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圉作噩,一年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丁酉,公元三九七年)
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
以左僕射王珣爲尚書令;領軍將軍王國寶爲左僕射,領選,仍加後將軍、丹楊尹。
會稽王道子悉以東宮兵配國寶,使領之。
燕范陽王德求救於秦,秦兵不出。
鄴中恟懼。
賀賴盧自以魏王珪之舅,不受東平公儀節度,由是與儀有隙。
儀司馬丁建陰與德通,從而構間之,射書入城中言其狀。
甲辰,風霾,晝晦。
賴盧營有火,建言於儀曰:“賴盧燒營爲變矣。
”儀以爲然,引兵退。
賴盧聞之,亦退。
建帥其衆詣德降,且言儀師老可擊。
德遣桂陽王鎮、南安王青帥騎七千追擊魏軍,大破之。
燕主寶使左衛將軍慕輿騰攻博陵,殺魏所置守宰。
王建等攻信都,六十餘日不下,士卒多死。
庚申,魏王珪自攻信都。
壬戌夜,燕宜都王鳳逾城奔中山。
癸亥,信都降魏。
涼王光以西秦王乾歸數反覆,舉兵伐之。
乾歸羣下請東奔成紀以避之,乾歸曰:“軍之勝敗,在於巧拙,不在衆寡。
光兵雖衆而無法,其弟延勇而無謀,不足憚也。
且其精兵盡在延所,延敗,光自走矣。
”光軍於長最,遣太原公纂等帥步騎三萬攻金城;乾歸帥衆二萬救之,未到,纂等拔金城。
光又遣其將樑恭等以甲卒萬餘出陽武下峽,與秦州刺史沒弈幹攻其東,天水公延以枹罕之衆攻臨洮、武始、河關,皆克之。
乾歸使人紿延雲:“乾歸衆潰,奔成紀。
”延欲引以輕騎追之,司馬耿稚諫曰:“乾歸勇略過人,安肯望風自潰?前破王廣、楊定,皆羸師以誘之。
今告者視高色動,殆必有奸,宜整陳而前,使步騎相屬,俟諸軍畢集,然後擊之,無不克矣。
”延不從,進,與乾歸遇,延戰死。
稚與將軍姜顯牧散卒,還屯枹罕。
光亦引兵還姑臧。
禿髮烏孤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大赦,改元太初。
治兵廣武,攻涼金城,克之。
涼王光遣將軍竇苟伐之,戰於街亭,涼兵大敗。
燕主寶聞魏王珪攻信都,出屯深澤,遣趙王麟攻楊城,殺守兵三百。
寶悉出珍寶及宮人募郡縣君盜以擊魏。
二月,己巳朔,珪還屯楊城。
沒根兄子醜提爲幷州監軍,聞其叔父降燕,懼誅,帥所部兵還國作亂。
珪欲北還,遣其國相涉延求和於燕,且請以其弟爲質。
寶聞魏有內難,不許,使冗從僕射蘭真責珪負恩,悉發其衆步卒十二萬、騎三萬七千屯於曲陽之柏肆,營於滹沲水北以邀之。
丁丑,魏軍至,營於水南。
寶潛師夜濟,募勇敢萬餘人襲魏營,寶陳於營北以爲之援。
募兵因風縱火。
急擊魏軍,魏軍大亂,珪驚起,棄營跣走;燕將軍乞特真帥百餘人至其帳下,得珪衣靴。
既而募兵無故自驚,互相斫射
安皇帝甲隆安元年(丁酉,公元三九七年)
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
以左僕射王珣爲尚書令;領軍將軍王國寶爲左僕射,領選,仍加後將軍、丹楊尹。
會稽王道子悉以東宮兵配國寶,使領之。
燕范陽王德求救於秦,秦兵不出。
鄴中恟懼。
賀賴盧自以魏王珪之舅,不受東平公儀節度,由是與儀有隙。
儀司馬丁建陰與德通,從而構間之,射書入城中言其狀。
甲辰,風霾,晝晦。
賴盧營有火,建言於儀曰:“賴盧燒營爲變矣。
”儀以爲然,引兵退。
賴盧聞之,亦退。
建帥其衆詣德降,且言儀師老可擊。
德遣桂陽王鎮、南安王青帥騎七千追擊魏軍,大破之。
燕主寶使左衛將軍慕輿騰攻博陵,殺魏所置守宰。
王建等攻信都,六十餘日不下,士卒多死。
庚申,魏王珪自攻信都。
壬戌夜,燕宜都王鳳逾城奔中山。
癸亥,信都降魏。
涼王光以西秦王乾歸數反覆,舉兵伐之。
乾歸羣下請東奔成紀以避之,乾歸曰:“軍之勝敗,在於巧拙,不在衆寡。
光兵雖衆而無法,其弟延勇而無謀,不足憚也。
且其精兵盡在延所,延敗,光自走矣。
”光軍於長最,遣太原公纂等帥步騎三萬攻金城;乾歸帥衆二萬救之,未到,纂等拔金城。
光又遣其將樑恭等以甲卒萬餘出陽武下峽,與秦州刺史沒弈幹攻其東,天水公延以枹罕之衆攻臨洮、武始、河關,皆克之。
乾歸使人紿延雲:“乾歸衆潰,奔成紀。
”延欲引以輕騎追之,司馬耿稚諫曰:“乾歸勇略過人,安肯望風自潰?前破王廣、楊定,皆羸師以誘之。
今告者視高色動,殆必有奸,宜整陳而前,使步騎相屬,俟諸軍畢集,然後擊之,無不克矣。
”延不從,進,與乾歸遇,延戰死。
稚與將軍姜顯牧散卒,還屯枹罕。
光亦引兵還姑臧。
禿髮烏孤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大赦,改元太初。
治兵廣武,攻涼金城,克之。
涼王光遣將軍竇苟伐之,戰於街亭,涼兵大敗。
燕主寶聞魏王珪攻信都,出屯深澤,遣趙王麟攻楊城,殺守兵三百。
寶悉出珍寶及宮人募郡縣君盜以擊魏。
二月,己巳朔,珪還屯楊城。
沒根兄子醜提爲幷州監軍,聞其叔父降燕,懼誅,帥所部兵還國作亂。
珪欲北還,遣其國相涉延求和於燕,且請以其弟爲質。
寶聞魏有內難,不許,使冗從僕射蘭真責珪負恩,悉發其衆步卒十二萬、騎三萬七千屯於曲陽之柏肆,營於滹沲水北以邀之。
丁丑,魏軍至,營於水南。
寶潛師夜濟,募勇敢萬餘人襲魏營,寶陳於營北以爲之援。
募兵因風縱火。
急擊魏軍,魏軍大亂,珪驚起,棄營跣走;燕將軍乞特真帥百餘人至其帳下,得珪衣靴。
既而募兵無故自驚,互相斫射
起旃蒙單閼,盡柔兆執徐,凡二年。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年(乙卯,公元四一五年)
