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暢雅閒,審定文讀,而以教授爲人師者,通人也。
杼其義旨,損益其文句,而以上書奏記,或興論立說,結連篇章者,文人、鴻儒也。
好學勤力,博聞強識,世間多有;著書表文,論說古今,萬不耐一。
然則著書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
入山見木,長短無所不知;入野見草,大小無所不識。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採草以和方藥,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夫通人覽見廣博,不能掇以論說,此爲匿生書主人,孔子所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者也,與彼草木不能伐採,一實也。
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及其立義創意,褒貶賞誅,不復因史記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
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
衍傳書之意,出膏腴之辭,非俶儻之才,不能任也。
夫通覽者,世間比有;著文者,歷世希然。
近世劉子政父子、楊子云、桓君山,其猶文、武、周公並出一時也;其餘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杼其義旨,損益其文句,而以上書奏記,或興論立說,結連篇章者,文人、鴻儒也。
好學勤力,博聞強識,世間多有;著書表文,論說古今,萬不耐一。
然則著書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
入山見木,長短無所不知;入野見草,大小無所不識。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採草以和方藥,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夫通人覽見廣博,不能掇以論說,此爲匿生書主人,孔子所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者也,與彼草木不能伐採,一實也。
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及其立義創意,褒貶賞誅,不復因史記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
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
衍傳書之意,出膏腴之辭,非俶儻之才,不能任也。
夫通覽者,世間比有;著文者,歷世希然。
近世劉子政父子、楊子云、桓君山,其猶文、武、周公並出一時也;其餘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孝宣皇帝,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
太子納史良娣,生史皇孫。
皇孫納王夫人,生宣帝,號曰皇曾孫。
生數月,遭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皆遇害。
語在《太子傳》。
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
而邴吉爲廷尉監,治巫蠱於郡邸,憐曾孫之亡辜,使女徒復作淮陽趙徵卿、渭城胡組更乳養,私給衣食,視遇甚有恩。
巫蠱事連歲不決。
至後元二年,武帝疾,往來長楊、五柞宮,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獄系者,輕、重皆殺之。
內謁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
因遭大赦,吉乃載曾孫送祖母史良娣家。
語在吉及外戚《傳》。
後有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
時掖庭令張賀嘗事戾太子,思顧舊恩,哀曾孫,奉養甚謹,以私錢供給教書。
既壯,爲取暴室嗇夫許廣漢女。
曾孫因依倚廣漢兄弟及祖母家史氏。
受《詩》於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
數上下諸陵,周遍三輔,常困於蓮勺滷中。
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
時會朝請,舍長安尚冠裏,身足下有毛,臥居數有光耀。
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讎,亦以是自怪。
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毋嗣。
大將軍霍光請皇后徵昌邑王。
六月丙寅,王受皇帝璽、綬,尊皇后曰皇太后。
癸已,光奏王賀淫亂,請廢。
語在賀及光《傳》。
秋七月,光奏議曰:“禮,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大宗毋嗣,擇支子孫賢者爲嗣。
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萬姓。
”奏可。
遣宗正德至曾孫尚冠里舍,洗沐,賜御府衣。
太僕以軨獵車奉迎曾孫,就齊宗正府。
庚申,入未央宮,見皇太后,封爲陽武侯。
已而羣臣奉上璽、綬,即皇帝位,謁高廟。
八月已巳,丞相敞薨。
九月,大赦天下。
十一月壬子,立皇后許氏。
賜諸侯王以下金錢,至吏、民鰥、寡、孤、獨各有差。
皇太后歸長樂宮。
長樂宮初置屯衛。
