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人,文中子通之弟也。
年十五遊長安,謁楊素,一坐服其英敏,目爲神仙童子。
隋大業末,舉孝廉高第,除祕書正字。
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縣丞,以嗜酒妨政。
時天下亦亂,遂託病風,輕舟夜遁。
嘆曰:"網羅在天,吾將安之!"乃還故鄉。
至唐武德中,詔徵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績弟靜謂績曰:"待詔可樂否"曰:"待詔俸薄,況蕭瑟,但良醞三升,差可戀耳。
"江國公聞之曰:"三升良醞,未足以絆王先生。
"特判日給一斗。
時人呼爲"斗酒學士"。
貞觀初,以疾罷歸。
河渚間有仲長子光者,亦隱士也,無妻子。
績愛其真,遂相近結廬,日與對酌。
君有奴婢數人,多種黍,春秋釀酒,養鳧雁、蒔藥草自供。
以《周易》、《莊》、《老》置牀頭,無他用心也。
自號"東皋子"。
雖刺史謁見,皆不答。
終於家。
性簡傲,好飲酒,能盡五斗,自着《五斗先生傳》。
彈琴、爲詩、着文,高情勝氣,獨步當時。
撰《酒經》一卷、《酒譜》一卷。
李淳風見之曰:"君酒家南、董也。
"及詩賦等傳世。
論曰:唐興迨季葉,治日少而亂日多,雖草衣帶索,罕得安居。
當其時,遠釣弋者,不走山而逃海,斯德而隱者矣。
自王君以下,幽人間出,皆遠騰長往之士,危行言遜,重撥禍機,糠核軒冕,掛冠引退,往往見之。
躍身炎冷之途,標華黃、綺之列。
雖或累聘丘園,勉加冠佩,適足以速深藏於藪澤耳。
然猶有不能逃白刃、死非命焉。
夫跡晦名彰,風高塵絕,豈不以有翰墨之妙,騷雅之奇美哉!文章為不朽之盛事也。
恥不為堯、舜民,學者之所同志;致君於三、五,懦夫尚知勇為。
今則舍聲利而向山棲,鹿冠舄幾,使於錦繡之服;柴車茅舍,安於丹雘之廈;藜羹不糝,甘於五鼎之味;素琴濁酒,和於醇飴之奉;樵青山,漁白水,足於佩金魚而紆紫綬也。
時有不同也,事有不侔也。
向子平曰:"吾故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第未知死何如生。
"此達人之言也。
《易》曰:"遯之時義大矣哉!"
灣,開元元年常無名榜進士。
與學士綦毋潛契切,詞翰早着,爲天下所稱。
往來吳、楚間,多有著述。
如《江南意》一聯雲:"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詩人以來,罕有此作。
張燕公手題於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爲楷式。
曾奉使登終南山,有賦。
志趣高遠,識者不能棄焉。
顥,汴州人。
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
天寶中,爲尚書司勳員外郎。
少年爲詩,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
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
後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
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無作而去。
爲哲匠斂手雲。
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
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
初,李邕聞其才名,虛舍邀之。
顥至獻詩,首章雲:"十五嫁王昌。
"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入。
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
"遂爲口實。
天寶十三年卒。
有詩一卷,今行。
佺期,字雲卿,相州人。
上元二年鄭益榜進士。
工五言。
由協律、考功郎受賕,長流驩州。
後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
常侍宮中,既侍宴,帝詔學士等爲《回波》舞,佺期作弄辭悅帝,詔賜牙緋。
歷中書舍人。
佺期嘗以詩贈張燕公,公曰:"沈三兄詩清麗,須讓居第一也。
"詩名大振。
自魏建安迄江左,詩律屢變。
至沈約、鮑照、庾信、徐陵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緻。
及佺期、之問,又加靡麗。
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着定格律,遂成近體,如錦繡成文,學者宗尚。
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
"謂唐詩變體,始自二公,猶始自蘇武、李陵也。
有集十卷,今傳於世。
子容,襄陽人。
開元元年常無名榜進士。
仕爲樂城令。
初與孟浩然同隱鹿門山,爲死生交,詩篇唱答頗多。
後值亂離,流寓江表,嘗送內兄李錄事歸故里雲:"十年多難與君同,幾處移家逐轉蓬。
白首相逢征戰後,青春已過亂離中。
行人杳杳看西日,歸馬蕭蕭向北風。
漢水楚雲千萬裏,天涯此別恨無窮。
"後竟棄官歸舊業。
有詩集,興趣高遠,略去凡近。
當時哲匠,鹹稱道焉。
夫雲漢昭回,仰彌高於宸極;洪鐘希叩,發至響於咸池。
以太宗天縱,玄廟聰明,憲、德、文、僖,睿姿繼挺,俱以萬機之暇,特駐吟情,奎璧騰輝,袞龍浮彩,寵延臣下,每錫贈酬。
故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炯,華陰人。
顯慶六年舉神童,授校書郎。
永隆二年,皇太子舍奠,表豪俊,充崇文館學士。
後爲婺州盈川令。
卒。
炯恃才憑傲,每恥朝士矯飾,呼爲"麒麟楦"。
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戲者,必刻畫其形覆驢上,宛然異物,及去其皮,還是驢耳。
"聞者甚不平,故爲時所忌。
初,張說以《箴》贈盈川之行,戒其苛刻,至官,果以酷稱。
炯博學善文,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海內稱四才子,亦曰"四傑",效之者風靡焉。
炯嘗謂:"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張說曰:"盈川文如懸河,酌之不竭。
恥王后,愧盧前,謙也。
"有《盈川集》三十卷行於世。
賓王,義烏人。
七歲能賦詩。
武后時,數上疏言事,得罪貶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
文明中,徐敬業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爲府屬。
爲敬業作檄傳天下,暴斥武后罪。
後見讀之,矍然曰:"誰爲之?"或以賓王對,後曰:"有如此纔不用,宰相過也。
"及敗亡命,不知所之。
後宋之問貶還,道出錢塘,遊靈隱寺,夜月,行吟長廊下,曰:"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
"未得下聯。
有老僧燃燈坐禪,問曰:"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欲題此寺,而思不屬。
"僧笑曰:"何不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之問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雲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
待入天台寺,看餘渡石橋。
"僧一聯,篇中警策也。
遲明訪之,已不見。
老僧即駱賓王也。
傳聞桴海而去矣。
後,中宗詔求其文,得百餘篇及詩等十卷,命郗雲卿次序之,及《百道判集》一卷,今傳於世。
嶠,字巨山,趙州人。
十五通五經,二十擢進士,累遷爲監察御史。
武后時,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後因罪貶廬州別駕,卒。
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輒傳諷。
明皇將幸蜀,登花萼樓,使樓前善《水調》者奏歌,歌曰:"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
"帝慘愴,移時,顧侍者曰:"誰爲此?"對曰:"故宰相李嶠之詞也。
"帝曰:"真才子!"不待終曲而去。
嶠前與王勃、楊炯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爲文章宿老,學者取法焉。
今集五十卷,《雜詠詩》十二卷,《單題詩》一百二十首,張方爲注,傳於世。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9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