春,正月,丙長,魏主嗣還平城。
太尉裕收司馬休之次子文寶、兄子文祖,並賜死;發兵擊之。
詔加裕黃鉞,領荊州刺史。
庚午,大赦。
丁丑,以吏部尚書謝裕爲尚書左僕射。
辛巳,太尉裕發建康。
以中軍將軍劉道憐監留府事,劉穆之兼右僕射。
事無大小,皆決於穆之。
又以高陽內史劉鍾領石頭戍事,屯冶亭。
休之府司馬張裕、南平太守檀範之聞之,皆逃歸建康。
裕,邵之兄也。
雍州刺史魯宗之自疑不爲太尉裕所容,與其子竟陵太守軌起兵應休之。
二月,休之上表罪狀裕,勒兵拒之。
裕密書招休之府錄事參軍南陽韓延之,延之復書曰:“承親帥戎馬,遠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惶駭。
辱疏,知以譙王前事,良增嘆息。
司馬平西體國忠貞,款懷待物。
以公有匡復之勳,家國蒙賴,推德委誠,每事詢仰。
譙王往以微事見劾,猶自表遜位;況以大過,而錄嘿然邪!前已表奏廢之,所不盡者命耳。
推寄相與,正當如此。
而遽興兵甲,所謂‘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劉裕足下,海內之人,誰不見足下此心,而復欲欺逛國士!來示雲‘處懷期物,自有由來’,今伐人之君,啖人以利,真可謂‘處懷期物,自有由來’者乎!劉籓死於閶闔之門,諸葛斃於左右之手;甘言詫方伯,襲之以輕兵;遂使席上靡款懷之士,閫外無自信諸侯,以是爲得算,良可恥也!貴府將佐及朝廷賢德,寄命過日。
吾誠鄙劣,嘗聞道於君子,以平西之至德,寧可無授命之臣乎!必未能自投虎口,比跡郗僧施之徒明矣。
假令天長喪亂,九流渾濁,當與臧洪遊於地下,不復多言。
”裕視書嘆息,以示將佐曰:“事人當如此矣!”延之以裕父名翹,字顯宗。
乃更其字曰顯宗,名其子曰翹,以示不臣劉氏。
琅邪太守劉朗帥二千餘家降魏。
庚子,河西胡劉雲等帥數萬戶降魏。
太尉裕吏參軍檀道濟、硃超石將步騎出襄陽。
超石,齡石之弟也。
江夏太守劉虔之將兵屯三連,立橋聚糧以待,道濟等積日不至。
魯軌襲擊虔之,殺之。
裕使其婿振威將軍東海徐逵之統參軍蒯恩、王允之、沈淵子爲前鋒,出江夏口。
逵之等與魯軌戰於破冢,兵敗,逵之、允之、淵子皆死,獨蒯恩勒兵不動。
軌乘勝力攻之,不能克,乃退。
淵子,林子之兄也。
裕軍於馬頭,聞逵之死,怒甚。
三月,壬午,帥諸將濟江。
魯軌、司馬文思將休之兵四萬,臨峭岸置陳,軍士無能登者。
裕自被甲欲登,諸將諫,不從,怒愈甚。
太尉主簿謝晦前抱持裕,裕抽劍指晦曰:“我斬卿!”晦曰:“天下可無晦,不可無公!”建武將
安皇帝壬義熙十一年(乙卯,公元四一五年)
春,正月,丙長,魏主嗣還平城。
太尉裕收司馬休之次子文寶、兄子文祖,並賜死;發兵擊之。
詔加裕黃鉞,領荊州刺史。
庚午,大赦。
丁丑,以吏部尚書謝裕爲尚書左僕射。
辛巳,太尉裕發建康。
以中軍將軍劉道憐監留府事,劉穆之兼右僕射。
事無大小,皆決於穆之。
又以高陽內史劉鍾領石頭戍事,屯冶亭。
休之府司馬張裕、南平太守檀範之聞之,皆逃歸建康。
裕,邵之兄也。
雍州刺史魯宗之自疑不爲太尉裕所容,與其子竟陵太守軌起兵應休之。
二月,休之上表罪狀裕,勒兵拒之。
裕密書招休之府錄事參軍南陽韓延之,延之復書曰:“承親帥戎馬,遠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惶駭。
辱疏,知以譙王前事,良增嘆息。
司馬平西體國忠貞,款懷待物。
以公有匡復之勳,家國蒙賴,推德委誠,每事詢仰。
譙王往以微事見劾,猶自表遜位;況以大過,而錄嘿然邪!前已表奏廢之,所不盡者命耳。
推寄相與,正當如此。
而遽興兵甲,所謂‘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劉裕足下,海內之人,誰不見足下此心,而復欲欺逛國士!來示雲‘處懷期物,自有由來’,今伐人之君,啖人以利,真可謂‘處懷期物,自有由來’者乎!劉籓死於閶闔之門,諸葛斃於左右之手;甘言詫方伯,襲之以輕兵;遂使席上靡款懷之士,閫外無自信諸侯,以是爲得算,良可恥也!貴府將佐及朝廷賢德,寄命過日。
吾誠鄙劣,嘗聞道於君子,以平西之至德,寧可無授命之臣乎!必未能自投虎口,比跡郗僧施之徒明矣。
假令天長喪亂,九流渾濁,當與臧洪遊於地下,不復多言。
”裕視書嘆息,以示將佐曰:“事人當如此矣!”延之以裕父名翹,字顯宗。
乃更其字曰顯宗,名其子曰翹,以示不臣劉氏。
琅邪太守劉朗帥二千餘家降魏。
庚子,河西胡劉雲等帥數萬戶降魏。
太尉裕吏參軍檀道濟、硃超石將步騎出襄陽。
超石,齡石之弟也。
江夏太守劉虔之將兵屯三連,立橋聚糧以待,道濟等積日不至。
魯軌襲擊虔之,殺之。
裕使其婿振威將軍東海徐逵之統參軍蒯恩、王允之、沈淵子爲前鋒,出江夏口。
逵之等與魯軌戰於破冢,兵敗,逵之、允之、淵子皆死,獨蒯恩勒兵不動。
軌乘勝力攻之,不能克,乃退。
淵子,林子之兄也。
裕軍於馬頭,聞逵之死,怒甚。
三月,壬午,帥諸將濟江。
魯軌、司馬文思將休之兵四萬,臨峭岸置陳,軍士無能登者。
裕自被甲欲登,諸將諫,不從,怒愈甚。
太尉主簿謝晦前抱持裕,裕抽劍指晦曰:“我斬卿!”晦曰:“天下可無晦,不可無公!”建武將
起強圉赤奮若,盡著雍攝提格,凡二年。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公元四九七年)
春,正月,大赦。
丙申,魏立皇子恪爲太子。
魏主宴於清徽堂,語及太子恂,李衝謝曰:“臣忝師傅,不能輔導。
”帝曰:“朕尚不能化其惡,師傅何謝也!”