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
遣使者持節詔郡國二千石謹牧養民而風德化。
大將軍光稽首歸政,上謙讓委任焉。
論定策功,益封大將軍光萬七千戶,車騎將軍光祿勳富平侯安世萬戶。
詔曰:“故丞相安平侯敞等居位守職,與大將軍光、車騎將軍安世建議定策,以安宗廟,功賞未加而甍。
其益封敞嗣子忠及丞相陽平侯義、度遼將軍平陵侯明友、前將軍龍雒侯增、太僕建平侯延年、太常蒲伺昌、諫大夫宜春侯譚、當塗侯平、杜侯屠耆堂、
太子納史良娣,生史皇孫。
皇孫納王夫人,生宣帝,號曰皇曾孫。
生數月,遭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皆遇害。
語在《太子傳》。
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
而邴吉爲廷尉監,治巫蠱於郡邸,憐曾孫之亡辜,使女徒復作淮陽趙徵卿、渭城胡組更乳養,私給衣食,視遇甚有恩。
巫蠱事連歲不決。
至後元二年,武帝疾,往來長楊、五柞宮,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獄系者,輕、重皆殺之。
內謁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
因遭大赦,吉乃載曾孫送祖母史良娣家。
語在吉及外戚《傳》。
後有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
時掖庭令張賀嘗事戾太子,思顧舊恩,哀曾孫,奉養甚謹,以私錢供給教書。
既壯,爲取暴室嗇夫許廣漢女。
曾孫因依倚廣漢兄弟及祖母家史氏。
受《詩》於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
數上下諸陵,周遍三輔,常困於蓮勺滷中。
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
時會朝請,舍長安尚冠裏,身足下有毛,臥居數有光耀。
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讎,亦以是自怪。
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毋嗣。
大將軍霍光請皇后徵昌邑王。
六月丙寅,王受皇帝璽、綬,尊皇后曰皇太后。
癸已,光奏王賀淫亂,請廢。
語在賀及光《傳》。
秋七月,光奏議曰:“禮,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大宗毋嗣,擇支子孫賢者爲嗣。
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萬姓。
”奏可。
遣宗正德至曾孫尚冠里舍,洗沐,賜御府衣。
太僕以軨獵車奉迎曾孫,就齊宗正府。
庚申,入未央宮,見皇太后,封爲陽武侯。
已而羣臣奉上璽、綬,即皇帝位,謁高廟。
八月已巳,丞相敞薨。
九月,大赦天下。
十一月壬子,立皇后許氏。
賜諸侯王以下金錢,至吏、民鰥、寡、孤、獨各有差。
皇太后歸長樂宮。
長樂宮初置屯衛。
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
遣使者持節詔郡國二千石謹牧養民而風德化。
大將軍光稽首歸政,上謙讓委任焉。
論定策功,益封大將軍光萬七千戶,車騎將軍光祿勳富平侯安世萬戶。
詔曰:“故丞相安平侯敞等居位守職,與大將軍光、車騎將軍安世建議定策,以安宗廟,功賞未加而甍。
其益封敞嗣子忠及丞相陽平侯義、度遼將軍平陵侯明友、前將軍龍雒侯增、太僕建平侯延年、太常蒲伺昌、諫大夫宜春侯譚、當塗侯平、杜侯屠耆堂、
或曰:“士之論高,何必以文?”
答曰:夫人有文質乃成。
物有華而不實,有實而不華者。
《易》曰:“聖人之情見乎辭。
”出口爲言,集札爲文,文辭施設,實情敷烈。
夫文德,世服也。
空書爲文,實行爲德,著之於衣爲服。
故曰: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人彌明。
大人德擴其文炳。
小人德熾其文斑。
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積。
華而晥者,大夫之簀,曾子寢疾,命元起易。
由此言之,衣服以品賢,賢以文爲差。
愚傑不別,須文以立折。
非唯於人,物亦鹹然。
龍鱗有文,於蛇爲神;鳳羽五色,於鳥爲君;虎猛,毛蚡蚖;龜知,揹負文:四者體不質,於物爲聖賢。
且夫山無林,則爲土山,地無毛,則爲瀉土;人無文,則爲僕人。
土山無麋鹿,瀉土無五穀,人無文德,不爲聖賢。
上天多文而後土多理。
二氣協和,聖賢稟受,法象本類,故多文彩。
瑞應符命,莫非文者。
晉唐叔虞、魯成季友、惠公夫人號曰仲子,生而怪奇,文在其手。
張良當貴,出與神會,老父授書,卒封留侯。
河神,故出圖,洛靈,故出書。
竹帛所記怪奇之物,不出潢洿。
物以文爲表,人以文爲基。
棘子成欲彌文,子貢譏之。
謂文不足奇者,子成之徒也。
著作者爲文儒,說經者爲世儒。
二儒在世,未知何者爲優。
或曰:“文儒不若世儒。
世儒說聖人之經,解賢者之傳,義理廣博,無不實見,故在官常位,位最尊者爲博士,門徒聚衆,招會千里,身雖死亡,學傳於後。
文儒爲華淫之說,於世無補,故無常官,弟子門徒不見一人,身死之後,莫有紹傳,此其所以不如世儒者也。
”
答曰:不然。
夫世儒說聖情,□□□□,共起並驗,俱追聖人。
事殊而務同,言異而義鈞。
何以謂之文儒之說無補於世?世儒業易爲,故世人學之多;非事可析第,故宮廷設其位。
文儒之業,卓絕不循,人寡其書,業雖不講,門雖無人,書文奇偉,世人亦傳。
彼虛說,此實篇。
折累二者,孰者爲賢?案古俊又著作辭說,自用其業,自明於世。
世儒當時雖尊,不遭文儒之書,其跡不傳。
周公制禮樂,名垂而不滅。
孔子作《春秋》,聞傳而不絕。
周公、孔子,難以論言。
漢世文章之徒,陸賈、司馬遷、劉子政、揚子云,其材能若奇,其稱不由人。
世傳《詩》家魯申公,《書》家千乘歐陽、公孫,不遭太史公,世人不聞。
夫以業自顯,孰與須人乃顯?夫能紀百人,孰與廑能顯其名?
