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五帝、三王,皆有所师。
曰:「是欲为人法也。」曰:精思亦可为人法,何必以学者?事难空知,贤圣之才能立也。
所谓神者,不学而知。
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以圣人学,知其非圣。
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
狌狌知往,鳱鹊知来,禀天之性,自然者也。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
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
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
然则著书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
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
夫通览者,世间比有;著文者,历世希然。
近世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其余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孝宣皇帝,武帝曾孙,戾太子孙也。
太子纳史良娣,生史皇孙。
皇孙纳王夫人,生宣帝,号曰皇曾孙。
生数月,遭巫蛊事,太子、良娣、皇孙、王夫人皆遇害。
语在《太子传》。
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
而邴吉为廷尉监,治巫蛊于郡邸,怜曾孙之亡辜,使女徒复作淮阳赵征卿、渭城胡组更乳养,私给衣食,视遇甚有恩。
巫蛊事连岁不决。
至后元二年,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狱系者,轻、重皆杀之。
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曾孙赖吉得全。
因遭大赦,吉乃载曾孙送祖母史良娣家。
语在吉及外戚《传》。
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
时掖庭令张贺尝事戾太子,思顾旧恩,哀曾孙,奉养甚谨,以私钱供给教书。
既壮,为取暴室啬夫许广汉女。
曾孙因依倚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
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常困于莲勺卤中。
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
时会朝请,舍长安尚冠里,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耀。
每买饼,所从买家辄大雠,亦以是自怪。
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毋嗣。
大将军霍光请皇后征昌邑王。
六月丙寅,王受皇帝玺、绶,尊皇后曰皇太后。
癸已,光奏王贺淫乱,请废。
语在贺及光《传》。
秋七月,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
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
”奏可。
遣宗正德至曾孙尚冠里舍,洗沐,赐御府衣。
太仆以軨猎车奉迎曾孙,就齐宗正府。
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
已而群臣奉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
八月已巳,丞相敞薨。
九月,大赦天下。
十一月壬子,立皇后许氏。
赐诸侯王以下金钱,至吏、民鳏、寡、孤、独各有差。
皇太后归长乐宫。
长乐宫初置屯卫。
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
遣使者持节诏郡国二千石谨牧养民而风德化。
大将军光稽首归政,上谦让委任焉。
论定策功,益封大将军光万七千户,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万户。
诏曰:“故丞相安平侯敞等居位守职,与大将军光、车骑将军安世建议定策,以安宗庙,功赏未加而甍。
其益封敞嗣子忠及丞相阳平侯义、度辽将军平陵侯明友、前将军龙雒侯增、太仆建平侯延年、太常蒲伺昌、谏大夫宜春侯谭、当涂侯平、杜侯屠耆堂、
或曰:“士之论高,何必以文?”
答曰:夫人有文质乃成。
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
《易》曰:“圣人之情见乎辞。
”出口为言,集札为文,文辞施设,实情敷烈。
夫文德,世服也。
空书为文,实行为德,著之于衣为服。
故曰: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
大人德扩其文炳。
小人德炽其文斑。
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
华而晥者,大夫之箦,曾子寝疾,命元起易。
由此言之,衣服以品贤,贤以文为差。
愚杰不别,须文以立折。
非唯于人,物亦咸然。
龙鳞有文,于蛇为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虎猛,毛蚡蚖;龟知,背负文:四者体不质,于物为圣贤。
且夫山无林,则为土山,地无毛,则为泻土;人无文,则为仆人。
土山无麋鹿,泻土无五谷,人无文德,不为圣贤。
上天多文而后土多理。
二气协和,圣贤禀受,法象本类,故多文彩。
瑞应符命,莫非文者。
晋唐叔虞、鲁成季友、惠公夫人号曰仲子,生而怪奇,文在其手。
张良当贵,出与神会,老父授书,卒封留侯。
河神,故出图,洛灵,故出书。
竹帛所记怪奇之物,不出潢洿。
物以文为表,人以文为基。
棘子成欲弥文,子贡讥之。
谓文不足奇者,子成之徒也。
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
二儒在世,未知何者为优。
或曰:“文儒不若世儒。
世儒说圣人之经,解贤者之传,义理广博,无不实见,故在官常位,位最尊者为博士,门徒聚众,招会千里,身虽死亡,学传于后。
文儒为华淫之说,于世无补,故无常官,弟子门徒不见一人,身死之后,莫有绍传,此其所以不如世儒者也。

答曰:不然。
夫世儒说圣情,共起并验,俱追圣人。
事殊而务同,言异而义钧。
何以谓之文儒之说无补于世?世儒业易为,故世人学之多;非事可析第,故宫廷设其位。
文儒之业,卓绝不循,人寡其书,业虽不讲,门虽无人,书文奇伟,世人亦传。
彼虚说,此实篇。
折累二者,孰者为贤?案古俊又著作辞说,自用其业,自明于世。
世儒当时虽尊,不遭文儒之书,其迹不传。
周公制礼乐,名垂而不灭。
孔子作《春秋》,闻传而不绝。
周公、孔子,难以论言。
汉世文章之徒,陆贾、司马迁、刘子政、扬子云,其材能若奇,其称不由人。
世传《诗》家鲁申公,《书》家千乘欧阳、公孙,不遭太史公,世人不闻。
夫以业自显,孰与须人乃显?夫能纪百人,孰与廑能显其名?
或曰:“著作者,思虑间也,未必材知出异人也。
居不幽,思不至。
使著作之人,总众事之凡,典国境之职,汲汲忙忙,〔何〕暇著作?试使庸人积闲暇之思,亦能成篇八十数。
文王日昃不暇食,周公一沐三握发,何暇优游为丽
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
痈、聋与盲,不成人者也。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儒生不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入道浅深,其犹此也。
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室观秘书,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也。
入都必欲见市,市多异货也。
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为奇异,非徒都邑大市也。
游于都邑者心厌,观于大市者意饱,况游于道艺之际哉!
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恶恶。
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
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虽周公、孔子不能释刑而用恶。
……故刑所以正民,锄所以别苗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
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正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
因表不悉。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4.49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