乙巳,魏主北巡。
初,尚書令王晏爲世祖所寵任,及上謀廢鬱林王,晏即欣然推奉。
鬱林王已廢,上與晏宴於東府,語及時事,晏抵掌曰:“公常言晏怯,今定何如?”上即位,晏自謂佐命新朝,常非薄世祖故事。
既居朝端,事多專決,內外要職,並用所親,每與上爭用人。
上雖以事際須晏,而心惡之。
嘗料簡世祖中詔,得與晏手敕三百餘紙,皆論國家事,又得晏啓諫世祖以上領選事,以此愈猜薄之。
始安王遙光勸上誅晏,上曰:“晏於我有功,且未有罪。
”遙光曰:“晏尚不能爲武帝,安能爲陛下乎!”上默然。
上遣心腹左右陳世範等出塗巷,採聽異言。
晏輕淺無防,意望開府,數呼相工自視,雲當大貴;與賓客語,好屏人清閒。
上聞之,疑晏欲反,遂有誅晏之意。
奉朝請鮮于文粲密探上旨,告晏有異志。
世範又啓上雲:“晏謀因四年南郊,與世祖故主帥於道中竊發。
”會虎犯郊壇,上愈懼。
未郊一日,有敕停行,先報晏及徐孝嗣。
孝嗣奉旨,而晏陳“郊祀事大,必宜自力。
”上益信世範之言。
丙辰,召晏於華林省,誅之,並北中郎司馬蕭毅、臺隊主劉明達,及晏子德元、德和。
下詔雲:“晏與毅、明達以河東王鉉識用微弱,謀奉以爲主,使守虛器。
”晏弟詡爲廣州刺史,上遣南中郎司馬蕭季敞襲殺之。
季敞,上之從祖弟也。
蕭毅奢豪,好弓馬,爲上所忌,故因事陷之。
河東王鉉先以少年才弱,故未爲上所殺。
鉉朝見,常鞠躬俯僂,不敢平行直視。
至是,年稍長,遂坐晏事免官,禁不得與外人交通。
鬱林王之將廢也,晏從弟御史中丞思遠謂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贊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權計相須,未知兄將來何以自立!若及此引決,猶可保全門戶,不失後名。
”晏曰:“方啖粥,未暇此事。
”及拜驃騎將軍,集會子弟,謂思遠兄思徵曰:“隆昌之末,阿戎勸吾自裁;若從其語,豈有今日!”思遠遽應曰:“如阿戎所見,今猶未晚也!”思遠知上外待晏厚而內已疑異,乘間謂晏曰:“時事稍異,兄亦覺不?凡人多拙於自謀,而巧於謀人。
”晏不應。
思遠退,晏方嘆曰:“世乃有勸人死者!”旬日而晏敗。
上聞思遠言,故不之罪,仍遷侍中。
晏外弟尉氏阮孝緒亦知晏必敗,晏屢至其門,逃匿不見。
嘗食醬美,問知得於晏家,吐而覆之。
乃晏敗,人爲之懼,孝緒曰: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公元四九七年)
春,正月,大赦。
丙申,魏立皇子恪爲太子。
魏主宴於清徽堂,語及太子恂,李衝謝曰:“臣忝師傅,不能輔導。
”帝曰:“朕尚不能化其惡,師傅何謝也!”
乙巳,魏主北巡。
初,尚書令王晏爲世祖所寵任,及上謀廢鬱林王,晏即欣然推奉。
鬱林王已廢,上與晏宴於東府,語及時事,晏抵掌曰:“公常言晏怯,今定何如?”上即位,晏自謂佐命新朝,常非薄世祖故事。
既居朝端,事多專決,內外要職,並用所親,每與上爭用人。
上雖以事際須晏,而心惡之。
嘗料簡世祖中詔,得與晏手敕三百餘紙,皆論國家事,又得晏啓諫世祖以上領選事,以此愈猜薄之。
始安王遙光勸上誅晏,上曰:“晏於我有功,且未有罪。
”遙光曰:“晏尚不能爲武帝,安能爲陛下乎!”上默然。
上遣心腹左右陳世範等出塗巷,採聽異言。
晏輕淺無防,意望開府,數呼相工自視,雲當大貴;與賓客語,好屏人清閒。
上聞之,疑晏欲反,遂有誅晏之意。
奉朝請鮮于文粲密探上旨,告晏有異志。
世範又啓上雲:“晏謀因四年南郊,與世祖故主帥於道中竊發。
”會虎犯郊壇,上愈懼。
未郊一日,有敕停行,先報晏及徐孝嗣。
孝嗣奉旨,而晏陳“郊祀事大,必宜自力。
”上益信世範之言。
丙辰,召晏於華林省,誅之,並北中郎司馬蕭毅、臺隊主劉明達,及晏子德元、德和。
下詔雲:“晏與毅、明達以河東王鉉識用微弱,謀奉以爲主,使守虛器。
”晏弟詡爲廣州刺史,上遣南中郎司馬蕭季敞襲殺之。
季敞,上之從祖弟也。
蕭毅奢豪,好弓馬,爲上所忌,故因事陷之。
河東王鉉先以少年才弱,故未爲上所殺。
鉉朝見,常鞠躬俯僂,不敢平行直視。
至是,年稍長,遂坐晏事免官,禁不得與外人交通。
鬱林王之將廢也,晏從弟御史中丞思遠謂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贊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權計相須,未知兄將來何以自立!若及此引決,猶可保全門戶,不失後名。
”晏曰:“方啖粥,未暇此事。
”及拜驃騎將軍,集會子弟,謂思遠兄思徵曰:“隆昌之末,阿戎勸吾自裁;若從其語,豈有今日!”思遠遽應曰:“如阿戎所見,今猶未晚也!”思遠知上外待晏厚而內已疑異,乘間謂晏曰:“時事稍異,兄亦覺不?凡人多拙於自謀,而巧於謀人。
”晏不應。
思遠退,晏方嘆曰:“世乃有勸人死者!”旬日而晏敗。
上聞思遠言,故不之罪,仍遷侍中。
晏外弟尉氏阮孝緒亦知晏必敗,晏屢至其門,逃匿不見。
嘗食醬美,問知得於晏家,吐而覆之。
乃晏敗,人爲之懼,孝緒曰:
昭陽大荒落,一年。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年(癸巳,公元四五三年)
春,正月,戊寅,以南譙王義宣爲司徒、揚州刺史。
蕭道成等帥氐、羌攻魏武都,魏高平鎮將苟莫於將突騎二千救之。
道成等引還南鄭。
壬午,以徵北將軍始興王濬爲荊州刺史。
帝怒未解,故濬久留京口;既除荊州,乃聽入朝。
戊子,詔江州刺史武陵王駿統諸軍討西陽蠻,軍於五洲。
嚴道育之亡命也,上分遣使者搜捕甚急。
道育變服爲尼,匿於東宮,又隨始興王濬至京口,。
或出止民張旿家。
濬入朝,覆載還東宮,欲與俱往江陵。
丁巳,上臨軒,濬入受拜。
是日,有告道育在張旿家者,上遣掩捕,得其二婢,雲道育隨徵北還都。
上謂濬與太子劭已斥遣道育,而聞其猶與往來,惆悵惋駭,乃命京口送二婢,須至檢覆,乃治劭、濬之罪。
潘淑妃抱濬泣曰:“汝前祝詛事發,猶冀能刻意思愆;何意更藏嚴道育!上怒甚,我叩頭乞恩不能解,今何用生爲!可送藥來,當先自取盡,不忍見汝禍敗也。
”濬奮衣起曰:“天下事尋自當判,願小寬慮,必不上累!”
己未,魏京兆王杜元寶坐謀反誅;建寧王崇及其子濟南王麗皆爲元寶所引,賜死。
帝欲廢太子劭,賜始興王濬死,先與侍中王僧綽謀之;使僧綽尋漢魏以來廢太子、諸王典故,送尚書僕射徐湛之及吏部尚書江湛。
武陵王駿素無寵,故屢出外籓,不得留建康;南平王鑠、建平王宏皆爲帝所愛。
鑠妃,江湛之妹;隨王誕妃,徐湛之之女也。
湛勸帝立鑠,湛之意欲立誕。
僧綽曰:“建立之事,仰由聖懷。
臣謂唯宜速斷,不可稽緩。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願以義割恩,略小不忍;不爾,便應坦懷如初,無煩疑論。
事機雖密,易致宣廣,不可使難生虎表,取笑千載。
”帝曰:“卿可謂能斷大事。
然此事至重,不可不殷勤三思。
且彭城始亡。
人將謂我無復慈愛之道。
”僧綽曰:“臣恐千載之後,言陛下唯能裁弟,不能裁兒。
”帝默然。
江湛同侍坐,出閣,謂僧綽曰:“卿向言將不太傷切直!”僧綽曰:“弟亦恨君不直!”