或曰:“著作者,思慮間也,未必材知出異人也。
居不幽,思不至。
使著作之人,總衆事之凡,典國境之職,汲汲忙忙,〔何〕暇著作?試使庸人積閒暇之思,亦能成篇八十數。
文王日昃不暇食,周
答曰:夫人有文質乃成。
物有華而不實,有實而不華者。
《易》曰:“聖人之情見乎辭。
”出口爲言,集札爲文,文辭施設,實情敷烈。
夫文德,世服也。
空書爲文,實行爲德,著之於衣爲服。
故曰: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人彌明。
大人德擴其文炳。
小人德熾其文斑。
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積。
華而晥者,大夫之簀,曾子寢疾,命元起易。
由此言之,衣服以品賢,賢以文爲差。
愚傑不別,須文以立折。
非唯於人,物亦鹹然。
龍鱗有文,於蛇爲神;鳳羽五色,於鳥爲君;虎猛,毛蚡蚖;龜知,揹負文:四者體不質,於物爲聖賢。
且夫山無林,則爲土山,地無毛,則爲瀉土;人無文,則爲僕人。
土山無麋鹿,瀉土無五穀,人無文德,不爲聖賢。
上天多文而後土多理。
二氣協和,聖賢稟受,法象本類,故多文彩。
瑞應符命,莫非文者。
晉唐叔虞、魯成季友、惠公夫人號曰仲子,生而怪奇,文在其手。
張良當貴,出與神會,老父授書,卒封留侯。
河神,故出圖,洛靈,故出書。
竹帛所記怪奇之物,不出潢洿。
物以文爲表,人以文爲基。
棘子成欲彌文,子貢譏之。
謂文不足奇者,子成之徒也。
著作者爲文儒,說經者爲世儒。
二儒在世,未知何者爲優。
或曰:“文儒不若世儒。
世儒說聖人之經,解賢者之傳,義理廣博,無不實見,故在官常位,位最尊者爲博士,門徒聚衆,招會千里,身雖死亡,學傳於後。
文儒爲華淫之說,於世無補,故無常官,弟子門徒不見一人,身死之後,莫有紹傳,此其所以不如世儒者也。
”
答曰:不然。
夫世儒說聖情,□□□□,共起並驗,俱追聖人。
事殊而務同,言異而義鈞。
何以謂之文儒之說無補於世?世儒業易爲,故世人學之多;非事可析第,故宮廷設其位。
文儒之業,卓絕不循,人寡其書,業雖不講,門雖無人,書文奇偉,世人亦傳。
彼虛說,此實篇。
折累二者,孰者爲賢?案古俊又著作辭說,自用其業,自明於世。
世儒當時雖尊,不遭文儒之書,其跡不傳。
周公制禮樂,名垂而不滅。
孔子作《春秋》,聞傳而不絕。
周公、孔子,難以論言。
漢世文章之徒,陸賈、司馬遷、劉子政、揚子云,其材能若奇,其稱不由人。
世傳《詩》家魯申公,《書》家千乘歐陽、公孫,不遭太史公,世人不聞。
夫以業自顯,孰與須人乃顯?夫能紀百人,孰與廑能顯其名?
或曰:“著作者,思慮間也,未必材知出異人也。
居不幽,思不至。
使著作之人,總衆事之凡,典國境之職,汲汲忙忙,〔何〕暇著作?試使庸人積閒暇之思,亦能成篇八十數。
文王日昃不暇食,周
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惡惡。
人君不畜惡民,農夫不畜無用之苗。
無用之苗,苗之害也;無用之民,民之賊也。
鉏一害而衆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
雖周公、孔子不能釋刑而用惡。
……故刑所以正民,鉏所以別苗也。
人君不畜惡民,農夫不畜無用之苗。
無用之苗,苗之害也;無用之民,民之賊也。
鉏一害而衆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
雖周公、孔子不能釋刑而用惡。
……故刑所以正民,鉏所以別苗也。
歳月不居,時節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爲始滿,融又過二。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於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
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永年矣!《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於幽縶,命不期於旦夕。
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絶交也。
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
孝章要爲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嘆。
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絶足也。
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絶,又能正之。
正之術,實須得賢。
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
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髙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
因表不悉。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爲始滿,融又過二。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於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
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永年矣!《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於幽縶,命不期於旦夕。
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絶交也。
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
孝章要爲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嘆。
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絶足也。
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絶,又能正之。
正之術,實須得賢。
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
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髙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
因表不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