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
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
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溼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肌痛,脣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曰:人腸胃長短,受水谷多少,各幾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此腸胃長短,受水谷之數也。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
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廣二寸半,脣至齒長九分,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十二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
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曰:髒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
然:腑者,陽也。
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
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曰:經言,所出爲井,所入爲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爲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爲井也。
所入爲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爲合也。
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何謂也?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
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也。
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營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
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曰: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知爲針者,信其左;不知爲針者,信其右。
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俞之處,彈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
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
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爲十死不治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7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