鑠自壽陽入朝,既至,失旨。
帝欲立宏,嫌其非次,是以議久不決。
每夜與湛之屏人語,或連日累夕。
常使湛之自秉燭,繞壁檢行,慮有竊聽者。
帝以其謀告潘淑妃,淑妃以告濬,濬馳報劭。
劭乃密與腹心隊主陳叔兒、齋帥張超之等謀爲逆。
初,帝以宗室強盛,慮有內難,特加東宮兵,使與羽林相若,至有實甲萬人。
劭性黠而剛猛,帝深倚之。
及將作亂,每夜饗將士,或親自行酒。
王僧綽密以啓聞,會嚴道育婢將至,癸亥夜,劭詐爲帝詔雲:“魯秀謀反,汝可平明守闕,帥衆入。
”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年(癸巳,公元四五三年)
春,正月,戊寅,以南譙王義宣爲司徒、揚州刺史。
蕭道成等帥氐、羌攻魏武都,魏高平鎮將苟莫於將突騎二千救之。
道成等引還南鄭。
壬午,以徵北將軍始興王濬爲荊州刺史。
帝怒未解,故濬久留京口;既除荊州,乃聽入朝。
戊子,詔江州刺史武陵王駿統諸軍討西陽蠻,軍於五洲。
嚴道育之亡命也,上分遣使者搜捕甚急。
道育變服爲尼,匿於東宮,又隨始興王濬至京口,。
或出止民張旿家。
濬入朝,覆載還東宮,欲與俱往江陵。
丁巳,上臨軒,濬入受拜。
是日,有告道育在張旿家者,上遣掩捕,得其二婢,雲道育隨徵北還都。
上謂濬與太子劭已斥遣道育,而聞其猶與往來,惆悵惋駭,乃命京口送二婢,須至檢覆,乃治劭、濬之罪。
潘淑妃抱濬泣曰:“汝前祝詛事發,猶冀能刻意思愆;何意更藏嚴道育!上怒甚,我叩頭乞恩不能解,今何用生爲!可送藥來,當先自取盡,不忍見汝禍敗也。
”濬奮衣起曰:“天下事尋自當判,願小寬慮,必不上累!”
己未,魏京兆王杜元寶坐謀反誅;建寧王崇及其子濟南王麗皆爲元寶所引,賜死。
帝欲廢太子劭,賜始興王濬死,先與侍中王僧綽謀之;使僧綽尋漢魏以來廢太子、諸王典故,送尚書僕射徐湛之及吏部尚書江湛。
武陵王駿素無寵,故屢出外籓,不得留建康;南平王鑠、建平王宏皆爲帝所愛。
鑠妃,江湛之妹;隨王誕妃,徐湛之之女也。
湛勸帝立鑠,湛之意欲立誕。
僧綽曰:“建立之事,仰由聖懷。
臣謂唯宜速斷,不可稽緩。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願以義割恩,略小不忍;不爾,便應坦懷如初,無煩疑論。
事機雖密,易致宣廣,不可使難生虎表,取笑千載。
”帝曰:“卿可謂能斷大事。
然此事至重,不可不殷勤三思。
且彭城始亡。
人將謂我無復慈愛之道。
”僧綽曰:“臣恐千載之後,言陛下唯能裁弟,不能裁兒。
”帝默然。
江湛同侍坐,出閣,謂僧綽曰:“卿向言將不太傷切直!”僧綽曰:“弟亦恨君不直!”
鑠自壽陽入朝,既至,失旨。
帝欲立宏,嫌其非次,是以議久不決。
每夜與湛之屏人語,或連日累夕。
常使湛之自秉燭,繞壁檢行,慮有竊聽者。
帝以其謀告潘淑妃,淑妃以告濬,濬馳報劭。
劭乃密與腹心隊主陳叔兒、齋帥張超之等謀爲逆。
初,帝以宗室強盛,慮有內難,特加東宮兵,使與羽林相若,至有實甲萬人。
劭性黠而剛猛,帝深倚之。
及將作亂,每夜饗將士,或親自行酒。
王僧綽密以啓聞,會嚴道育婢將至,癸亥夜,劭詐爲帝詔雲:“魯秀謀反,汝可平明守闕,帥衆入。
”
旃蒙大荒落,一年。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巳,公元四六五年)
春,正月,乙未朔,廢帝改元永光,大赦。
丙申,魏大赦。
二月,丁丑,魏主如樓煩宮。
自孝建以來,民間盜鑄濫錢,商貨不行。
庚寅,更鑄二銖錢,形式轉細。
官錢每出,民間即模效之,而更薄小,無輪郭,不磨鑢,謂之“耒子。
”
三月,乙巳,魏主還平城。
夏,五月,癸卯,魏高宗殂。
初,魏世祖經營四方,國頗虛耗,重以內難,朝野楚楚。
高宗嗣之,與時消息,靜以鎮之,懷集中外,民心復安。
甲辰,太子弘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日皇太后。
顯祖時年十二,侍中、車騎大將軍乙渾專權,矯詔殺尚書楊保年、平陽公賈愛仁、南陽公張天度于禁中。
侍中、司徒、平原王陸麗治疾於代郡溫泉,乙渾使司衛監穆多侯召之。
多侯謂麗曰:“渾有無君之心。
今宮車晏駕,王德望素重,奸臣所忌,宜少淹留以觀之;朝廷安靜,然後入,未晚也。
”麗曰:“安有聞君父之喪,慮患而不赴者乎!”即馳赴平城。
乙渾所爲多不法,麗數爭之。
戊申,渾又殺麗及穆多侯。
多侯,壽之弟也。
己酉,魏以渾爲太尉、錄尚書事,東安王劉尼爲司徒,尚書左僕射代人和其奴爲司空。
殿中尚書順陽公鬱謀誅乙渾,渾殺之。
壬子,魏以淮南王它爲鎮西大將軍、儀同三司,鎮涼州。
六月,魏開酒禁。
壬午,加柳元景南豫州刺史,加顏師伯丹陽尹。
秋,七月,癸巳,魏以太尉乙渾爲丞相,位居諸王上;事無大小,皆決於渾。
廢帝幼而狷暴。
及即位,始猶難太后、大臣及戴法興等,未敢自恣。
太后既殂,帝年漸長,欲有所爲,法興輒抑制之,謂帝曰:“官所爲如此,欲作營陽邪!”帝稍不能平。
所幸閹人華願兒,賜與無算,法興常加裁減,願兒恨之。
帝使願兒於外察聽風謠,願兒言於帝曰:“道路皆言‘宮中有二天子:法興爲真天子,官爲贗天子。
’且官居深宮,與人物不接,法興與太宰、顏、柳共爲一體,往來門客恆有數百,內外士庶莫不畏服。
法興是孝武左右,久在宮闈;今與它人作一家,深恐此坐席非復官有。
”帝遂發詔免法興,遣還田裏,仍徙遠郡。
八月,辛酉,賜法興死,解巢尚之舍人。
員外散騎侍郎東海奚顯度,亦有寵於世祖。
常典作役,課督苛虐,捶撲慘毒,人皆苦之。
帝常戲曰:“顯度爲百姓患,比當除之。
”左右因唱諾,即宣旨殺之。
尚書右僕射、領衛尉卿、丹陽尹顏師伯居權日久,海內輻湊,驕奢淫恣,爲衣冠所疾。
帝欲親朝政,庚午,以師伯爲尚書左僕射,解卿、尹,以吏部尚書王彧爲右僕射,分其權任。
師伯始懼。
初,世祖多猜忌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巳,公元四六五年)
春,正月,乙未朔,廢帝改元永光,大赦。
丙申,魏大赦。
二月,丁丑,魏主如樓煩宮。
自孝建以來,民間盜鑄濫錢,商貨不行。
庚寅,更鑄二銖錢,形式轉細。
官錢每出,民間即模效之,而更薄小,無輪郭,不磨鑢,謂之“耒子。
”
三月,乙巳,魏主還平城。
夏,五月,癸卯,魏高宗殂。
