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
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馀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圣贤影响,风云潜契。
高祖应箓,功臣命世。
起沛入秦,凭谋仗计。
纪勋书爵,河盟山誓。
萧曹轻重,绛灌权势。
咸就封国,或萌罪戾。
仁贤者祀,昏虐者替。
永监前修,良惭固蒂。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
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馀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圣贤影响,风云潜契。
高祖应箓,功臣命世。
起沛入秦,凭谋仗计。
纪勋书爵,河盟山誓。
萧曹轻重,绛灌权势。
咸就封国,或萌罪戾。
仁贤者祀,昏虐者替。
永监前修,良惭固蒂。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
至孝惠帝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籓守职,信矣。
故其泽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数人。
及孝惠讫孝景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
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
至孝惠帝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籓守职,信矣。
故其泽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数人。
及孝惠讫孝景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
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索隐述赞:高祖初起,啸命群雄。
天下未定,王我汉中。
三杰既得,六奇献功。
章邯已破,萧何筑宫。
周勃厚重,朱虚至忠。
陈平作相,条侯总戎。
丙魏立志,汤尧饰躬。
天汉之后,表述非功。
天下未定,王我汉中。
三杰既得,六奇献功。
章邯已破,萧何筑宫。
周勃厚重,朱虚至忠。
陈平作相,条侯总戎。
丙魏立志,汤尧饰躬。
天汉之后,表述非功。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
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
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
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于卫所居不合。
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
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
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籓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后。
”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
事在袁盎语中。
是后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
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
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
礼由人起。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
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
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
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
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于卫所居不合。
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
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
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籓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后。
”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
事在袁盎语中。
是后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馀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
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
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
礼由人起。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
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
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嘄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高。
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剌时,犹莫之化。
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并国于秦。
秦二世尤以为娱。
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
”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
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騄耳而后行远乎?”二世然之。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
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
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
世多有,故不论。
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
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
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中尉汲黯进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
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
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乐
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嘄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高。
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剌时,犹莫之化。
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并国于秦。
秦二世尤以为娱。
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
”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
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騄耳而后行远乎?”二世然之。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
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
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
世多有,故不论。
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
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
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中尉汲黯进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
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
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乐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
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桀,维万世之安。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
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桀,维万世之安。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襃有德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
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
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
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强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汉兴,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
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
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
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
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阸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
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为本。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襃有德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
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
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
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强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汉兴,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
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
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
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
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阸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
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为本。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
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
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
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
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秋?”
案:喾是黄帝曾孙,而契、弃是玄孙,故云也。
褚先生曰:“不然。
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夡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
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柰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余世至汤,王天下。
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
诗传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
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
子者兹;兹,益大也。
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者质,殷号也。
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
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
姜嫄以为无父,贱而□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
抱之山中,山者养之。
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
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
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
姬者,本也。
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
’孔子曰:‘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
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
大王命季历,明天瑞也。
太伯之吴,遂生源也。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
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
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
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
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
“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
曰:“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有福万世。
黄帝是也。
五政明则修礼义,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
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行道德岂可以忽秋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
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亦黄帝后世也。
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说也。
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
霍者,国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
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
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
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
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秋?”
案:喾是黄帝曾孙,而契、弃是玄孙,故云也。
褚先生曰:“不然。
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夡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
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柰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余世至汤,王天下。
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
诗传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
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
子者兹;兹,益大也。
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者质,殷号也。
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
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
姜嫄以为无父,贱而□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
抱之山中,山者养之。
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
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
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
姬者,本也。
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
’孔子曰:‘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
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
大王命季历,明天瑞也。
太伯之吴,遂生源也。
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
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
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
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
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
“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
曰:“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有福万世。
黄帝是也。
五政明则修礼义,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
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行道德岂可以忽秋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
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亦黄帝后世也。
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说也。
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
霍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