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
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
衆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以惡爲能,忍作殘害。
陰賊良善,暗侮君親。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誑諸無識,謗諸同學。
虛誣詐僞,攻訐宗親。
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當,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諂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輕蔑天民,擾亂國政。
賞及非義,刑及無辜。
殺人取財,傾人取位。
誅降戮服,貶正排賢。
凌孤逼寡,棄法受賂。
以直爲曲,以曲爲直。
入輕爲重,見殺加怒。
知過不改,知善不爲。
自罪引他,壅塞方術。
訕謗賢聖,侵凌道德。
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
願人有失,毀人成功。
危人自安,減人自益。
以惡易好,以私廢公。
竊人之能,蔽人之善。
形人之醜,訐人之私。
耗人貨財,離人骨肉。
侵人所愛,助人爲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
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
嫁禍賣惡。
沽買虛譽,包貯險心。
挫人所長,護己所短。
乘威迫脅,縱暴殺傷。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
散棄五穀,勞擾衆生。
破人之家。
取其財寶。
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
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
幹求不遂,便生咒恨。
見他失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
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
衆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以惡爲能,忍作殘害。
陰賊良善,暗侮君親。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誑諸無識,謗諸同學。
虛誣詐僞,攻訐宗親。
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當,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諂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輕蔑天民,擾亂國政。
賞及非義,刑及無辜。
殺人取財,傾人取位。
誅降戮服,貶正排賢。
凌孤逼寡,棄法受賂。
以直爲曲,以曲爲直。
入輕爲重,見殺加怒。
知過不改,知善不爲。
自罪引他,壅塞方術。
訕謗賢聖,侵凌道德。
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
願人有失,毀人成功。
危人自安,減人自益。
以惡易好,以私廢公。
竊人之能,蔽人之善。
形人之醜,訐人之私。
耗人貨財,離人骨肉。
侵人所愛,助人爲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
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
嫁禍賣惡。
沽買虛譽,包貯險心。
挫人所長,護己所短。
乘威迫脅,縱暴殺傷。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
散棄五穀,勞擾衆生。
破人之家。
取其財寶。
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
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
幹求不遂,便生咒恨。
見他失
君子之於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於外也。
然而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者,所以與人同其行也。
人之於君子,潛心而已矣,非有待於外也。
然而有表其閭,名其鄉,欲其風聲氣烈暴於世之耳目而無窮者,所以與人同其好也。
內有以得諸己,外有以與人同其好,此所以爲先王之道,而異乎百家之說也。
隨爲州,去京師遠,其地僻絕。
慶曆之間,起居舍人、直龍圖閣河南尹公洙以不爲在勢者所容謫是州,居於城東五里開元佛寺之金燈院。
尹公有行義文學,長於辨論,一時與之遊者,皆世之聞人,而人人自以爲不能及。
於是時,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學,蓋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故其居於隨,日以考圖書、通古今爲事,而不知其官之爲謫也。
嘗於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間,結茅爲亭,以茇而嬉,歲餘乃去。
既去而人不忍廢壞,輒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
州從事謝景平刻石記其事。
至治平四年,司農少卿贊皇李公禹卿爲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狹,斬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寬深亢爽,環隨之山皆在几席。