初,魏世祖經營四方,國頗虛耗,重以內難,朝野楚楚。
高宗嗣之,與時消息,靜以鎮之,懷集中外,民心復安。
甲辰,太子弘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日皇太后。
顯祖時年十二,侍中、車騎大將軍乙渾專權,矯詔殺尚書楊保年、平陽公賈愛仁、南陽公張天度于禁中。
侍中、司徒、平原王陸麗治疾於代郡溫泉,乙渾使司衛監穆多侯召之。
多侯謂麗曰:“渾有無君之心。
今宮車晏駕,王德望素重,奸臣所忌,宜少淹留以觀之;朝廷安靜,然後入,未晚也。
”麗曰:“安有聞君父之喪,慮患而不赴者乎!”即馳赴平城。
乙渾所爲多不法,麗數爭之。
戊申,渾又殺麗及穆多侯。
多侯,壽之弟也。
己酉,魏以渾爲太尉、錄尚書事,東安王劉尼爲司徒,尚書左僕射代人和其奴爲司空。
殿中尚書順陽公鬱謀誅乙渾,渾殺之。
壬子,魏以淮南王它爲鎮西大將軍、儀同三司,鎮涼州。
六月,魏開酒禁。
壬午,加柳元景南豫州刺史,加顏師伯丹陽尹。
秋,七月,癸巳,魏以太尉乙渾爲丞相,位居諸王上;事無大小,皆決於渾。
廢帝幼而狷暴。
及即位,始猶難太后、大臣及戴法興等,未敢自恣。
太后既殂,帝年漸長,欲有所爲,法興輒抑制之,謂帝曰:“官所爲如此,欲作營陽邪!”帝稍不能平。
所幸閹人華願兒,賜與無算,法興常加裁減,願兒恨之。
帝使願兒於外察聽風謠,願兒言於帝曰:“道路皆言‘宮中有二天子:法興爲真天子,官爲贗天子。
’且官居深宮,與人物不接,法興與太宰、顏、柳共爲一體,往來門客恆有數百,內外士庶莫不畏服。
法興是孝武左右,久在宮闈;今與它人作一家,深恐此坐席非復官有。
”帝遂發詔免法興,遣還田裏,仍徙遠郡。
八月,辛酉,賜法興死,解巢尚之舍人。
員外散騎侍郎東海奚顯度,亦有寵於世祖。
常典作役,課督苛虐,捶撲慘毒,人皆苦之。
帝常戲曰:“顯度爲百姓患,比當除之。
”左右因唱諾,即宣旨殺之。
尚書右僕射、領衛尉卿、丹陽尹顏師伯居權日久,海內輻湊,驕奢淫恣,爲衣冠所疾。
帝欲親朝政,庚午,以師伯爲尚書左僕射,解卿、尹,以吏部尚書王彧爲右僕射,分其權任。
師伯始懼。
初,世祖多猜忌
起重光單閼,盡玄黓執徐,凡二年。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八年(辛卯,公元四五一年)
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會羣臣於瓜步山上,班爵行賞有差。
魏人緣江舉火;太子石衛率尹弘言於上曰:“六夷如此,必走。
”丁亥,魏掠居民、焚廬舍而去。
故誕世之反也,江夏王義恭等奏彭城王義康數有怨言,搖動民聽,故不逞之族因以生心,請徙義康廣州。
上將徙義康,先遣使語之,義康曰:“人生會死,吾豈愛生!必爲亂階,雖遠何益!請死於此,恥復屢遷。
”竟未及往。
魏師之瓜步,人情忷懼。
上慮不逞之人復奉義康爲亂;太子劭及武陵王駿、尚書左僕射何尚之屢啓宜早爲之所;上乃遣中書舍人嚴龍齎藥賜義康死。
義康不肯服,曰:“佛教不許自殺;願隨宜處分。
”使者以被掩殺之。
江夏王義恭以碻磝不可守,召王玄謨還歷城;魏人追擊敗之,遂取碻磝。
初,上聞魏將入寇,命廣陵太守劉懷之逆燒城府、船乘,盡帥其民渡江。
山陽太守蕭僧珍悉斂其民入城,臺送糧仗詣盱眙及滑臺者,以路不通,皆留山陽;蓄陂水令滿,須魏人至,決以灌之。
魏人過山陽,不敢留,因攻盱眙。
魏主就臧質求酒,質封溲便與之;魏主怒,築長圍,一夕而合;運東山土石以填塹,作浮橋於君山,絕水陸道。
魏主遺質書曰:“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氐、羌。
設使丁零死,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減幷州賊;氐、羌死,減關中賊。
卿若殺之,無所不利。
”質復書曰:“省示,具悉奸懷。
爾自恃四足,屢犯邊境。
王玄謨退於東,申坦散於西,爾知其所以然邪?爾獨不聞童謠之言乎?蓋卯年未至,故以二軍開飲江之路耳;冥期使然,非復人事。
寡人受命相滅,期之白登,師行未遠。
爾自送死,豈容復令爾生全,饗有桑乾哉!爾有幸得爲亂兵所殺,不幸則生相鎖縛,載以一驢,直送都市耳。
我本圖全,若天地無靈,力屈於爾,齏之,粉之,屠之,裂之,猶未足以謝本朝。
爾智識及衆力,豈能勝苻堅邪!今春雨已降,兵方四集,爾但安意攻城,勿遽走!糧食乏者可見語,當出廩相貽。
得所送劍刀,欲令我揮之爾身邪!”魏主大怒,作鐵牀,於其上施鐵鑱,曰:“破城得質,當坐之此上。
”質又與魏衆書曰:“爾語虜中諸士庶:佛狸見與書,相待如此。
爾等正朔之民,何爲自取縻滅,豈可不知轉禍爲福邪!”並寫臺格以與之雲:“斬佛狸首,封萬戶侯,賜布、絹各萬匹。
”
魏人以鉤車鉤城樓,城內系以驅絙,數百人唱呼引之,車不能退。
既夜,縋桶懸卒出,截其鉤,獲之。
明日,又以衝車攻城,城土堅密,每至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八年(辛卯,公元四五一年)
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會羣臣於瓜步山上,班爵行賞有差。
魏人緣江舉火;太子石衛率尹弘言於上曰:“六夷如此,必走。
”丁亥,魏掠居民、焚廬舍而去。
故誕世之反也,江夏王義恭等奏彭城王義康數有怨言,搖動民聽,故不逞之族因以生心,請徙義康廣州。
上將徙義康,先遣使語之,義康曰:“人生會死,吾豈愛生!必爲亂階,雖遠何益!請死於此,恥復屢遷。
”竟未及往。
魏師之瓜步,人情忷懼。
上慮不逞之人復奉義康爲亂;太子劭及武陵王駿、尚書左僕射何尚之屢啓宜早爲之所;上乃遣中書舍人嚴龍齎藥賜義康死。
義康不肯服,曰:“佛教不許自殺;願隨宜處分。
”使者以被掩殺之。
江夏王義恭以碻磝不可守,召王玄謨還歷城;魏人追擊敗之,遂取碻磝。
初,上聞魏將入寇,命廣陵太守劉懷之逆燒城府、船乘,盡帥其民渡江。
山陽太守蕭僧珍悉斂其民入城,臺送糧仗詣盱眙及滑臺者,以路不通,皆留山陽;蓄陂水令滿,須魏人至,決以灌之。
魏人過山陽,不敢留,因攻盱眙。
魏主就臧質求酒,質封溲便與之;魏主怒,築長圍,一夕而合;運東山土石以填塹,作浮橋於君山,絕水陸道。
