能解。
用心精粗之異,有過於是。
心若不有異照,口必不能異言,況有異能之事乎?請以此理推之。
”後見蘇雲:“近與王員外相見,知不足賦也。
說雲引喻少語,不能盡會通之識,更共觀張所商榷先賢書處,有見所品藻優劣,二人平章,遂能觸類比興,意且無限,言之無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