又以其舊亭峙之於北,於是隨人皆喜慰其思,而又獲遊觀之美。
其冬,李公以圖走京師,屬予記之。
蓋尹公之行見於事、言見於書者,固已赫然動人,而李公於是又侈而大之者,豈獨慰隨人之思於一時,而與之共其樂哉!亦將使夫荒遐僻絕之境,至於後人見聞之所不及,而傳其名、覽其跡者,莫不低迴俯仰,想尹公之風聲氣烈,至於愈遠而彌新,是可謂與人同其好也。
則李公之傳於世,亦豈有已乎!故予爲之書,時熙寧元年正月日也。
然而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者,所以與人同其行也。
人之於君子,潛心而已矣,非有待於外也。
然而有表其閭,名其鄉,欲其風聲氣烈暴於世之耳目而無窮者,所以與人同其好也。
內有以得諸己,外有以與人同其好,此所以爲先王之道,而異乎百家之說也。
隨爲州,去京師遠,其地僻絕。
慶曆之間,起居舍人、直龍圖閣河南尹公洙以不爲在勢者所容謫是州,居於城東五里開元佛寺之金燈院。
尹公有行義文學,長於辨論,一時與之遊者,皆世之聞人,而人人自以爲不能及。
於是時,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學,蓋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故其居於隨,日以考圖書、通古今爲事,而不知其官之爲謫也。
嘗於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間,結茅爲亭,以茇而嬉,歲餘乃去。
既去而人不忍廢壞,輒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
州從事謝景平刻石記其事。
至治平四年,司農少卿贊皇李公禹卿爲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狹,斬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寬深亢爽,環隨之山皆在几席。
又以其舊亭峙之於北,於是隨人皆喜慰其思,而又獲遊觀之美。
其冬,李公以圖走京師,屬予記之。
蓋尹公之行見於事、言見於書者,固已赫然動人,而李公於是又侈而大之者,豈獨慰隨人之思於一時,而與之共其樂哉!亦將使夫荒遐僻絕之境,至於後人見聞之所不及,而傳其名、覽其跡者,莫不低迴俯仰,想尹公之風聲氣烈,至於愈遠而彌新,是可謂與人同其好也。
則李公之傳於世,亦豈有已乎!故予爲之書,時熙寧元年正月日也。
新喻吳君,志學而工詩,家有山林之樂,隱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師也,其稱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吾竊喜焉,而不知其說,請爲我言其故。
”
餘應之曰:“子居於江,亦嘗觀於江乎?秋雨時至,溝澮盈滿,衆水既發,合而爲一。
汪濊淫溢,充塞坑谷。
然後滂洋東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觸石而石隕,浩然物莫能支。
子嘗試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無求於深,無意於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不爲易勇,不爲險怯。
故其發也,浩然放乎四海。
古之君子,平居以養其心,足乎內,無待乎外,其中潢漾①,與天地相終始。
止則物莫之測,行則物莫之御。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憂。
行乎夷狄患難而不屈,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蓋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故曰:‘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
’今餘將登子之堂,舉酒相屬,擊槁木而歌,徜徉乎萬物之外,子信以爲能浩然矣乎?”
元豐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蘇轍記。
’吾竊喜焉,而不知其說,請爲我言其故。
”
餘應之曰:“子居於江,亦嘗觀於江乎?秋雨時至,溝澮盈滿,衆水既發,合而爲一。
汪濊淫溢,充塞坑谷。
然後滂洋東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觸石而石隕,浩然物莫能支。
子嘗試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無求於深,無意於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不爲易勇,不爲險怯。
故其發也,浩然放乎四海。
古之君子,平居以養其心,足乎內,無待乎外,其中潢漾①,與天地相終始。
止則物莫之測,行則物莫之御。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憂。
行乎夷狄患難而不屈,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蓋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故曰:‘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
’今餘將登子之堂,舉酒相屬,擊槁木而歌,徜徉乎萬物之外,子信以爲能浩然矣乎?”
元豐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蘇轍記。
權白孟德足下:辱書開示禍福,使之內殺子布,外擒劉備以自效。
書辭勤款,若出至誠,雖三尺童子,亦曉然知利害所在矣。
然僕懷固陋,敢略布。
昔田橫,齊之遺虜,漢高祖釋酈生之憾,遣使海島,謂橫來大者王,小者侯,猶能以刀自剄,不肯以身辱於劉氏。
韓信以全齊之地,束手於漢,而不能死於牖下。
自古同功一體之人,英雄豪傑之士,世亂則藉以剪伐,承平則理必猜疑,與其受韓信之誅,豈若死田橫之節也哉!