魏主遺質書曰:“吾今所遣鬥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氐、羌。
設使丁零死,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減幷州賊;氐、羌死,減關中賊。
卿若殺之,無所不利。
”質復書曰:“省示,具悉奸懷。
爾自恃四足,屢犯邊境。
王玄謨退於東,申坦散於西,爾知其所以然邪?爾獨不聞童謠之言乎?蓋卯年未至,故以二軍開飲江之路耳;冥期使然,非復人事。
寡人受命相滅,期之白登,師行未遠。
爾自送死,豈容復令爾生全,饗有桑乾哉!爾有幸得爲亂兵所殺,不幸則生相鎖縛,載以一驢,直送都市耳。
我本圖全,若天地無靈,力屈於爾,齏之,粉之,屠之,裂之,猶未足以謝本朝。
爾智識及衆力,豈能勝苻堅邪!今春雨已降,兵方四集,爾但安意攻城,勿遽走!糧食乏者可見語,當出廩相貽。
得所送劍刀,欲令我揮之爾身邪!”魏主大怒,作鐵牀,於其上施鐵鑱,曰:“破城得質,當坐之此上。
”質又與魏衆書曰:“爾語虜中諸士庶:佛狸見與書,相待如此。
爾等正朔之民,何爲自取縻滅,豈可不知轉禍爲福邪!”並寫臺格以與之雲:“斬佛狸首,封萬戶侯,賜布、絹各萬匹。
”
魏人以鉤車鉤城樓,城內系以驅絙,數百人唱呼引之,車不能退。
既夜,縋桶懸卒出,截其鉤,獲之。
明日,又以衝車攻城,城土堅密,每至
起強圉協洽,盡上章閹茂,凡四年。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丁未,公元四六七年)
春,正月,張永等棄城夜遁。
會天大雪,泗水冰合,永等棄船步走,士卒凍死者太半,手足斷者什七八。
尉元邀其前,薛安都乘其後,大破永等於呂梁之東,死者以萬數,枕屍六十餘裏,委棄軍資器械不可勝計;永足指亦墮,與沈攸之僅以身免,樑、南秦二州刺史垣恭祖等爲魏所虜。
上聞之,召蔡興宗,以敗書示之,曰:“我愧卿甚!”永降號左將軍;攸之免官,以貞陽公領職還屯淮陰。
由是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
裴子野論曰:昔齊桓矜於葵丘而九國叛,曹公不禮張鬆而天下分。
一失毫釐,其差遠矣。
太宗之初,威令所被,不滿百里,卒有離心,士無固色,而能開誠心,布款實,莫不感恩服德,致命效死,故西摧北蕩,寓內褰開。
既而六軍獻捷,方隅束手,天子欲賈其餘威,師出無名,長淮以北,倏忽爲戎。
惜乎!若以向之虛懷,不驕不伐,則三叛奚爲而起哉!高祖蟣蝨生介冑,經啓疆場;後之子孫,日蹙百里。
播獲堂構,豈雲易哉!魏尉元以彭城兵荒之後,公私困竭,請發冀、相、濟、兗四州粟,取張永所棄船九百艘,沿清運載,以賑新民;魏朝從之。
魏東平王道符反於長安,殺副將駙馬都尉萬古真等;丙午,司空和其奴等將殿中兵討之。
丁未,道符司馬段太陽攻道符,斬之;以安西將軍陸真爲長安鎮將以撫之。
道符,翰之子也。
閏月,魏以頓丘王李峻爲太宰。
沈文秀、崔道固爲土人所攻,遣使乞降於魏,且請兵自救。
二月,魏西河公石自懸瓠引兵攻汝陰太守張超,不克;退屯陳項,議還長社,待秋擊之。
鄭羲曰:“張超蟻聚窮命,糧食已盡,不降當走,可翹足而待也。
今棄之遠去,超修城浚隍,積薪儲谷,更來恐難圖矣。
”石不從,遂還長社。
初,尋陽既平,帝遣沈文秀弟文炳以詔書諭文秀,又遣輔國將軍劉懷珍將馬步三千人與文炳偕行。
未至,值張永等敗退,懷珍還鎮山陽。
文秀攻青州刺史明僧暠,帝使懷珍帥龍驤將軍王廣之將五百騎、步卒二千人浮海救之,至東海,僧暠已退保東萊。
懷珍進據朐城,衆心兇懼,欲且保鬱洲,懷珍曰:“文秀欲以青州歸索虜,計齊之士民,安肯甘心左衽邪!今揚兵直前,宣佈威德,諸城可飛書而下。
奈何守此不進,自爲沮撓乎!”遂進,至黔陬,文秀所署高密、平昌二郡太守棄城走。
懷珍送致文炳,達朝廷意,文秀猶不降;百姓聞懷珍至,皆喜。
文秀所署長廣太守劉桃根將數千人戍不其城。
懷珍軍於洋水,衆謂且宜堅壁伺隙,懷珍曰:“今衆少糧竭,懸軍深入,正當以精兵速進,掩
太宗明皇帝中泰始三年(丁未,公元四六七年)
春,正月,張永等棄城夜遁。
會天大雪,泗水冰合,永等棄船步走,士卒凍死者太半,手足斷者什七八。
尉元邀其前,薛安都乘其後,大破永等於呂梁之東,死者以萬數,枕屍六十餘裏,委棄軍資器械不可勝計;永足指亦墮,與沈攸之僅以身免,樑、南秦二州刺史垣恭祖等爲魏所虜。
上聞之,召蔡興宗,以敗書示之,曰:“我愧卿甚!”永降號左將軍;攸之免官,以貞陽公領職還屯淮陰。
由是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
裴子野論曰:昔齊桓矜於葵丘而九國叛,曹公不禮張鬆而天下分。
一失毫釐,其差遠矣。
太宗之初,威令所被,不滿百里,卒有離心,士無固色,而能開誠心,布款實,莫不感恩服德,致命效死,故西摧北蕩,寓內褰開。
既而六軍獻捷,方隅束手,天子欲賈其餘威,師出無名,長淮以北,倏忽爲戎。
惜乎!若以向之虛懷,不驕不伐,則三叛奚爲而起哉!高祖蟣蝨生介冑,經啓疆場;後之子孫,日蹙百里。
播獲堂構,豈雲易哉!魏尉元以彭城兵荒之後,公私困竭,請發冀、相、濟、兗四州粟,取張永所棄船九百艘,沿清運載,以賑新民;魏朝從之。
魏東平王道符反於長安,殺副將駙馬都尉萬古真等;丙午,司空和其奴等將殿中兵討之。
丁未,道符司馬段太陽攻道符,斬之;以安西將軍陸真爲長安鎮將以撫之。
道符,翰之子也。
閏月,魏以頓丘王李峻爲太宰。
沈文秀、崔道固爲土人所攻,遣使乞降於魏,且請兵自救。
二月,魏西河公石自懸瓠引兵攻汝陰太守張超,不克;退屯陳項,議還長社,待秋擊之。
鄭羲曰:“張超蟻聚窮命,糧食已盡,不降當走,可翹足而待也。
今棄之遠去,超修城浚隍,積薪儲谷,更來恐難圖矣。
”石不從,遂還長社。
初,尋陽既平,帝遣沈文秀弟文炳以詔書諭文秀,又遣輔國將軍劉懷珍將馬步三千人與文炳偕行。
未至,值張永等敗退,懷珍還鎮山陽。
文秀攻青州刺史明僧暠,帝使懷珍帥龍驤將軍王廣之將五百騎、步卒二千人浮海救之,至東海,僧暠已退保東萊。
懷珍進據朐城,衆心兇懼,欲且保鬱洲,懷珍曰:“文秀欲以青州歸索虜,計齊之士民,安肯甘心左衽邪!今揚兵直前,宣佈威德,諸城可飛書而下。
