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爲黑,黑爲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爲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
吳王聞越王句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爲樂正。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爲能和。
樂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
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
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則得之矣。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爲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
吳王聞越王句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爲樂正。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爲能和。
樂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
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
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則得之矣。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歲之始也。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曷爲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
曷爲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爲尊卑也微,國人莫知。
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
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隱之立,爲桓立也。
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桓何以貴?母貴也。
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春者何?歲之始也。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曷爲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
曷爲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爲尊卑也微,國人莫知。
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
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隱之立,爲桓立也。
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桓何以貴?母貴也。
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謁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爲君。
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
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爲君,而致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爲君者皆輕死爲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
”故謁也死,餘祭也立。
餘祭也死,夷昧也立。
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長庶也,即之。
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爲季子故也。
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子,我宜當立者也。
僚惡得爲君?”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爲篡也。
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爲義,以其不殺爲仁,賢季子。
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爲臣,則宜有君者也。
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
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季子者,所賢也,曷爲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謁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爲君。
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
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爲君,而致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爲君者皆輕死爲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
”故謁也死,餘祭也立。
餘祭也死,夷昧也立。
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長庶也,即之。
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爲季子故也。
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子,我宜當立者也。
僚惡得爲君?”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爲篡也。
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爲義,以其不殺爲仁,賢季子。
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爲臣,則宜有君者也。
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
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季子者,所賢也,曷爲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