僕先將軍破虜,遭漢陵夷,董卓僭亂,焚燒宗廟,發掘陵寢,故依袁術以舉義師,所指城邑響應,天下思得董卓而食之不厭。
不幸此志未遂,而無祿早世。
先兄伯符嗣命,馳驅鋒鏑,周旋江漢,豈有他哉?上以雪天子之恥,下以畢先將軍之志耳。
不意袁術亦僭位號,污辱義師,又聞諸君各盜名字,伯符提偏師,進無所歸,退無所守,故資江東爲之業耳,不幸有荊軻、舞陽之變。
不以權不肖,使統部曲,以卒先臣之志。
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漢自桓、靈以來,上失其道,政出多門,宦官之亂才息,董卓之禍復興,傕、汜未誅,袁、劉割據,天下所恃,惟權與公及劉備三人耳。
比聞卓已鯨鯢,天子反正,僕意公當掃除餘孽,同獎王室,上助天子,與宗廟社稷之靈,退守藩國,無失春秋朝覲之節。
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挾天子,以令天下,妄引歷數,陰構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竊嘆足下蹈覆車也。
僕與公有婚姻之舊,加之同好相求,然自聞求九錫,納椒房,不唯同志失望,天下甚籍籍也。
劉備之兵雖少,然僕觀其爲人,雄才大略,寬而有容,拙於攻取,巧於馭人,有漢高祖之餘風,輔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義不替曩昔,僕以爲今海內所望,惟我二人耳。
僕之有張昭,正如備之孔明,左提右挈,以就大事,國中文武之事,盡以委之,而見教殺昭與備,僕豈病狂也哉。
古諺有之:“輔車相依,脣亡齒寒。
”僕與劉備,實有脣齒相須之勢。
足下所以不能取武昌,又不能到成都者,吳、蜀皆存也。
今使僕取蜀,是吳不得獨存也。
蜀亡,吳亦隨之矣。
晉以垂棘屈產,假道於虞以伐虢,夫滅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禍。
足下意何以異此。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傾蓋如故”。
言以身託人,必擇所安。
孟德視僕,豈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託故也。
荀文若與公共起艱危,一旦勸公讓九錫,意便憾,使卒憂死。
矧僕與公有赤壁之隙,雖復盡釋前
書辭勤款,若出至誠,雖三尺童子,亦曉然知利害所在矣。
然僕懷固陋,敢略布。
昔田橫,齊之遺虜,漢高祖釋酈生之憾,遣使海島,謂橫來大者王,小者侯,猶能以刀自剄,不肯以身辱於劉氏。
韓信以全齊之地,束手於漢,而不能死於牖下。
自古同功一體之人,英雄豪傑之士,世亂則藉以剪伐,承平則理必猜疑,與其受韓信之誅,豈若死田橫之節也哉!
僕先將軍破虜,遭漢陵夷,董卓僭亂,焚燒宗廟,發掘陵寢,故依袁術以舉義師,所指城邑響應,天下思得董卓而食之不厭。
不幸此志未遂,而無祿早世。
先兄伯符嗣命,馳驅鋒鏑,周旋江漢,豈有他哉?上以雪天子之恥,下以畢先將軍之志耳。
不意袁術亦僭位號,污辱義師,又聞諸君各盜名字,伯符提偏師,進無所歸,退無所守,故資江東爲之業耳,不幸有荊軻、舞陽之變。
不以權不肖,使統部曲,以卒先臣之志。
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漢自桓、靈以來,上失其道,政出多門,宦官之亂才息,董卓之禍復興,傕、汜未誅,袁、劉割據,天下所恃,惟權與公及劉備三人耳。
比聞卓已鯨鯢,天子反正,僕意公當掃除餘孽,同獎王室,上助天子,與宗廟社稷之靈,退守藩國,無失春秋朝覲之節。
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挾天子,以令天下,妄引歷數,陰構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竊嘆足下蹈覆車也。
僕與公有婚姻之舊,加之同好相求,然自聞求九錫,納椒房,不唯同志失望,天下甚籍籍也。
劉備之兵雖少,然僕觀其爲人,雄才大略,寬而有容,拙於攻取,巧於馭人,有漢高祖之餘風,輔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義不替曩昔,僕以爲今海內所望,惟我二人耳。
僕之有張昭,正如備之孔明,左提右挈,以就大事,國中文武之事,盡以委之,而見教殺昭與備,僕豈病狂也哉。
古諺有之:“輔車相依,脣亡齒寒。
”僕與劉備,實有脣齒相須之勢。
足下所以不能取武昌,又不能到成都者,吳、蜀皆存也。
今使僕取蜀,是吳不得獨存也。
蜀亡,吳亦隨之矣。
晉以垂棘屈產,假道於虞以伐虢,夫滅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禍。
足下意何以異此。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傾蓋如故”。
言以身託人,必擇所安。
孟德視僕,豈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託故也。
荀文若與公共起艱危,一旦勸公讓九錫,意便憾,使卒憂死。
矧僕與公有赤壁之隙,雖復盡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