奈何守此不進,自爲沮撓乎!”遂進,至黔陬,文秀所署高密、平昌二郡太守棄城走。
懷珍送致文炳,達朝廷意,文秀猶不降;百姓聞懷珍至,皆喜。
文秀所署長廣太守劉桃根將數千人戍不其城。
懷珍軍於洋水,衆謂且宜堅壁伺隙,懷珍曰:“今衆少糧竭,懸軍深入,正當以精兵速進,掩
昭陽作噩,一年。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酉,公元四九三年)
春,正月,以驃騎大將軍王敬則爲司空,鎮軍大將軍陳顯達爲江州刺史。
顯達自以門寒位重,每遷官,常有愧懼之色,戒其子勿以富貴陵人;而諸子多事豪侈,顯達聞之,不悅。
子休尚爲郢府主簿,過九江。
顯達曰:“麈尾蠅拂是王、謝家物,汝不須捉此!”即取於前燒之。
初,上於石頭造露車三千乘,欲步道取彭城。
魏人知之,劉昶數泣訴於魏主,乞處邊戍,招集遺民,以雪私恥。
魏主大會公卿於經武殿,以議南伐,於淮、泗間大積馬芻。
上聞之,以右衛將軍崔慧景爲豫州刺史以備之。
魏遣員外散騎侍郎邢巒等來聘。
巒,穎之孫也。
丙子,文惠太子長懋卒。
太子風韻甚和,上晚年好遊宴,尚書曹事分送太子省之,由是威加內外。
太子性奢靡,治堂殿、園囿過於上宮,費以千萬計,恐上望見之,乃傍門列修竹;凡諸服玩,率多僭侈。
啓於東田起小苑,使東宮將吏更番築役,營城包巷,彌亙華遠。
上性雖嚴,多布耳目,太子所爲,人莫敢以聞。
上嘗過太子東田,見其壯麗,大怒,收監作主帥;太子皆藏之,由是大被誚責。
又使嬖人徐文景造輦及乘輿御物;上嘗幸東宮,匆匆不暇藏輦,文景乃以佛像內輦中,故上不疑。
文景父陶仁謂文景曰:“我正當掃墓待喪耳!”仍移家避之。
後文景竟賜死,陶仁遂不哭。
及太子卒,上履行東宮,見其服玩,大怒,敕有司隨事毀除。
以竟陵王子良與太子善,而不啓聞,並責之。
太子素惡西昌侯鸞,嘗謂子良曰:“我意中殊不喜此人,不解其故,當由其福薄故也。
”子良爲之救解。
及鸞得政,太子子孫無遺焉。
二月,魏主始耕藉田於平城南。
雍州刺史王奐惡寧蠻長史劉興祖,收繫獄,誣其構扇山蠻,欲爲亂,敕送興祖下建康;奐於獄中殺之,詐雲自經。
上大怒,遣中書舍人呂文顯、直閣將軍曹道剛將齋仗五百人收奐,敕鎮西司馬曹虎從江陵步道會襄陽。
奐子彪,素兇險,奐不能制。
長史殷睿,奐之婿也。
謂奐曰:“曹、呂來,既不見真敕,恐爲奸變,正宜錄取,馳啓聞耳。
”奐納之。
彪輒發州兵千餘人,開庫配甲仗,出南堂,陳兵,閉門拒守。
奐門生鄭羽叩頭啓奐,乞出城迎臺使,奐曰:“我不作賊,欲先遣啓自申;正恐曹、呂輩小人相陵藉,故且閉門自守耳。
”彪遂出,與虎軍戰,兵敗,走歸。
三月,乙亥,司馬黃瑤起、寧蠻長史河東裴叔業於城內起兵,攻奐,斬之,執彪及弟爽、弼、殷睿,皆伏誅。
彪兄融、琛死於建康,琛弟祕書丞肅獨得脫,奔魏。
夏,四月,甲午,立南郡王昭業爲皇太孫,東宮文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酉,公元四九三年)
春,正月,以驃騎大將軍王敬則爲司空,鎮軍大將軍陳顯達爲江州刺史。
顯達自以門寒位重,每遷官,常有愧懼之色,戒其子勿以富貴陵人;而諸子多事豪侈,顯達聞之,不悅。
子休尚爲郢府主簿,過九江。
顯達曰:“麈尾蠅拂是王、謝家物,汝不須捉此!”即取於前燒之。
初,上於石頭造露車三千乘,欲步道取彭城。
魏人知之,劉昶數泣訴於魏主,乞處邊戍,招集遺民,以雪私恥。
魏主大會公卿於經武殿,以議南伐,於淮、泗間大積馬芻。
上聞之,以右衛將軍崔慧景爲豫州刺史以備之。
魏遣員外散騎侍郎邢巒等來聘。
巒,穎之孫也。
丙子,文惠太子長懋卒。
太子風韻甚和,上晚年好遊宴,尚書曹事分送太子省之,由是威加內外。
太子性奢靡,治堂殿、園囿過於上宮,費以千萬計,恐上望見之,乃傍門列修竹;凡諸服玩,率多僭侈。
啓於東田起小苑,使東宮將吏更番築役,營城包巷,彌亙華遠。
上性雖嚴,多布耳目,太子所爲,人莫敢以聞。
上嘗過太子東田,見其壯麗,大怒,收監作主帥;太子皆藏之,由是大被誚責。
又使嬖人徐文景造輦及乘輿御物;上嘗幸東宮,匆匆不暇藏輦,文景乃以佛像內輦中,故上不疑。
文景父陶仁謂文景曰:“我正當掃墓待喪耳!”仍移家避之。
後文景竟賜死,陶仁遂不哭。
及太子卒,上履行東宮,見其服玩,大怒,敕有司隨事毀除。
以竟陵王子良與太子善,而不啓聞,並責之。
太子素惡西昌侯鸞,嘗謂子良曰:“我意中殊不喜此人,不解其故,當由其福薄故也。
”子良爲之救解。
及鸞得政,太子子孫無遺焉。
二月,魏主始耕藉田於平城南。
雍州刺史王奐惡寧蠻長史劉興祖,收繫獄,誣其構扇山蠻,欲爲亂,敕送興祖下建康;奐於獄中殺之,詐雲自經。
上大怒,遣中書舍人呂文顯、直閣將軍曹道剛將齋仗五百人收奐,敕鎮西司馬曹虎從江陵步道會襄陽。
奐子彪,素兇險,奐不能制。
長史殷睿,奐之婿也。
謂奐曰:“曹、呂來,既不見真敕,恐爲奸變,正宜錄取,馳啓聞耳。
”奐納之。
彪輒發州兵千餘人,開庫配甲仗,出南堂,陳兵,閉門拒守。
奐門生鄭羽叩頭啓奐,乞出城迎臺使,奐曰:“我不作賊,欲先遣啓自申;正恐曹、呂輩小人相陵藉,故且閉門自守耳。
”彪遂出,與虎軍戰,兵敗,走歸。
三月,乙亥,司馬黃瑤起、寧蠻長史河東裴叔業於城內起兵,攻奐,斬之,執彪及弟爽、弼、殷睿,皆伏誅。
彪兄融、琛死於建康,琛弟祕書丞肅獨得脫,奔魏。
夏,四月,甲午,立南郡王昭業爲皇太孫,東宮文
起屠維大淵獻,盡閼逢執徐,凡六年。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己亥,公元四五九年)
春,正月,己巳朔,兗州兵與魏皮豹子戰於高平,兗州兵不利。
己丑,以驃騎將軍柳元景爲尚作令,右僕射劉遵考爲領軍將軍。
己酉,魏河南公伊馛卒。
三月,乙卯,以揚州六郡爲王畿,更以東揚州爲揚州,徙治會稽,猶以星變故也。
三月,庚寅,以義興太守垣閬爲兗州刺史。
閬,遵之子也。
夏,四月,乙巳,魏主立其弟子推爲京兆王。
竟陵王誕知上意忌之,亦潛爲之備;因魏人入寇,修城浚隍,聚糧治仗。
誕記室參軍江智淵知誕有異志,請假先還建康,上以爲中書侍郎。
智淵,夷之弟子也,少有操行。
沈懷文每稱之曰:“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者,其唯江智淵乎!”
