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餘下者。
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引,則餘胸中爲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適之味,乃過於客。
閒居未嘗一日無客,客至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餘上者。
常以謂人之至樂,莫若身無病而心無憂,我則無是二者矣。
然人之有是者接於餘前,則餘安得全其樂乎?故所至當蓄善藥,有求者則與之,而尤喜釀酒以飲客。
或曰:“子無病而多蓄藥,不飲而多釀酒,勞己以爲人,何也?”餘笑曰:“病者得藥,吾爲之體輕;飲者困於酒,吾爲之酣適,蓋專以自爲也。
”
東皋子待詔門下省,日給酒三升,其弟靜問曰:“待詔樂乎?”曰:“待詔何所樂,但美醞三升,殊可戀耳!”今嶺南法不禁酒,餘既得自釀,月用米一斛,得酒六鬥。
而南雄、廣、惠、循、梅五太守間復以酒遺餘,餘略計其所獲,殆過於東皋子矣。
然東皋子自謂“五斗先生”,則日給三升,救口不暇,安能及客乎?若餘者,乃日有二升五合入野人道士腹中矣。
東皋子與仲長子先遊,好養性服食,預刻死日自爲墓誌,餘蓋友其人於千載,則庶幾焉。
——《東坡題跋》
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引,則餘胸中爲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適之味,乃過於客。
閒居未嘗一日無客,客至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餘上者。
常以謂人之至樂,莫若身無病而心無憂,我則無是二者矣。
然人之有是者接於餘前,則餘安得全其樂乎?故所至當蓄善藥,有求者則與之,而尤喜釀酒以飲客。
或曰:“子無病而多蓄藥,不飲而多釀酒,勞己以爲人,何也?”餘笑曰:“病者得藥,吾爲之體輕;飲者困於酒,吾爲之酣適,蓋專以自爲也。
”
東皋子待詔門下省,日給酒三升,其弟靜問曰:“待詔樂乎?”曰:“待詔何所樂,但美醞三升,殊可戀耳!”今嶺南法不禁酒,餘既得自釀,月用米一斛,得酒六鬥。
而南雄、廣、惠、循、梅五太守間復以酒遺餘,餘略計其所獲,殆過於東皋子矣。
然東皋子自謂“五斗先生”,則日給三升,救口不暇,安能及客乎?若餘者,乃日有二升五合入野人道士腹中矣。
東皋子與仲長子先遊,好養性服食,預刻死日自爲墓誌,餘蓋友其人於千載,則庶幾焉。
——《東坡題跋》
子由書孟德事見寄。
餘既聞而異之,以爲虎畏不懼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見虎而不懼者,則斯言之有無,終無所試之。
然曩餘聞忠、萬、雲安多虎。
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
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
二小兒戲沙上自若。
虎熟視久之,至以首觝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從施歟?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非俟其醒,俟其懼也。
有人夜自外歸,見有物蹲其門,以爲豬狗類也。
以杖擊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處,則虎也。
是人非有以勝虎,而氣已蓋之矣。
使人之不懼,皆如嬰兒、醉人與其未及知之時,則虎畏之,無足怪者。
故書其末,以信子由之說。
——《蘇軾文集》
餘既聞而異之,以爲虎畏不懼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見虎而不懼者,則斯言之有無,終無所試之。
然曩餘聞忠、萬、雲安多虎。
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
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
二小兒戲沙上自若。
虎熟視久之,至以首觝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從施歟?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非俟其醒,俟其懼也。
有人夜自外歸,見有物蹲其門,以爲豬狗類也。
以杖擊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處,則虎也。
是人非有以勝虎,而氣已蓋之矣。
使人之不懼,皆如嬰兒、醉人與其未及知之時,則虎畏之,無足怪者。
故書其末,以信子由之說。
——《蘇軾文集》
艾子曰:“田巴居於稷下,是三皇而非五帝,一日屈千人,其辨無能窮之者。
弟子禽滑釐辰出,逢嬖媼揖而問曰:‘子非田巴之徒乎?宜得巴之辨也。
媼有大疑,願質於子。
’滑釐曰:‘媼姑言之,可能折其理。
’
“媼曰:‘馬鬃生向上而短,馬尾生向下而長,其故何也?’滑釐笑曰:‘此殆易曉事。
馬鬃上搶,勢逆而強,故天使之短;馬尾下垂,勢順而遜,故天使之長。
’媼曰:‘然則人之發上搶,逆也,何以長?須下垂,順也,何以短?’滑釐茫然自失,乃曰:‘吾學未足以臻此,當歸諮師。
媼幸專留此,以須我還,其有以奉酬。
’
“即入見田巴曰:‘適出,嬖媼問以鬃、尾長短,弟子以逆順之理答之,如何?’曰:‘甚善。
’滑釐曰:‘然則媼申之以須順爲短,發逆而長,則弟子無以對,願先生折之。
媼方坐門以俟,期以餘教詔之。
’巴俯首久之,乃以行呼滑釐曰:‘禽大禽大,幸自無事也,省可出入!'”
——《艾子雜說》
弟子禽滑釐辰出,逢嬖媼揖而問曰:‘子非田巴之徒乎?宜得巴之辨也。
媼有大疑,願質於子。
’滑釐曰:‘媼姑言之,可能折其理。
’
“媼曰:‘馬鬃生向上而短,馬尾生向下而長,其故何也?’滑釐笑曰:‘此殆易曉事。
馬鬃上搶,勢逆而強,故天使之短;馬尾下垂,勢順而遜,故天使之長。
’媼曰:‘然則人之發上搶,逆也,何以長?須下垂,順也,何以短?’滑釐茫然自失,乃曰:‘吾學未足以臻此,當歸諮師。
媼幸專留此,以須我還,其有以奉酬。
’
“即入見田巴曰:‘適出,嬖媼問以鬃、尾長短,弟子以逆順之理答之,如何?’曰:‘甚善。
’滑釐曰:‘然則媼申之以須順爲短,發逆而長,則弟子無以對,願先生折之。
媼方坐門以俟,期以餘教詔之。
’巴俯首久之,乃以行呼滑釐曰:‘禽大禽大,幸自無事也,省可出入!'”
——《艾子雜說》