是時,道路皆雲誕反。
會吳郡民劉成上書稱:“息道龍昔事誕,見誕在石頭城修乘輿法物,習唱警蹕。
道龍憂懼,私與伴侶言之,誕殺道龍。
”又豫章民陳談之上書稱:“弟詠之在誕左右,見誕疏陛下年紀姓諱,往巫鄭師憐家祝詛,詠之密以啓聞,誕誣訁永之乘酒罵詈,殺之。
”上乃令有司奏誕罪惡,請收付廷尉治罪。
乙卯,詔貶誕爵爲侯,遣之國。
詔書未下,先以羽林禁兵配兗州刺史垣閬,使以之鎮爲名。
與給事中戴明寶襲誕。
閬至廣陵,誕未悟也。
明寶夜報誕典籤蔣成,使明晨開門爲內應。
成以告府舍人許宗之,宗之入告誕;誕驚起,呼左右及素所畜養數百人執蔣成,勒兵自衛。
天將曉,明寶與閬帥精兵數百人猝至,而門不開;誕已列兵登陴,自在門上斬蔣成,赦作徒、繫囚,開門擊閬,殺之,明寶從間道逃還。
詔內外纂嚴。
以始興公沈慶之爲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將兵討誕。
甲子,上親總禁兵頓宣武堂。
司州刺史劉季之,誕故將也,素與都督宗愨有隙,聞誕反,恐爲愨所害,委官,間道自歸朝廷。
至盱眙,盱眙太守鄭瑗疑季之與誕同謀,邀殺之。
沈慶之至歐陽,誕遣慶之宗人沈道愍齎書說慶之,餉以玉環刀。
慶之遣道愍返,數以罪惡。
誕焚郭邑,驅居民悉使入城,閉門自守,分遣書檄,邀結遠近,時山陽內史樑曠,家在廣陵,誕執其妻子,遣使邀曠,曠斬使拒之;誕怒,滅其家。
誕奉表投之城外曰:“陛下信用讒言,遂令無名小人來相掩襲;不任枉酷,即加誅翦。
雀鼠貪生,仰違詔敕。
今親勒部曲,鎮扞徐、兗。
先經何福,同生皇家?今有何愆,便成胡、越?陵鋒奮戈,萬沒豈顧;蕩定之期,冀在旦夕。
”又曰:“陛下宮帷之醜,豈可三緘!”上大怒,凡誕左右、腹心、同籍、期親在建康者並誅之,死者以千數,或有
世祖孝武皇帝下大明三年(己亥,公元四五九年)
春,正月,己巳朔,兗州兵與魏皮豹子戰於高平,兗州兵不利。
己丑,以驃騎將軍柳元景爲尚作令,右僕射劉遵考爲領軍將軍。
己酉,魏河南公伊馛卒。
三月,乙卯,以揚州六郡爲王畿,更以東揚州爲揚州,徙治會稽,猶以星變故也。
三月,庚寅,以義興太守垣閬爲兗州刺史。
閬,遵之子也。
夏,四月,乙巳,魏主立其弟子推爲京兆王。
竟陵王誕知上意忌之,亦潛爲之備;因魏人入寇,修城浚隍,聚糧治仗。
誕記室參軍江智淵知誕有異志,請假先還建康,上以爲中書侍郎。
智淵,夷之弟子也,少有操行。
沈懷文每稱之曰:“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者,其唯江智淵乎!”
是時,道路皆雲誕反。
會吳郡民劉成上書稱:“息道龍昔事誕,見誕在石頭城修乘輿法物,習唱警蹕。
道龍憂懼,私與伴侶言之,誕殺道龍。
”又豫章民陳談之上書稱:“弟詠之在誕左右,見誕疏陛下年紀姓諱,往巫鄭師憐家祝詛,詠之密以啓聞,誕誣訁永之乘酒罵詈,殺之。
”上乃令有司奏誕罪惡,請收付廷尉治罪。
乙卯,詔貶誕爵爲侯,遣之國。
詔書未下,先以羽林禁兵配兗州刺史垣閬,使以之鎮爲名。
與給事中戴明寶襲誕。
閬至廣陵,誕未悟也。
明寶夜報誕典籤蔣成,使明晨開門爲內應。
成以告府舍人許宗之,宗之入告誕;誕驚起,呼左右及素所畜養數百人執蔣成,勒兵自衛。
天將曉,明寶與閬帥精兵數百人猝至,而門不開;誕已列兵登陴,自在門上斬蔣成,赦作徒、繫囚,開門擊閬,殺之,明寶從間道逃還。
詔內外纂嚴。
以始興公沈慶之爲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將兵討誕。
甲子,上親總禁兵頓宣武堂。
司州刺史劉季之,誕故將也,素與都督宗愨有隙,聞誕反,恐爲愨所害,委官,間道自歸朝廷。
至盱眙,盱眙太守鄭瑗疑季之與誕同謀,邀殺之。
沈慶之至歐陽,誕遣慶之宗人沈道愍齎書說慶之,餉以玉環刀。
慶之遣道愍返,數以罪惡。
誕焚郭邑,驅居民悉使入城,閉門自守,分遣書檄,邀結遠近,時山陽內史樑曠,家在廣陵,誕執其妻子,遣使邀曠,曠斬使拒之;誕怒,滅其家。
誕奉表投之城外曰:“陛下信用讒言,遂令無名小人來相掩襲;不任枉酷,即加誅翦。
雀鼠貪生,仰違詔敕。
今親勒部曲,鎮扞徐、兗。
先經何福,同生皇家?今有何愆,便成胡、越?陵鋒奮戈,萬沒豈顧;蕩定之期,冀在旦夕。
”又曰:“陛下宮帷之醜,豈可三緘!”上大怒,凡誕左右、腹心、同籍、期親在建康者並誅之,死者以千數,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